top of page

任正非专访

  • Writer: AhaIP
    AhaIP
  • Jun 14
  • 10 min read

本周,《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任正非专访。下面是一些摘录。


(1)芯片问题其实没必要担心。我们单芯片还是落后美国一代,我们用数学补物理、非摩尔补摩尔,用群计算补单芯片,在结果上也能达到实用状况。


(2)软件是卡不住脖子的,那是数学的图形符号、代码,一些尖端的算子、算法垒起来的,没有阻拦索。困难在我们的教育培养、人才梯队的建设。


(3)当我国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时候,要重视理论特别是基础理论的研究。如果不搞基础研究,就没根。即使叶茂,欣欣向荣,风一吹就会倒的。


(4)我们要理解支持搞理论工作的。理论科学家是孤独的,我们要有战略耐心,要理解他们。他们头脑中的符号、公式、思维,世界上能与他们沟通的只有几个人。对理论科学家要尊重,因为我们不懂他的文化,社会要宽容,国家要支持。


(5)买国外的产品很贵,因为价格里面就包含他们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中国搞不搞基础研究,也要付钱的,能不能付给自己搞基础研究的人。


(6)华为一年1800亿投入研发,大概有600亿是做基础理论研究,不考核。1200亿左右投入产品研发,投入是要考核的。没有理论就没有突破,我们就赶不上美国。


(7)人工智能也许是人类社会最后一次技术革命,当然可能还有能源的核聚变。发展人工智能要有电力保障,中国的发电、电网传输都是非常好的,通信网络是世界最发达的,东数西算的理想是可能实现的。


(8)赞声与骂声,都不要在意,而要在乎自己能不能做好。把自己做好,就没有问题。

深圳华为创办人,首席执行官任正非近日接受了北京《人民日报》的专访。他表示,软件是卡不住脖子的,困难在教育培养、人才梯队建设。“芯片(香港称“芯片”)问题其实没必要担心,用叠加和集群等方法,计算结果上与最先进水平是相当的。”他还表示,“我们(华为)允许人家骂。只要讲真话,即使是批评,我们也支持。”“对理论科学家要尊重,因为我们不懂他的文化,社会要宽容,国家要支持。”


“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一步一步往前走”

《人民日报》今日头版刊发文章《国家越开放,会促使我们更加进步——对话任正非》。全文如下:


问:面对外部封锁打压,遇到很多困难,心里怎么想?

答:没有想过,想也没有用。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一步一步往前走。


问:升腾芯片被“警告”使用风险,对华为有什么影响吗?

答:中国做芯片的公司很多,许多都做得不错,华为是其中一家。美国是夸大了华为的成绩,华为还没有这么厉害。要努力做才能达到他们的评价。我们单芯片还是落后美国一代,我们用数学补物理、非摩尔补摩尔,用群计算补单芯片,在结果上也能达到实用状况。


问:如果说有困难,主要困难是什么?

答:困难就困难嘛,什么时候没有困难?刀耕火种的时候不困难吗?石器时代不困难吗?人类用石器的时候,哪能想到有高铁。中国在中低端芯片上是可以有机会的,中国数十、上百家芯片公司都很努力。特别是化合物半导体机会更大。硅基芯片,我们用数学补物理、非摩尔补摩尔,利用集群计算的原理,可以达到满足我们现在的需求。软件是卡不住脖子的,那是数学的图形符号、代码,一些尖端的算子、算法垒起来的,没有阻拦索。困难在我们的教育培养、人才梯队的建设。中国将来会有数百、数千种操作系统,支持中国工业、农业、医疗等的进步。


问:现在对华为赞扬的声音很多,对华为的认同度很高。

答:说我们好,我们压力也很大。骂我们一点,我们会更清醒一点。我们做的是商品,人们使用就会有批评,这是正常的。我们允许人家骂。只要讲真话,即使是批评,我们也支持。赞声与骂声,都不要在意,而要在乎自己能不能做好。把自己做好,就没有问题。


问:从您面对困难、批评的心态,感受到您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就是不在乎是表扬还是批评,而是坚定做好自己的事。这应该是华为能走到今天的一个重要原因。

答:说我们好的还是太多了,大家更多要去理解搞理论研究的人,他们曲高和寡,老百姓不了解,而且他们要几十年、上百年才看得见贡献。无端指责他们,是不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的。我们要理解支持搞理论工作的。我们要理解他们的胸怀,他们伟大的默默无闻,才是我们国家的希望。不要捧一个压一个,搞理论研究的是国家未来的希望。

“理论科学家是孤独的,我们要有战略耐心,要理解他们”

问:怎么看基础理论研究?

