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AhaIP

罗翔说刑法



致法学新人的第一封信:关于读书


相信大家从小到大,已经有无数人对大家说过,要好好读书,这种话都让你听得耳朵起茧子了。估计,在上大学之前,父母肯定也对你们有类似的谆谆教诲。那我想请同学慎重思考三个问题。


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如何去读书?

一、为什么要读书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你会毫不犹豫地说因为读书能够获得知识。那人又为什么要获得知识呢?我想答案不外乎是以下几点:因为知识可以改变人的命运、知识可以让你将来找一个好工作、知识能够让你摆脱愚昧等。宋朝皇帝真宗赵恒说得比大家更为直白:“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你看,读书的好处真不少:车子、票子、房子、妻子都有了。


我并不否认读书会带来这些功利性价值,但如果只是定睛于读书的功利性价值,那我要非常遗憾地告诉大家,我们在大学学的很多东西将来可能都没有用处。做律师,能赚大钱,那我为什么要学高数,难道要用高数数钱吗?做大官,“祖坟能冒烟”,那我为什么要学法律,学学关系学、领导学就行了。


功利性读书必然让你接受成功主义的价值观,我们身处的社会弥漫的都是成功主义的哲学——你要成功,你要出名,你要成为人上人,这几乎主宰了我们一切的价值观。成功主义将成功作为重估一切价值的尺度,为了成功,你可以不择手段,你可以牺牲一切利益。大家看过《魔鬼代言人》吧,年轻有为的律师凯文(基努·里维斯扮演)经不住高薪豪宅的诱惑,带着妻子从家乡来到纽约发展,在一个又一个成功中迷失了自己,为了追求利益和打赢官司,他放弃了律师操守;为了追逐胜诉,不惜隐瞒证据;他为了事业也牺牲了家庭,甚至放弃了家庭,导致妻子自杀。最后他才发现,他其实是魔鬼的私生子,成功全都来源于魔鬼的操控。魔鬼正是试图通过成功让我们放弃自己安身立命的美好价值。在影片的结尾,魔鬼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虚荣,无疑是我最爱的罪。




功利性读书让你只想成功,无法接受失败。但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真正成功不是在于你取得多少辉煌,而是在挫折中,你能不能勇敢地爬起来。只有非功利性阅读,才能让你坦然接受失败。在大量与功利无关的文学作品、名人传记中,主人公的失败、困苦、绝望比比皆是。那么多伟大的灵魂,他们也曾有跌倒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能跌倒?


功利性的读书让你只注重外在的功名,而忽视了内心的丰富。孔门七十二贤,不乏博学多能,高官厚禄者,但孔子最欣赏的学生却是单纯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说颜回好学,“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也就是说颜回心态平和,情绪稳定,善于改过自新,注重德行。这种内心的丰富在功利性阅读中不可能习得。


功利性读书会让人自高自大,孤标傲世。知识经常会让人骄傲,给人带来智力上的优越感,让你瞧不起人,无法与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曹丕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可能就是知识带来的恶果,为什么中国的文人总是互相瞧不上?因为知识让我们觉得自己与众不同,高人一等。所以很多知识分子不懂得如何去合作,只擅于单打独斗。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都没有出现世界性的大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人过于骄傲。在座的同学们中会出现大师吗?我不知道,但我想,如果你真的想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的话,你必须承认自己的无知与有限,必须与他人互相配合。


因此,读书的目的不能仅限于功利,必须去追逐非功利性的价值。


在我看来,读书的真正目的是追求智慧,而非单纯的知识,从表面上来看,读书是一个悖论:让你在求知的过程中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无知。


这就像苏格拉底所说的“承认自己的无知才是开启智慧的大门”。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句话被很多人误读为励志名句——鼓励人多读书,其实庄子的意思完全相反,庄子想说的是,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会把自己搞得非常疲倦。

