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中吴伯凡老师将曾国藩打胜仗的六字决:“扎硬寨、打呆仗”,引申到学习当中。建议我们先找到和巩固自己的核心知识,从难点开始稳扎稳打。以这些核心知识为基础产生连接,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再去零碎的吸收,这样学习起来反而更快。
曾国藩曾说读书一定要攻城掠地,不要一个村庄、一个小镇地那样去打仗,那样是不可能最终取胜的。该攻的据点你一定要攻,该打长沙就打长沙,该打安庆就打安庆,你才可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他的意思是说,读书一定要读那些让你望而生畏,但是你必须要读的那些书,你读完这些书的时候,其他的小村庄、小城镇根本不在话下。有的人一辈子也读了不少书,但是他遇到据点型的书的时候,他往往是绕道而走,总是让自己的智力与那些小村庄、小城镇式的书相处,那样你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曾国藩的很多学习理论都跟他打仗的经历有关,曾国藩是一个天资很低的人,他自己都认为自己的资质是中等偏下,我们也这么认为。但是他在仕途、在军事上取得了很多智力高超的人难望其项背的奇迹,具体我们就不说了,我们只说他打仗的六字诀,“扎硬寨、打呆仗”。
扎硬寨:
扎硬寨,就是每到一个地方,第一件事情就是扎寨,动员所有的兵力挖战壕,你就是千军万马,你就是天兵天将,我不在乎,我只要把我的寨子扎稳,你就拿我没办法,他常常用这种方式把对手给耗死。
打呆仗:
打呆仗,就是我不给你玩什么花活,我就是用最简单的方法跟你打,你还以为我在搞什么高明的战略战术,就像美国人打伊拉克的时候,发现伊拉克毫无抵抗的时候,觉得可能是里头有一个巨大的阴谋,以为萨达姆在玩空城计什么的。
曾国藩就是用最简单的方法来对抗你,结果就是用他的呆、用他的笨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今天我之所以要说到曾国藩打仗,是因为我想到了学习这件事情。前几日我提到有同学在“得到”上一订十五个专栏,这样的学习精神真的是很值得佩服。但我要做一个提醒,这个提醒就跟我们今天的话题有关,学习就有点像打仗,首先你要问你现在的核心知识是什么,你要给自己做一个知识清单,这个核心知识也就是你的知识大本营。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大本营,那么如何打仗呢?就是从自己的大本营出发,去讨伐对手。你之所以能够去出征,是因为你有一个根据地,你有一个大本营,而且你打着打着还要回到你的大本营休息,补充给养,以逸待劳,然后再出击,这是一种学习理论。
我们经常把学和习连在一起,但是学和习是很不一样的。
所谓的学就是从一个领域的核心知识出发,向外探索并接触新事物。但是随后你要返回你的知识大本营,重新整合你已经了解的新的片段,然后再次出去探索新的东西,一次次地来来回回,你能够将已经接触的新的知识归入到你既有的核心知识的大本营当中。简单地说,是你要在你的核心知识内部建立一种连接,你的内部连接把一个个碎片化的新的信息,用你原来的知识系统进行连接,这里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就是通过不断地重复已经知道的东西,让你的大脑,让你的新知逐渐地下沉,到你的下丘脑,进入下丘脑以后,不断重复的过程就不再是学,而叫习。
通过学而时习之,你的新的知识就会变成一种意识自动化,什么叫意识自动化?老司机开车就是意识自动化,甚至在接电话的时候一点儿都不耽误。他的开车的行为已经是受他的意识自动化的控制。
再比如我们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一出门怀疑自己没锁门,然后“噔噔噔”爬上去,发现门已经锁得好好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你过多次地重复以后,你的知识和技能已经变成意识自动化了,下丘脑的所有的意识活动,它是不上报到大脑皮层的,所以你就根本没有意识到你已经干过了。
我们说学习学习,不是为学习而学习,首先是从学接触陌生的、新鲜的,具有挑战性的,让你感到不适的信息,然后将通过多次的重复,也就是习,将新的知识内化为你的意识,变成一种意识自动化,你的专业技能也就形成了。所以不在于积累新的知识,而在于内化信息的片段。当然我们说我学会了一个什么东西,常常表现为记住了,你记住了没有?当我说记住的时候,就意味着我学会了。