答:当我国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时候,要重视理论特别是基础理论的研究。基础研究不止5—10年,一般要10年、20年或更长的时间。如果不搞基础研究,就没根。即使叶茂,欣欣向荣,风一吹就会倒的。买国外的产品很贵,因为价格里面就包含他们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所以,中国搞不搞基础研究,也要付钱的,能不能付给自己搞基础研究的人。


问:对基础研究,人们可能一时难以理解,会问研究这个有什么用,能产生什么效益。

答:科学的突破,世界上理解的人本来就少,不理解的人就不要去评价。爱因斯坦发现光线会弯曲,是一百年后再证实的。贵州有个农学家罗登义,上世纪四十年代,他分析研究水果蔬菜营养成分的时候,发现一种维生素含量很高的野果子刺梨。中国那时还在抗战时期,社会教育水平还很低,没几个人懂。后来写了一篇论文,说刺梨是维C之王。经历了近百年,贵州把它做成了一种天然富含维生素的刺梨饮料,维生素饮料中的奢侈品,近百元一瓶,受到追捧,刺梨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渠道。人们才真实认识了在抗日烽火时,在一张破桌旁的罗登义。


问:很多研究成果看似一时无关痛痒,最后往往都有大用。

答:理论科学家是孤独的,我们要有战略耐心,要理解他们。屠呦呦做青蒿素是一样的。还有“探索创新、至诚报国”的黄大年也是一样的。他们头脑中的符号、公式、思维,世界上能与他们沟通的只有几个人。对理论科学家要尊重,因为我们不懂他的文化,社会要宽容,国家要支持。


问:基础研究周期会很漫长,但企业是需要讲效益的。

答:我们一年1800亿(人民币,下同)投入研发,大概有600亿是做基础理论研究,不考核。1200亿左右投入产品研发,投入是要考核的。没有理论就没有突破,我们就赶不上美国。


问:这是一种长期主义,听说华为就有个“黄大年茶思屋”。

答:黄大年是个伟大的科学家,我国是在海湾战争中发现这个人的。美军在直升机下有一个吊舱,探测萨达姆埋在沙漠里的武器,一开战就准确把它消灭了。再一找,才知道这吊舱是中国人做的,黄大年在英国大学做的一个探矿吊舱,北约用来做武器用。他辞职回国做了吉林大学老师。他用自己的钱,向学校要了一间40平米的房子,开了一个茶思屋负责提供免费咖啡,开展“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我们得到他家族的授权,利用他的名字,做了一个黄大年茶思屋非盈利的网络平台,免费让大家查阅世界的科技信息。同时,对基础研究开放喇叭口,和各大院校合作。这些都是战略性投入,不考核的。基础理论这一块,我们内部建立一个机制,什么时候能做出来不知道,对科学家也不做要求。


“社会主义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社会”

问: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沃尔夫等专家认为,美国为何没有像中国那样发达的高铁系统,主要是因为美国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做什么都要赚钱。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的道路,国家主张的是社会效益,高铁、重载铁路、先进的电力网络、发达的高速公路以及通往乡村的水泥路,遍布各处的水利设施、星罗棋布的发电厂……这些并不赚钱,但垫起一个发达的社会基础,为工业、农业现代化作出了贡献,体现的是国有企业的社会价值。而对有竞争的商品实行市场化,通过市场的竞争来调节,使其实现商业价值,依法纳税贡献社会。对此,您怎么看?

答:为什么不赚钱的事,只有社会主义做?社会主义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社会。我国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伟大的壮举。从基础设施建设看,我们也只能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不然高铁、高速公路、水坝……这些东西都建不起来。


问:您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前景怎么看?

答:人工智能也许是人类社会最后一次技术革命,当然可能还有能源的核聚变。人工智能发展要经历数十年、数百年。不要担心,中国也有很多优势。


问:您怎么看这些优势?

答:中国有数亿青少年,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总书记讲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人工智能在技术上的要害,是要有充足的电力、发达的信息网络。发展人工智能要有电力保障,中国的发电、电网传输都是非常好的,通信网络是世界最发达的,东数西算的理想是可能实现的。


问:其他优势呢?

答:芯片问题其实没必要担心,用叠加和集群等方法,计算结果上与最先进水平是相当的。软件方面,将来是千百种开源软件满足整个社会需要。


问:怎么看中国的未来?

答:弗里德曼离开我们公司,自己买了一张二等座的高铁票,去感受中国。后来写了篇文章《我看到了未来,它不在美国》。


问:我们看过这篇文章,他认为:“中国制造业今天这样强大的原因,不仅在于它的高质量,能更便宜地生产东西,也在于它能更快、更好、更智能地生产东西,而且正在越来越多地将人工智能融入产品中。”

答:从根本上说,算法不掌握在IT人手里面,而是掌握在电力专家、基建专家、煤炭专家、医药专家、各类行业专家……手里面。实践层面看,中国制造业人工智能运用非常快,会诞生很多中国模型。


问:民营企业发展,需要国家提供什么支持?

答:法治化、市场化,政府依法依规行政。企业主要是价值创造、技术突破,遵纪守法,依法纳税。这个和谐的发展模式,就会让经济活力一点点地散发出来。


问:怎么看待开放与发展?