所罗门王也说过类似的话,“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

这些话表面上很消极,但他其实是想告诉我们,知识是无限的,在求知的过程中,必须对知识的无限性保持足够的谦卑。


所以,读书首先可以培养自己对未知世界的敬畏。随着阅读的深入,你才能知道知识的大海是没有边界的,我们所知道的真的是太有限了。


读书可以激发我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虽然知识的海洋是无限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后人对庄子的误读有合理之处。正是因为人类有智慧,不同于其他生物,所以我们必须用我们的智慧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然后更加认识到宇宙的奇妙,以避免人类的狂妄自大。


二、读什么书


刚才我们说过,读书的目的有功利性目的和非功利性目的。前者是为了成功,后者是对前者的纠偏:为了丰富自己的内心,避免受到成功主义的荼毒,通过读书承认自己的有限,在浩瀚的宇宙面前保持足够的谦卑之心并不断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因此,读书也就分为功利性阅读与非功利性阅读,前者就是大家从小到大,家长老师让大家好好读的书,没有太多可讲的。大学四年,功利性阅读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你要学好专业,作为将来谋生的工具,你要学好英语,如果你不想将来和国际脱钩。

但更重要的是非功利性阅读,这可以让你感受真正的幸福。


那么,应该读什么书呢?我觉得还是应该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我们首先要“博观”,要“厚积”,广泛涉猎。文史哲不分家,因此我们首先要通读重要的文学经典。在文学中,我们可以丰富我们人生的体验,文学来源于现实,虽然从表面上看主人公是虚构的人物,但他们都是现实的折射。文学可以让我们知道人生的多样性,人生不同路径的不同结果。因此,它可以让我们学习到面临相同情境应该如何抉择。文学作品还能极大地培养人的同理心,文学中无数个体的悲欢离合、命运多舛能让我们体会人生的苦难与无常,我们会思想自己也是血肉之躯,苦难随时也会临到自身,故会感同身受,更会深刻领悟约翰·多恩的布道辞“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其次,我们必须要了解历史。如果说文学作品是虚构的人物,那历史就是真实人物的真实人生。通过对历史的阅读,我们能够更深刻地了解人性的复杂,你会对人性的高贵赞叹不已,也会对人性的邪恶不寒而栗。通过历史人物,我们也能反省自己,升华自己,去彰显人性的光辉,压制人性的幽暗。历史中,无数鲜活的个体让我们认识到人性的不完美,从此我们可以拒绝人造的偶像。正是因为对历史的阅读,我才深刻了解法治的精神,因为人的不完美,所以人类的任何群体都有败坏的天性,所以对任何权力都要保持绝对的警惕。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往往导致绝对腐败,任何权力都要套上法治的镣铐。


再次,哲学书也应看看。哲学是对人生观的探讨,这里说的哲学不是大家以前上课时学的哲学,那只是哲学中的一个门类。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阿奎那、西塞罗、马丁·路德、加尔文、孟德斯鸠、洛克、波普尔、哈耶克等,这一连串名单,群星璀璨,够你一生去阅读,通过对各类哲学著作的阅读,你可以追寻先贤的脚踪,去思索人从何而来,归向何方,一生应为何而活。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先从入门看起,如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看完后你也许会慢慢爱上哲学。


除了文史哲,美术、音乐等各种艺术书籍都可涉猎。一个爱好艺术的人,他离善道应该更近一点。不过这方面,我没有资格谈论,我自己艺术细胞很少,只看过几本美术史的著作,感觉很舒服,今后我也要在这方面补补课。


当然,“博观”“厚积”之后,就是“约取”“薄发”。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是对前人经验的认识,必须有一个筛选的过程,绝不可人云亦云,要注意比较鉴别,明辨是非,“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读书就像迈向真理之路的交通工具,有的交通工具走得快点,有的交通工具走得慢点,飞机飞得比火车快,但航班经常延误,而且到不了小村小寨,各种交通工具都有自己的利弊,所以什么书都可以读点,不可厚此薄彼。另外,再好的交通工具如果走错方向,南辕北辙,那就麻烦了。通过读书可以慢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选择正确的“行驶路线”。


三、怎么读


那么,如何去读这些书呢?