其实记忆有不同的层面,最高的记忆是你不知道你自己已经记住了的那样一种状态,这种记忆不是一种简单的记忆。
实验:棋谱记忆
将一张一个个的棋谱分别展示给专业棋手和非专业棋手,每次展示的时间大约是五到十秒,然后收回,再展示一个新的棋谱。连续展示几次以后,就问受试者能不能够把刚才的棋谱记下来。专业棋手能够完整地把棋谱说出来,而非专业棋手能记住其中的四五个棋子的位置就已经不错了。
这是不是意味着专业棋手比非专业棋手的记忆力强呢?并不是如此。当专业棋手看到一个棋谱的时候,他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信息的网络,他的大脑当中有一整套的信息的网络,新的信息一旦进入的时候,他立即将这些信息放置到一个网络,或者类似于图书馆的这样一个结构当中,迅速地编目,存在确定的地址,这个过程非常短暂,但是又非常的准确,也就是说他迅速地存储在自己的记忆区了。
而非专业棋手由于他的大脑当中没有这么一个图书馆,没有这样一套编目体系,所以当新的信息出现的时候,他没办法存储在既有的编目系统里头。所以一旦棋谱从他眼前拿走的时候,他就记不住,所谓记不住是他找不到存储的方法。如果换一种情况,这是不是说专业棋手的记忆力比非专业棋手的记忆力好呢?不是这样的,如果我们再拿几张图,不是棋谱,就是由大大小小的各种点,在他们面前展示五到十秒钟,然后让他们说出刚才看到的图形,这时候专业棋手和非专业棋手完全没有区别。
这个时候你就完全分不清谁是专业棋手,谁是非专业棋手,甚至会出现非专业棋手记图形的能力更强。原因是什么?因为专业棋手已经有一个棋谱的思维了,如果那个图形跟棋谱没有什么关系的话,他往往内心里头是抗拒的,找不到存储的地方。非专业棋手反而是因为没有这么一个成见在里头,他反而能够记住这个图形。
从这个例子我们就能看出学和习的差别在哪里,以及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在《哈佛幸福课》里头有一段给我印象很深,这个老师讲了三个词,Information、transportation还有Transformation,第一个词叫信息,第二个词叫搬运,第三个词叫转型、蜕变、转化。我们很多人把学习误解为尽可能多地接触新的信息,或者说尽可能地把新的信息搬运到我们的头脑中来。
大家想想,如果你的门口停了一列的货车,但是你的屋子只有九平米,这个东西你是装不来的;或者说一个所谓的图书馆,它没有编目的方法,不停地把新的书装进这个图书馆,最后这个图书馆是没用的,因为当你觉得要找某本书的时候如同不存在,说到底那就是一个装旧书的仓库而已。所谓图书馆一定要有编目系统,任何新的书来的时候,它迅速地对它进行分类,然后各就各位,放在不同的位置,当你要调用这本书的时候,它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再把这本书找到。
所谓学以致用:
要存储知识;
当一个场景出现的时候,我们迅速地能调用这个知识。
你只有有这个编目系统,你新进来的信息才能够成为你的图书馆的一部分,你从一个小图书馆变成一个大图书馆,从一个空的图书馆变成一个藏书量很丰富的图书馆,最重要的是它是图书馆,而不是仓库。
所以孔夫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习就是重复,在重复的过程当中建立新的连接,把新的信息植入到已有的知识网络当中,加入一种内部连接,让一个新的知识汇入到一种内在的信息网络当中,以备随时调用。
本文介绍了如何通过阅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包括从正统文献、权威综述和学术专著三个方面进行阅读,以及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已故的著名物理学家张首晟教授,有一次和我谈到他的老师杨振宁教授对他的帮助。张教授其实只上过杨先生开的一门课,那就是文献阅读课,当时杨先生年纪已大,只传道,不教具体的知识点了。
但是张教授觉得那门课对他的帮助特别大,因为杨先生讲的是如何培养阅读物理学文献的品位,品位不够,了解的知识点再多,终成不了大学问家。
杨振宁先生讲,你习惯于读什么样的物理学论文,就决定了你在物理学领域能走多远。能够在众多论文中迅速找到那些品位高的,是成功的第一步。满足于随便拿来一些论文就读,看到一个热门的课题就去研究,论文再多也是二三流。
听上去,物理学论文离普通人有点远。但我们每个人,是不是在工作中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境呢?
