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本质,概念,分类及逻辑
- AhaIP
- Mar 16
- 7 min read
谈到科学的本质,就要讲到古希腊时期的两个重要人物,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
毕达哥拉斯告诉人们,世界上存在一些自然规律,它不依赖于人们的主观想法,它们符合逻辑,是逻辑推理的自然结果。比如勾股定理。在此之前,人们对于各种现象的理解和解释,离不开三个字“我觉得”,用自己没有多少根据的想象去理解世界,比如早期神话的解释就是如此。
“我觉得”这三个字,是影响自己开悟的,因为自己觉得的事情,自己总能自圆其说。所谓开悟,是要让人这个主观的主体,去理解客观。如果你搞清楚了世界本身是什么样子的,你就顿悟了。
另一位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则告诉大家,科学是建立在概念、分类和逻辑基础之上的,它们是一切科学思维的起点。
我们先从概念谈起。你会发现,翻开任何一本科学教科书,或者西方历史上的哲学著作,一开始都要先把概念搞清楚。因为如果概念不清晰,思维就会变得混乱。概念不清晰,是中文表述的一个天然短板,因此我们更需要把概念搞清楚。
比如,你要想领悟股票市场的规律,就要先搞清楚,什么是股票市场?巴菲特说的股票市场,吉姆·西蒙斯说的股票市场,和你理解的是否是一回事?如果不是一回事,你肯定领悟不出相应的规律。
比如,你认为股票市场是一个赌场,那就不用去领悟了,因为你就算再聪明,领悟到的也只是赌场的规律。同样,即便是巴菲特和西蒙斯,来到你所误解的股票市场,可能也会失败得一塌糊涂。当然,他们应该足够聪明,感受到虽然看似都在交易股票,但实际上各种冠以股票市场的地方其实不是一回事。
说完概念,我们来说分类的重要性。今天大部分的学科都是由亚里士多德命名的,因为把各种知识分类这件事是由他完成的。世界上的知识很多,只有分类进行研究,才有希望把背后的道理搞清楚。我们对世界的感悟也是如此,只有把目标对象分了类,才能很快地进行理解。人是无法将整个世界放在一起去理解的,那样太难了。
我们经常说“先不考虑某种情况,然后怎么怎么样”,这其实就是把世界分了类,先把我们关心的一类问题搞清楚,然后再去考虑别的。为什么很多人想问题想半天也想不清楚,就是因为没有把问题分成很多侧面,一点点地去理解。
至于逻辑,能帮我们清晰地表达思想、提升判断能力,在科学思维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展开讨论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复习一下《逻辑思维训练》课程。
科学发展到牛顿时代,又前进了一大步,就是科学的规律被公式化,或者说数学化。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它把复杂的世界变得非常简单,不仅方便理解,也方便了记忆、使用和推广。公式具有普遍意义,不会时灵时不灵。当你对世界的认识上升到公式以后,理解就深刻了。
比如我在第86封信中讲了牛顿第二定律,它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公式,但是有了它,我们对世界,包括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就深刻了。有人可能就是想不通凭什么不能搞平均主义,他的老师可能给他讲了很多次平均主义的危害,他还是不理解。于是他的老师只好说,这个学生在这方面的悟性太差。不过,如果他真的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可能就理解了社会要慢慢改变的原因,就开始开悟了。我在上一封信中讲了,培养悟性要学会触类旁通,触类旁通就是将一个公式推广开,而所谓科学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利用已知的公式,来解决未知的问题。
科学方法一:建立知识树
讲完科学的本质,相信你对科学思维有了更深的理解,接下来我们结合两个常用的科学方法,建立知识树,和绘制思维导图,谈谈怎么提升悟性。
先说第一个方法,建立知识树,这是帮助我们把零散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建立学科,形成清晰的思维框架的有效方法。
早期人类的科学知识都是很零散的,你知道了一个知识点,未必知道和它有关的。比如你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未必知道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因为它们是不同的知识点。从很多知识点,到完整的知识体系,中间需要把各种知识点,用逻辑的方式联系起来,这就是建立知识树,或者说知识图谱的过程。
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如果知识树中有一个节点改变了,由它派生出来的所有分支下面的节点都会被重新审视一遍,不会只是更新少数几个知识点。这是科学体系一旦建立起来,就进步很快的原因。但是人常常不是如此,即便他建立了自己的知识图谱,在了解到一个新的事实,或者更新了知识之后,很少会把自己的全部知识图谱更新一遍。
比如我们在逻辑课程中讲过,“从错误的前提出发,可以得出任何符合逻辑的结论”。好了,知道了这一新知后,你是否会用它把你的知识图谱全部更新一遍,并且以后判断事物的方法都因此更新了呢?