首先,涉及去哪儿寻找这些书,老师们都会有自己喜欢的书单,上课时会给大家推荐。


大学期间,同学们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大学的图书馆还是不错的,至少大学生应该阅读的主要书籍都有。另外,如果大家想看新书的话,可以逛书店,经济条件允许的话,最好还是上书店买书。否则都在网上购书,实体书店也就都倒闭了。

其次,大家也可以参加或组织读书小组,多人共同读书,每月读一两本好书,人不要太多,五六个人就可以了,每次由一两个同学做主报告人,其他同学参与讨论,在互动讨论中,你会有很多收获。豆瓣上的读书小组也可以参加,但我还是倾向人与人在现实空间中面对面的接触,这不仅可以读书,也可以阅人。


再次,关于读书的方法,一般的书籍都可以泛读,不要抱着读一本书要学多少东西的心态,否则就回到了功利主义的路子,很多同学经常向我抱怨“老师,我读书老记不住,读了后面就忘了前面”。其实为什么要记住呢?是为了写文章,还是为了在别人面前炫耀呢?读书就是为了读书而读书,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在读书过程中,有那么片刻你能达到与书同乐、欣然忘食的境界,那就达到读书的目的了。你的内心就在潜移默化中慢慢被洗涤了。


当然,如果你觉得一本书泛读之后,非常不错,那你可以再读、精读,对于书中让你感动不已的语句,你可以记录下来,甚至可以发在微博上,让大家分享你的心得。有很多书是可以反复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同样一本书在不同时刻会给你不同的感动。在大学四年中,我想大家至少要有几本放在床头的书,没事就翻翻,就像老朋友一样,有空就聊聊,等到书翻破翻黄,你对这个老朋友可能就会有更深的了解。


最后,很多书籍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来读,如坐公交、坐地铁、坐火车、坐飞机时,周末去逛书店的路途中等。记得当年我读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这个书学习法律的同学是一定要看的)好像都是在坐公交车的时候看完的。有同学会说,在车上看书伤眼睛,或者不方便,这可能也有道理,但是我看不少同学无论在多么拥挤的车上,也照样在看手机,玩游戏。如果把这些时间放在看书上,也许你会更充实。


卡夫卡说,一本书,必须是一把凿开我们心中冰海的利斧。

法学新人的第二封信:与人和睦相处


人是群居动物,没有谁希望自己孤独终老。


特蕾莎修女说:“我们以为贫穷就是饥饿、衣不蔽体和没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贫穷却是不被需要、没有爱和不被关心。”

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功课,但也是最难的功课。即便使用计算速度最快的电脑,我们也根本无法猜透你对面那个家伙到底在想什么。从表面上看,今天人际交往的范围越来越宽,我们有手机、微博、微信、QQ等各种交流工具,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咫尺天涯——也许是人与人关系现状的最佳描述。


进入大学,离开父母的庇护,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在某种程度上,在大学中与人相处的学习与实践几乎奠定了你今后一生的处世之道。


对大家而言,有几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一、群体生活很重要


大家觉得,在大城市生活和在小城镇生活,哪个地方人际关系更丰富呢?哪个地方更容易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从常理上看,大城市的人那么多,人际关系应该更复杂、更丰富,更适合建立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相比而言,小城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为紧密,而大城市中,人与人的距离更大,人的孤独感会更强,人际交往的障碍会更多。这主要的原因是,在小城镇中,人际关系是被选择的,我们必须被动地接受形形色色的邻居,你不喜欢小狗,但隔壁邻居养狗,而且还时常会牵着狗来你家串门,那你就必须忍受;他不喜欢小孩,但隔三岔五,会有邻居让他帮着照看孩子,他也就得学会如何去接受或者喜欢上小孩。总之,在一个小群体中的我们不得不去学会如何与人和谐相处,对于人的多样性、差异性的认识要比在大城市中深刻得多。