你要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当然,能找到行家给自己讲讲是最省力的办法,但不见得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剩下最好的办法,恐怕就是阅读了。
如何省时省力地通过阅读构建一个知识体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很现实的需求。
但问题是,今天人类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同时,很多领域的信息也非常庞杂,我们在进入一个新的知识体系时,不光时间少,而且选择困难。
这个时候该读什么呢?就让我想起了杨振宁先生所说的品位。
单说“品位”有点虚,我会用三步阅读法,来跟你分享我快速构建一个知识体系的方法。
进入一个陌生领域,首先要从阅读“正统”文献或者作品开始。
所谓“正统”,是指在那个领域或者行业里被主流认可的。正统的东西不一定正确,事实上过去认为是正统的观点,今天大部分都被证明不准确,被修正了。但是我们依然要从当下正统的观点入手,因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基准线。后来的阅读,都是在基准线上做修改。
基准线思维,是个很有用的方法论。
比如,地外生命在今天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很多人就讲了,为什么天体物理学家们总是按照地球的标准寻找外星生物,什么宜居带、固体行星和液态水,都是我们地球生物必须的条件,宇宙那么大,完全可能有不同形态的生命。
这种说法听起来有道理,但是完全不具有可操作性。因为我们已知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知识,并非只适用于地球,也适用于整个宇宙,它们是我们对生命理解的基准。如果我们抛弃掉这些基准,不限制搜索的条件,成本太高,成功率太低。
说回正统。
也许你觉得这些经典,啃起来太费劲。但是如果你这么想就不一样了:
建立知识体系这件事的成本其实不是花钱多少,主要是要考虑时间成本和收益比。无论是对已知的还是未知的领域,建立知识体系从正统的观点出发,恰恰是效率最高的做法。
那应该看哪些正统的学习材料呢?
今天想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一个人如果有时间,有能力,第一步就应该是读教科书,尤其是中美两国普遍采用的教科书。当然也可以学习名牌大学开的MOOC课程,包括听得到上的通识课。
如果你想学习物理学,牛顿的经典力学,麦克斯韦的电学方程,焦耳等人的热力学理论就是正统的,这些理论今天看起来不完美,但是从那里入手了解物理学是最为便捷的。
如果你对金融领域想有比较完整的了解,我推荐美国高中的AP课教材《经济学》(McConnell等人著)。
对于人文学科,基准线也许不容易找,但是依然需要有。
比如你想了解世界史,在我看来,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就是一本不错的入门书。说实话,这本书在细节上有很多错误,但是,即便如此,它依然是一本不错的正统读物,它能让你从全球的角度来观察学习人类的整个历史。
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意义也是找到基准线。
至于今天很多人获取信息的互联网,我不是说没有用,问题是,从那里寻找好内容的成本太高,特别是当一个人在入门之前,无法判断优劣的时候,一旦把旁门左道的内容当作主流的来读,品位就很难提高了。
当然,这些只是让我们站在了一根基准线上,远没有能构建出知识体系,更何况很多正统的知识可能已经过时了。那要怎么对基准线进行修正呢?
接下来的第二步就是读权威的综述文章。
所谓综述文章,基本上会把一个领域最近十年的成就概括了。
比如我了解世界上最新的研究进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综述类文章。
科学类读著名的《科学(Science)》杂志。它是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核心会刊,非理工专业的人未必读得懂,不过它会定期推送一些综述,涵盖科学的各个前沿领域。
医学进展,看美国医学会的《展望(Perspectives)》在线杂志,这本杂志可以在网上免费订阅(网站:https://nam.edu/,提供自己的姓名和邮箱即可),它也会定期刊登通俗的综述报告,比如我最近看了一篇《人工智能在保健中的应用》,这是一份近300页的报告,读完以后,就有把握和别人谈这个话题了。
工程类看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的《频谱(Spectrum)》杂志。
金融领域比理工和医学更受大众关心,也有不少非常通俗的好杂志,我更信赖《巴伦》和《经济学人》。至于名头很响的《福布斯》和布隆伯格的《商业周刊》,其实水平很一般,我觉得不能拿它们的内容作投资指导。