据我的观察,绝大部分人没有。很多人依然习惯于从无法验证的前提出发,做各种推理,并且还得意洋洋。比如我们知道上述结论后,就应该懂得,不要对历史上没有发生的事情进行假设,然后再去总结经验教训了。但是你看一看周围,大部分人还在这么做。比如,你总能在媒体上看到有人讨论,如果工业革命发生在中国,今天会是什么样这一类的问题。
对于悟性的问题也是如此,很多人听我们的课,了解到一个结论,虽然认可,却没有内化成自己的心得并且落到实践。我们可以说,这些人悟性还有待提高。当然,有的人听了上述结论,不仅把自己已有的认知做了一次梳理,而且以后用这种眼光审视媒体的各种新闻,这才是真正地提升悟性。在外人看来,他们的悟性就很高。
再比如说,某个经济实体,每年公布的营收增长都不错,但是同时,它又拖欠着你的货款,而且还时不时裁员。这是怎么一回事?通常,但凡要是营收特别好,而且长期特别好的,应该在商业上扩张才对。如果真出现了前面说的矛盾,你就应该想到我们在逻辑学中学到的矛盾律了,A和非A,不可能同时为真,一定有一个是假的。要么它的业绩是伪造的,要么它在悄悄扩张不让你知道。当然后一件事不太可能,那么答案就很清楚了。
今年参加CES展会的时候,我又遇到了去年被我批评的一位投行财富管理经理。她追问了我一件事,说我还是没有想明白,为什么你去年说我们的判断都错了,我们也是根据数据认认真真测算的。我说很简单,市场上的数据能让你们的分析师,同时得到截然相反的两个结论,这时候你们的分析师就应该立即明白,有的数据是假的。不要轻信公布的数据,而是自己要花功夫判断数据的真伪,这是分析师的职责之一。否则,今天有了数据下结论,人工智能做得比人好多了,还要人干什么。她这才恍然大悟。
因此像是对于投行的分析师等专业人士来说,怎样才能提高悟性呢?除了掌握很多专业知识,学会使用各种工具之外,更重要的是能敏锐地发现问题,这样你给出的报告、提供的产品、服务才有意义和价值。有些分析师悟性更高,不是指他们的专业知识学得更多,而是他们知道用矛盾律这个知识点,更新自己的知识图谱,并且每一次都要用它来审视数据。
所以我们说某个人悟性好,其实是在说,你教会他一件事,他就懂了很多道理。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他的头脑里有一棵知识树,你更新了他头脑里知识树的一个节点,他就把相应的节点都同步更新了。
科学方法二:绘制思维导图
对于比较复杂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光在脑子里建立一个模模糊糊的知识树或者图谱还不够,还需要在思考深度问题的时候,画出思维导图。这也是我们要谈的第二个科学方法。
你脑子里的很多知识,其实都有相通之处。但是,具体到一件事,它不会涉及到你全部的知识,而只是一个由因到果的链条。当然,这个链条可能涉及很多原因,因此有时不画出来,或者写不出来,想不清楚。
比如前天的例子,为什么日本出现了逝去的30年?这个问题显然不可能是单一原因造成的,我在那封信中列出了很多原因,每一个原因其实或多或少都对结果产生了影响。这么多原因你是不可能闭着眼睛空想就能想清楚的,更何况很多原因之间彼此也有联系。比如,“产业结构不合理,严重依赖出口”,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抢走了日本的国际市场份额”,这两件事就是相关的。正因为日本经济依赖出口,又被中国抢走了份额,共同作用,才使得它的经济发展不起来。美国不太依赖出口,虽然也被中国抢走了市场份额,但是损失就容易弥补。
你具体在画思维导图的时候,重点是把起因、结果、关键节点,以及如果涉及到人,还要把关键人物,全部都画清楚。你会发现,很多问题,只要你别太懒,把思维导图画清楚,一下子道理就想明白了。当然,这在别人看来,你就开悟了。
最后,我想说说知识树和思维导图这两个科学方法之间的差别和联系。知识树是你头脑里的知识,它用树或者图的形式组织起来。它的核心是知识点,脉络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思维导图,是你把知识树用于分析具体问题时画的图。它的核心是你了解到的那些素材,素材之间通过因果关系,或者信息的相关性进行关联,然后你通过画图推导形成自己的分析。
你可以把建立知识树的过程看成是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搞清楚概念、分类和逻辑,不断更新所有相关的知识点。至于建立思维导图的过程,你可以把它看成是对知识树的应用。
总结来说,所谓悟性高,就是前面知识树建立得好,后面应用得也好。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