在大城市,因为人多,有很多不同的群体,你可以根据你的偏好选择交往的圈子。于是,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建立人际关系,而不是被动地去适应人际关系,你讨厌狗,你可以搬到一个没有人养狗的社区,于是你也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养狗人的生活。只要你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与人打交道,你也就无法建立真正的人际关系。这就相当于在网络世界,你可以参加很多小组、群体,网络上朋友遍天下,现实世界中却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因为,在网络上,人们是按照自己的需要去选择朋友,自己的爱好、兴趣、偏见、缺陷都在自己选择的圈子中被强化,你永远都在向自己学习,而不是向他人学习。


宿舍的集体生活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让我们去学习如何构建和睦的人际关系。宿舍的同学来自天南海北,事前学校随意安排好宿舍名单。因此,同学们不可能选择与谁住一个宿舍。换言之,你来到了一个小城镇,而不是大城市。在大学的四年中,你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到人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如果舍友是可以选择的,我当年一定选择与我本乡本土、趣味相投、饮食相同的人住一个宿舍,如果真是那样,我永远无法根除自己内心的孤僻与偏见,估计我的普通话现在大家还是听不懂,也很难接受北方的食物。我很庆幸学生时代有住集体宿舍的经历,它让我开始学会如何去与人相处,与人沟通,如何妥协、宽容、尊重,如何去克服自己的种种缺陷。


大一的时候,我非常不适应集体生活,我一直习惯了独住,突然和五个陌生人住在一个房间,那种不爽可想而知。有人脚臭、有人打鼾、有人磨牙,很长一段时间,我都睡不着觉,甚至还看过医生,医生说我是神经衰弱,还给我开了安眠药,当然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安慰剂,反正吃了一周后就睡着了。还好当时我没有条件自己出去租房间住,如果真的出去住,那我肯定失去了从群体生活中学习的大好机会,也失去了大学生活的大部分乐趣。所以,各位同学,尤其是家在北京的同学,没事最好少回家,享受你的群体生活吧。


二、真诚待人、建立联系


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是需要投入感情的。无论是亲人之爱、爱人之爱、朋友之爱,都是要付出情感和时间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餐时代,我们都想立即获得人际交往的结果,但不想投入过多的时间和感情。有人埋怨孩子不听话、不孝顺,和父母有代沟,但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没有用心维护亲子关系,有没有投入时间在孩子身上;有人觉得经营爱情婚姻太过麻烦,还是“一夜放纵”直截了当,最后害人害己;有人羡慕他人好友成群,却暗自神伤自己为何如此孤独,但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是否投入情感来获得他人的友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存钱一样,你必须先存钱,然后才能取钱,如果只取钱,不存钱,那就是恶意透支,你要面临破产了。因此,如果你想从他人身上支取感情,你首先必须存入足够的感情。


很多同学都看过《小王子》,书中的小王子见到一只狐狸,想和狐狸交往,狐狸说,我不能和你玩耍,因为你还没有驯服我,还没有和我建立联系——“对我来说,你还只是一个小男孩,就像其他千万个小男孩一样。我不需要你。你也同样用不着我。对你来说,我也不过是一只狐狸,和其他千万只狐狸一样。但是,如果你驯服了我,我们就互相不可缺少了。对我来说,你就是世界上唯一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了。”“如果你要是驯服了我,我的生活就一定会是欢快的。我会辨认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脚步声。其他的脚步声会使我躲到地下去,而你的脚步声就会像音乐一样让我从洞里走出来。再说,你看!你看到那边的麦田没有?我不吃面包,麦子对我来说,一点用也没有。我对麦田无动于衷。而这,真使人扫兴。但是,你有着金黄色的头发。那么,一旦你驯服了我,这就会十分美妙。麦子,是金黄色的,它就会使我想起你。而且,我甚至会喜欢那风吹麦浪的声音……”狐狸遗憾地对小王子说:“现在的人们总是到商人那里去购买现成的东西,因为世界上还没有购买朋友的商店,所以人也就没有朋友。如果你想要一个朋友,那就驯服我吧!”于是,小王子开始学着如何投入时间和感情去与狐狸建立联系。慢慢地,小王子驯服了狐狸。当小王子要离开的时候,狐狸感到非常难过,它哭了,小王子说:“这是你的过错,我本不想给你造成任何痛苦,但你却让我驯服你。”狐狸说自己虽然难过,但却得到了很多好处,如当风吹麦浪,那金黄色的麦浪让它觉得从此与众不同。