如果对某一类知识感兴趣,这一类综述文章读5篇左右,就有大致的了解了。虽然到不了科研的水平,但已经有足够的判断力,别人想忽悠我就很难了。
我知道有人会反感我说权威、正统这两个词。但没有办法,要有效地建立起知识体系,这是捷径。走正统道路的好处在于,便于和专业人士交流。这一点很重要。
今天很多人对学习知识和从事专业领域的工作有误解,以为大学学什么专业就是那个专业的行家,没有学那个专业就是业余的。
这是一种偏见。我们区分民间科学家,或者民间高手和专业人士的差别,不在于他们过去所学的专业,甚至不在于是否供职于一个研究机构或者专业机构,而在于他们是否和专业人士经常交流,融入了专业人士的圈子,并且被专业人士认可,比如参加相应的会议和活动,有专业人士背书等等。
举个例子,因发现大脑中海马体的定位作用而获得2014年诺贝尔奖的约翰·奥基夫博士,原本是学古希腊语的,做过华尔街的投资人,后来用半工半读的方式完成了大学学业。
在很长的时间里他都不是终身教职的教授。但是他一直身处学术界,和各种顶级科学家有交流,之后才成为了神经科学领域世界级的专家。
好,你读了正统材料,也看了很多权威综述的文章。这时候就该进行构建知识体系的第三步了,也就是读一些有趣的专著。
今天的学者发表的学术论著,大部分是专著。既然是专著,讨论的课题范围一般都比较窄,而且观点会非常鲜明,甚至偏激。
注意,鲜明而且有新意的观点并不等于正确,有时恰好相反。在专业领域,常常只有不同的声音,才能引起大家的注意,人云亦云是没人听的。
因此,在读这些书之前,我们需要对正统的知识有所了解,不要把标新立异当作主流意见。
很多人对历史感兴趣,今天也有很多非常好的历史通俗读物,比如《人类简史》《丝绸之路》等等。
这些书的观点都有新意,但很多只是一家之言,你如果没有对人类的早期的历史,或者欧亚大陆的历史有所了解,很容易被误导。但如果你有了对于历史的基准线,它们对你的帮助就很大。
通过以上三步——正统文献、权威综述和学术专著阅读,我敢肯定,你在每个领域的阅读品位,就已经比较高了。
之后,如果对某个话题感兴趣,可以把上面书中或者材料里使用的参考文献再拿来读读。当然也可以在互联网上随意找一些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读一读。但是,读这些内容,一定要留心信息的准确性和中立性。
本文讲述了富兰克林通过反复重写文章,改变自己原有的解释网络,从而在多个领域获得了很高的成就。还强调了真正学习的时候要找到一种假想物,就像军人在训练和演习时,要有一个假想敌。而伪学习很多时候是对稳定性的迷恋,对知识上的舒适和安乐的迷恋。
01
富兰克林:从学徒到传奇
很久以前我读《富兰克林自传》的时候,有一个细节印象非常深,因为那个时候也在做自己的文学梦,想在写作上有所作为,所以看到这一细节时很有感触。
富兰克林说来是个传奇,又是科学家,又是文学家,又是美国的国父,参与了《独立宣言》的起草。
我们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挣钱的人,一种是把自己照片留在钱上的人,而他就是属于有幸让自己的照片留在美元上的少数几个美国人。
这个人的知识跨度很大,做的事情很多,你觉得他活了好像不止一辈子,他活了好几辈子,因为随便哪个领域做到他的成就,都要花一生的时间。但是他一个人做了好几个人的事情,关键在他每一个领域里都卓有成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们的理解就是他学东西很快,他能在短时间内成为某个领域的高手。昨天我们讲到了一万小时定律,时间是每个人最终极的局限,一辈子就那么多天,一生当中你能有多少个一万小时呢?
当然这个人也算长寿,活了80多岁。他的起步也很早,是童工出身,在他很小的时候在印刷厂当学徒工。但是他跟普通的印刷工不一样,当他看到报纸印出来的时候,他在想,是否有一天我不仅是在排字,而是在写字,让自己的文字出现在报纸上。
当他这样想的时候,马上就付诸实施。他是怎么做的?他没有去报个写作班,而是开始自己做自己的老师。他的自我教学方法很有意思,他从杂志、报纸上选文章,选那些觉得很好的文章认真读。他读的时候时不时抄下一段话,写在一张纸上;再往下读的时候,他又在另外一张纸上抄下一段话。读完以后,把文章放在一边,把这些纸打散,然后过几天以后,他让自己把这些话按顺序排列下来,这样他就能知道这篇文章的结构,然后Rewrite(重写)这篇文章,或者叫用笔来复述这篇文章。
当他这样做的时候,发现虽然他自己好像读懂了这篇文章,而且觉得很欣赏,但是落到纸上的时候,能写下来的很少,一篇很长的文章他只能写下一小段,这时候他会有一种挫败感。
但不止步于这种挫败感,他接下来又重新读那篇文章,读完以后,他再一次地重写,然后把自己重写的文字跟原文对照,发现自己根本没有真正读懂这篇文章,更没有真正领略这篇文章的精彩之处。一篇文章他要反复重写四五次以后,才逐渐接近原文。
他就是用这样一种方法,让自己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从印刷厂的学徒工,变成了一个专栏作家。