答:国家越来越开放,开放会促使我们更加进步。国家在党的领导下,行政上是统一的,政令是通达的,逐步形成统一的大市场是可能的,一定会突破所有的封锁,实现伟大的复兴。


中国开放与科技突围:从华为韧性看大国自信的底层逻辑


一、任正非的“人间清醒”:企业家精神与国家战略的同频共振

  1. 开放与进步的辩证法• 任正非强调“国家越开放,我们越进步”,呼应邓小平“开放带来竞争,竞争倒逼创新”的历史经验。华为的5G、昇腾AI芯片等突破,正是全球化技术协作(如早期与欧洲科研机构合作)与自主创新结合的产物。

    • 对比西方技术围堵:美国对华为的制裁反而加速了EDA工具、鸿蒙OS的国产化进程,印证了“压力-反应-进化”的发展规律。

  2. 长期主义的实践哲学• “干就完了”的朴素表达背后,是华为每年研发投入超营收20%的硬核行动(2024年研发支出约238亿美元,接近Meta水平)。这种“饱和投入”策略,与马斯克“第一性原理”异曲同工——在基础材料、算法等底层领域突破,而非仅做应用层创新。

  3. 企业家精神的公共价值• 任正非将企业生存与国家命运绑定:“华为的存在是为了给人类做贡献”。这种超越利润的使命感,与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理念相似——通过技术深耕解决社会问题,而非短期资本回报。


二、中国开放的“系统韧性”:四大优势的结构性支撑

  1. 体制优势:举国科研攻关能力• 新型举国体制下,“核高基”等重大专项(如中芯国际7nm工艺突破)实现资源聚焦,类似美国DARPA模式但更具规模效应。

  2. 市场优势:超大规模试错空间• 中国14亿人口的多元需求场景(如偏远地区5G覆盖),为华为等技术企业提供“压力测试”环境,使其产品具备全球适应性。

  3. 产业链优势:从“卡脖子”到“反卡位”• 华为Mate 60 Pro国产化率超90%,反映中国从“世界工厂”到“全产业链自主”的跃迁。类似韩国三星在存储芯片领域的垂直整合路径。

  4. 人才优势:工程师红利2.0• 中国每年600万理工科毕业生(美国约50万),且华为等企业通过“天才少年计划”吸纳顶尖人才,形成“创新-就业-再创新”的正循环。


三、开放作为战略武器:中国方案的全球吸引力

  1. 单边免签的“软实力计算”• 对47国免签政策看似“让利”,实则拉动旅游消费(2024年入境游贡献约3270亿元GDP),并促进商务合作(如中东资本投资中国AI初创企业)。

  2. 进博会的“制度性开放”• 七届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额4.2万亿美元,超越达沃斯论坛成为全球信任构建平台。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巴斯夫湛江基地等案例,证明中国市场与全球供应链的深度绑定。

  3. 技术外交的破局效应• 华为在沙特建设5G智慧城市、向非洲开放鸿蒙OS源码,形成“技术换市场”的新合作范式,削弱西方“数字殖民”叙事。


四、历史坐标下的启示:从“追赶”到“定义规则”

  1. 心态跃迁:从“受害者思维”到“主场意识”• 华为面对制裁的冷静反应(如囤货芯片同时研发替代方案),体现中国企业对“脱钩”的免疫能力升级——正如任正非所言:“我们不需要敌人,敌人自己会制造敌人。”

  2. 价值输出:重新定义全球化叙事•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数字基建(如华为海底光缆)、空间站国际合作等,将技术优势转化为规则制定权,挑战西方“技术霸权即安全”的逻辑。

  3. 文明对话:技术自主与文化自信的双向强化• 华为“昆仑玻璃”“鸿蒙”等命名彰显文化符号,而比亚迪“王朝系列”等案例显示,中国品牌正将技术突破与文明认同结合,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结语:开放时代的“新生存法则”

任正非的访谈揭示了一个底层逻辑:在逆全球化浪潮中,真正的安全不是封闭自保,而是开放环境下的快速进化能力。中国以“扩大开放”应对“技术围堵”,恰如围棋中的“弃子争先”——用市场准入换取技术合作空间,用文化包容消解意识形态对抗。

这种战略定力的背后,是“国家-企业-个人”的信念协同:• 国家层面:开放作为制度设计(如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缩减至27项);

• 企业层面:华为等龙头通过“全球研发中心+本土创新”双循环(如法国数学研究所、西安鲲鹏生态);

• 个体层面:年轻科学家归国潮(2024年留学生回国率82%)形成人才回流。

当某些国家忙于筑墙时,中国正在修桥——这不仅是一种发展策略,更是一种文明形态的自我证明。正如《易经》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华为的突围与中国开放的深化,共同诠释了东方智慧在现代竞争中的生命力。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aires


©2022-2030 by AHA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