到现在为止,我最重要的友谊几乎都是在大学时代结交的,毕业离校时,宿舍六个同学去了不同的城市,除了我待在北京,其他同学分别去了深圳、昆明、西安、上海、合肥。在分别时,我们和狐狸一样,忍不住流泪,但我确实得到了很多好处。那些城市本来与我毫无关系,但是因为有建立联系的朋友,这些城市开始与众不同。当你提到西安,我首先想到的肯定不是兵马俑、不是大雁塔,而是那在我对面上铺的同学,我甚至永远记住了中国最长的县名——云南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因为有一个同学就来自那个地方。


三、彼此宽容、爱人如己


要想与人和睦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有宽容的心,接受他人的缺陷和不足,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每个人都喜欢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这是人之常情,但这种爱其实在很大程度是一种自私的爱,或者说是一种自恋。我们爱的其实只是自己投射在他人身上的影子,而如果这个影子在他人身上慢慢消失,你可能就失去对他的爱意。


中国现在的离婚率几乎是世界最高的国家之一。非常感恩的是,我们宿舍六个同学,婚姻还算比较稳固。当前,离婚的主力军可能是22至35岁人群,这代人的自主意识要比他们的前辈强得多,一见钟情,婚了;一怒之下,离了。大家都任凭情感的泛滥,当情感来袭,就结婚了;当情感消失,就离婚了。这种爱,更多的是一种自恋。很多人为了寻找爱情,在不同的情人中周旋探索,最后却是越来越觉得孤独。原因就在于,自恋的爱永远不能长久,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达到你对他的全部预设。


一个可爱的人,人人都会爱他,但当他不再像以前那么可爱,你还爱他,并且愿意去发掘他的可爱之处,这可能就是真正的爱了,而要做到这一步,就必须有宽容的心。


英文中有两个词语表示爱,一个词语叫作“love”,另一个词语叫作“charity”,前者是情感的爱,后者则是宽容的爱,今天的人们更多把爱认为是“love”,是情感的宣泄,但却忘了真正爱是“charity”,是宽容之爱,也就是仁爱。

有人说,这样太难了,不可能实现。但你有没有发现,其实每天你都在这样宽容地爱着一个人,不论这个人是好是坏,你都爱他。你也许会恨他所犯下的错误,但你依然还爱着这个人本身,而且我相信你会爱他一辈子,这个人就是你自己。不管我可能多么讨厌自己的自负、贪婪、胆怯,我仍然爱我自己。实际上,我恨这些东西正是因为我爱这个人,正因为爱自己,我才会为自己干出这种事情而难过。


我们常说爱人如己,既然你能够轻易原谅自己,那你也可以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你犯了错误,你希望他人原谅你,不希望别人不宽恕你,那当别人犯了错误,你是不是也应该去宽容他呢?

大学的宿舍生活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地方——操练宽容之爱的场所,宿舍的同学都有各自的偏好以及缺陷,如果你能慢慢地接受他的缺陷,你也就会慢慢地喜欢上他。我在大学时非常讨厌我上铺,因为他睡觉老是翻来覆去,还会打鼾,我不止一次在脑海中想象出针对他的种种“恶毒计划”,当然最后都没有实施。后来我慢慢地习惯了他,才发现他还是很可爱的,而且最后我发现其实我的鼾声才是全宿舍最大的,他为什么睡觉翻来覆去,正是因为我的鼾声干扰了他。