我看这个故事的时候,第一个感觉就是他的这个办法太笨、太土了,我们一般都不屑于用这种方式去学习写作。第二个感受就是他的方法太神奇了,因为他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起点非常低,但最后的结果,让很多跟他一样有写作梦想的人自愧弗如。
我想起一个谚语,慢一点,也许更快些。也许富兰克林正是凭着这种看似很慢,其实很快的方式,让他在有限的一生当中,在多个领域获得了很高的成就。
02
“知识囤积”不是学习
这几天我在读《学习的本质》,作者是法国人安德烈·焦耳当。读这本书时,我时不时回想起富兰克林的这个故事。作者在这本书里做了几件事:
第一,他重新定义了所谓学习到底是什么。
第二,学习需要有什么样的前提条件。
第三个是我们如何学习。
这听起来稀松平常,但是细读起来觉得这本书非常有营养。之所以有营养,是因为它颠覆了或者重新覆盖了我以前关于学习的认知。
什么叫学习?他对学习有一个定义,所谓学习,就是改变我们自己的“先有概念”,先有概念是他的一个术语。也就是从一个既有的解释网络,过渡到另外一个更加合理的解释网络,以处理眼下的情景。
他对学习的这个定义我们可以从后往前追溯,首先是眼前出现了一个情景,这个情景最大的特点是让你蒙圈,对你既有的解释网络形成了挑战,你会情不自禁地叫出来,怎么会是这样?他认为这才是学习的开端。
也就是说,学习首先要有挫败感和危机感,就像我们看到一个东西想买,打开钱包发现钱不够,这叫挫败感,也叫危机感。你原有认知的家当已经没法应对眼前的情景,自然会有挫败感,有困惑,甚至有威胁,这其实是你原有的解释网络受到了创伤,就像美国人在珍珠港受到了日本的突然袭击。
他认为没有危机感就没有学习,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习不过是一种信息和知识的被动囤积,你之所以学习,是因为你觉得应该学习。
但是当我们拿着手机躺在床上,浏览朋友圈的时候,你也会时不时发现新鲜的东西,其实那是旅游的心态,这个不错、那个也不错怎么办?你自然会有一种将它纳入你的记忆中的欲望,当然其实你用不着,你只需要把它Mark一下,存到你的手机里,这个时候你获得了某种快感。
为什么会有快感?是因为你有知识焦虑,你有对新的知识、新的信息的匮乏感,你也有一种隐隐的恐惧,这样一种收藏行为只是缓解了你的焦虑而已。严格地说这不叫学习,因为你现在并没有体会到一种危机感、挫败感,你没有在做一件事情、解决一个问题,你只是觉得新鲜而已。你把这种东张西望,以及在东张西望当中获得的某种新鲜感当成是学习,你以为你收藏下来了,但收藏的过程就是遗忘的过程 。
一段时间下来,你发现你收藏了几千条这样的信息和知识。实际上这些东西回头看时,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收藏的,这些东西看似跟你相关,实际上跟你毫无关系。这有点像女士们买衣服,不停地购置,不过就是让自己的衣柜增加了一些你几乎从来不会穿的衣服。有一天你打开衣柜时,都会吃惊,我什么时候买的这件衣服?
03
“无限准备”又名拖延症
书到用时方恨少,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我们觉得自己也好像读了不少书,但真正想解决一个问题,或者写一篇文章,写一个文案时,发现过去积累的东西像是“七宝楼台,拆之不成片瓦”。
还有一种类似的情况是,当我们想写一篇文章时,不愿意马上动手,很自然的陷入一种无穷准备的状态中,总是告诉自己,我还要准备,我还要积累,我还要收集各种各样的材料。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以前我讲到过,这就叫做拖延症。
拖延症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无穷准备,而无穷准备的背后是回避反馈。当我们真正开始操作的时候,已经获得的东西立即就得到了反馈。面对这种反馈,我们有一种挫败感。这样我们很自然的就去回避这种挫败感。
我们以囤积、准备,造成一种获取了的假象,让自己继续滞留在舒适区,而不肯跨进学习区。因为只要跨入学习区,就会面对反馈,就会面对自己的不堪。
所谓进入学习区,就是要体会恐慌。与此同时,你原有的知识模型被打破,打破以后你还要努力地去建构。在这个过程中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最要命的是,看到了自己的浅陋。所以我们总是本能的规避这种状态,刚想要踏进那个区域,马上又缩回来。
对稳定性的迷恋,对知识上的舒适和安乐的迷恋,这是我们在进行所谓的学习时经常陷入的状态,这种状态我们以前讲过,是一种伪学习的状态。
那么到底怎么才算真正的学习呢?你想开始学习,需要做哪些真正有效的准备工作呢?一个就是要进入持续的不均衡。第二,学习的时候要找到一种假想物。就像军人在训练和演习时,要有一个假想敌。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