总之,去学会爱上有缺陷的对方,因为他和你一样不完美。处理好与舍友的关系,今后你也可以轻松地处理恋爱关系、工作关系等各种人际关系,这对你的一生都至关重要。


亲爱的同学们,愿你一生都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


法学新人的第三封信:与德相随


《纳尼亚传奇》的作者C.S.路易斯说过,如果把人类想象成一队列队前行的舰队,那么船只之间不能互相碰撞,阻碍彼此的航道;另外,每艘船必须状态良好,能经风浪。前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就是自身的德行。

当前的中国,许多人都对现状不甚满意,无论穷人还是富豪,百姓还是官员,都有人牢骚满肚。不可否认,中国现在面临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出在哪儿呢?有的人说在制度,有的人说在国民性,但很少有人说:在我!


是啊,如果船只破败不堪,根本无法行驶,教他们如何行驶,以免相互碰撞,又有什么意义呢?对于中国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难辞其咎,正是我们的贪婪、自私、放纵、堕落、胆怯导致了这种种的问题。


我以前对这个社会也充满抱怨,但我现在发现抱怨于事无补,如果你想改变,就从改变自身开始,做一个有德行的人,正如蝴蝶翅膀的震动能够改变整个亚马孙地区的气候,每个人微小的善意必能影响这个社会。


在英国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有一块著名的墓碑,墓碑主人不详。这个教堂是英国最著名的大教堂之一,许多名人埋葬于此,如丘吉尔、莎士比亚、牛顿、狄更斯等,还有英国20多位前国王的墓碑。与这些人比起来,这块墓碑非常普通,但它却是名扬全球的一块著名墓碑,每一个看过这块碑文的人都深深地为之感动。


墓碑上,刻着这样的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然而,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要想改变世界,你必须从改变你自己开始。要想撬起世界,你必须把支点选在自己的心灵上。

我邀请大家,做一个有德行的人,从改变自己开始,改变这个社会。


有四种德行为文明人所认可,它们分别是谨慎、节制、公正、坚毅。


一、谨慎


谨慎就是在行动时要慎重考虑它的后果。冲动是魔鬼,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不要过分冲动,要控制自己的情感,古语所谓三思而后行。做事慢几拍总比做了之后再后悔要强得多。


谨是言字旁,这其实就是提醒我们说话要慎重。


繁体字的说(説)由“言”与“兑”组成,让我们在说话时要想想这句话能否兑现,能够兑现的言语才能说出来,所以不要轻易许诺,在许诺前要仔细想想,你能否兑现你的言语。

繁体字非常美妙,每个字都是一个图画,都在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


比如和说搭配的听(聴),它要求我们听的时候要用耳朵、眼睛和心来聆听,这样你才能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意思。

而现在的人很少有愿意聆听别人,基本上在别人还没有说完话,就开始插话,于是在听别人说话成了在听自己说话,简体字的“听”似乎也反映了这种情况,听不再用耳朵,而用的是“口”,而且是根据对方的“斤”两来决定我到底听不听他的。


慎是心字旁,经慎重思考的才会是你真实意思的表示,所以慎字的组合,是“真心”。

非常有趣的是,繁体的言字旁有三横,谨慎的谨中有三横,慎中也有三横,这是不是也在提醒我们三思呢?


二、节制


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个体自由的时代。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自由,但我们的自由经常让我们不自由,一如卢梭所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大部分人所理解的自由,就是随心所欲的自由,就像柳宗元的那首诗“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但这种随心所欲的自由经常让我们不自由,因为一旦欲望满足,你又会渴望另一种新的欲望,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你其实成了欲望的奴隶。赚多少钱会让你满意呢?再多一点;多少个点赞会让你舒服呢?再来一个。我越来越觉得,这种自由可能不是真正的自由。


比如抽烟,想抽什么烟就能抽什么烟,这是一种自由,但还有一种自由是有很多烟放在你面前,你可以抽但你愿意不抽。你想开什么车就开什么车,这是一种自由,但还有一种自由,是你有钱购买任何好车,但你不开,你宁愿去挤地铁,因为你发现很多人每天都在拥挤的地铁中,你愿意和他们同甘共苦。


有一个人叫作甘地,印度的圣雄,他经常坐火车出行,都坐的是三等座,以此观察民众的疾苦,有一次他刚上火车,一只鞋子掉落到铁轨旁,此时火车已经开动,鞋子无法再捡回来。于是甘地急忙把穿在脚上的另一只鞋子也脱下扔到第一只鞋子旁边。一位乘客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这样做,甘地笑着说:这样一来,看到铁轨旁鞋子的穷人就能得到一双鞋子了。去英国访问时坐轮船的末等舱,连见英国女王也穿着自制的土布衣。大家觉得是甘地自由,还是华衣美食、出行必坐头等舱的人自由呢?


因此,自由其实是自我限制的自由,是可以节制的自由。


人有很多欲望,欲望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把任何一种欲望推向极限,作为自己人生的目标,那必然把你带向毁灭。我想特别提醒各位,要限制玩网络游戏的欲望,当然我不是说不能玩游戏,但一定要节制。时间是宝贵的,我们唯一可以支配的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我们的时间,因此一定要把时间投入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沉溺于网络游戏,你可能很难适应真实的世界。


三、公正


法律最重要的价值就是追求公平和正义,也就是公正。

当然,公正不仅仅是法庭的审理,它包括很多美好的价值,如诚实、正直、守信等。


四、坚毅


坚毅其实就是勇敢,它包括在危险时表现出的勇气和在挫折时不屈不挠的顽强。

在泰坦尼克号沉没时,人们居然主动让妇女和儿童先走,人性的高贵在那时彰显无遗。在轮船倾覆之时,还能勇于面对死亡,这就是勇气。我并不期待各位有如此的勇气,我只是在想,当你面对被压伤的小悦悦,你有没有勇气把她送去医院?面对被撞伤的路人,即便有被讹诈的危险,你有没有勇气送他去医院?影片《敦刻尔克》让我最感动的就是普通民众的勇气。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每一天其实都像一场战斗,我们每天都需要勇气来笑对人生。


在挫折中的顽强刚才也有提过,我始终认为能够在挫折中勇敢地爬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强者。南京有人申请去美国的签证,被拒签,结果从18楼跳下来。每年在大学校园中也都有人选择了跳楼这种惨烈的结束生命的方式,理由多种多样。我常想,连死亡你都不怕,那你为什么会害怕生呢?


最后,我想以马丁·路德·金的话结束这封冗长的信件。


他说:我们必须接受失望,因为失望是有限的,但我们永远不能放弃希望,因为希望是无限的。



相信昨天的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让大家感到愤怒,我也非常生气,晚饭都没怎么吃。


有人说看到这种新闻应该冷静冷静再冷静,不要情绪激动。不过,我觉得这种超越性的思维可能不是温血动物所应该具备的情感。孔子的自我评价都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很多人把这里的发愤解释为发奋学习,我觉得有点牵强。


孔子的意思其实就是表示自己生气的时候会气到吃不下饭,快乐的时候会忘记忧愁,不知道自己已经老了,还像年轻人那样东奔西走。圣人也是常人,也有常人的喜怒哀乐。这样的孔子才是性情中人,不会让我等凡夫俗子觉得距离太过遥远。


如果对于邪恶只有冷漠,而没有愤怒,那么正义也就是失去了感性的基础。当然,所有的情感都需要节制,如孔子所言:随心所欲不逾矩。我们愤怒的情绪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在法治的轨道下正常释放。


类似的案件在法律上应该如何处理呢?如果事实如媒体所报道的那样,那么这种案件可能涉嫌寻衅滋事和故意伤害


刑法中的故意伤害有轻伤、重伤和致人死亡三档刑罚,刑罚分别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我国刑法没有规定单纯的暴行罪,一个处罚的漏洞就是故意伤害导致轻微伤无法构成故意伤害罪。因此,寻衅滋事罪可以兜底适用。虽然学界对于寻衅滋事大多持谨慎的限缩态度。但是必须承认对于随意殴打型的犯罪,寻衅滋事有其存在合理性,可以弥补故意伤害罪的打击不足。


刑法第293条规定: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随意其实就是一种流氓动机,寻衅滋事打击的也应该限制为情节恶劣的寻衅行为。


这种寻衅滋事行为体现为两类,一是无事生非,二是借故生非。


无事生非就是没有任何缘由的寻求刺激、发泄情绪、逞强耍横等。别人好好的吃饭,你去骚扰他人,被人拒绝,还恼羞成怒,大打出手,这是典型的耍流氓,无事生非。


另一种是借故生非,也就是小题大做。张三点了一碗馄饨,有点咸,张三把服务员叫来,说怎么那么咸啊,服务员李四非常忙碌,急匆匆的过来,说大家都不觉得咸啊,是不是您口味淡啊,要不给您重新做一碗,可能您吃的淡。李四口气有点急躁,张三当时就把馄饨泼在服务员脸上,纠着李四的头发一顿猛打,说咋啦,还嫌我口味刁是吧,把这些馄饨给我趴在地上吃了,这就是典型的小题大做,借故生非。


因此,如果打人事件导致他人轻伤,那就应该以故意伤害罪和寻衅滋事罪想象竞合,从一重罪论处,寻衅滋事罪可能处罚更重,最高可以到5年有期徒刑。如果导致他人重伤,虽然也属于故意伤害和寻衅滋事罪的想象竞合,但是故意伤害致人重伤可能处罚更重,最高可以到10年有期徒刑。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ahaip: 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


我们为什么对此类案件愤怒,因为我们都是血肉之躯,同情他人就是同情自己。我们希望法律能够保护我们,让我们不至于成为下一个热点事件的被害人,被人伤害与侮辱。因此,法律一定要捍卫人的尊严,倡导对人的尊重,任何物化践踏人格尊严的行为都应该受到法律的谴责。


同时,法律也应该鼓励善行,倡导见义勇为之风。如果在这个案件中,路人见义勇为,或者被害人反杀歹徒,把施暴者打成重伤,甚至致死。这是否属于正当防卫呢?


作为法律人,我们往往对我们的专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法律能做的其实不多,更重要是人们的道德自律。我们能否有羞恶之心时常审视我们的内心。


人有物化操控他人的天性,我们总想把他人作为工具,看到相貌姣好者,容易激发我们的淫邪之情,看到丑陋者,又会让我们产生鄙夷厌恶之心。


人的内心充满着无数的张三。因此,每一个热点案件都应该让我们自省:我们能否真正地尊重他人?


有一个朋友向我抱怨,说很多男生都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逻辑,只要一个女生邀请他吃饭,他就觉得这个女的对自己有意思,甚至就会产生非分之想。我们内心的幽暗有时连我们自己也不知道。


文明不同于文化,学历也不代表德性。酒桌上强迫下属喝酒,女人不能上龙舟、三寸金莲也许是一种文化现象,但肯定与文明无关。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把人作为人来尊重,无论他的性别,身份、财富等外在属性。




二千四百多年前,当柏拉图假借苏格拉底之口准备提出哲学王的观点,他先小心翼翼地进行铺垫,他预料到了可能迎来的批评。他把这些批评比作浪潮,惊涛骇浪足以将其淹没。但是为了真理,他必须说出来。第一个浪潮就是男女平等,女性也可以成为哲学王。柏拉图这种观点远远地超越了他的时代,甚至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也对此不屑一顾。


惊涛巨浪慢慢成为涓涓细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性别、年龄,每一个人都拥有平等的人格尊严,这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无论如何,人都不应被奴役与凌辱。“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作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如果不在内心中培育对人的尊重,将人视为工具,类似的热点案件是无法禁绝。


此刻,我在文字中愤怒,但有一种声音在问我:你的内心呢?你说了那么多让你自我感动的话语,但是如果在案发现场,你是否会挺身而出,像你想象中那么勇敢呢?


道德终究是一种自律,但这种自律也许比法律的他律更重要。


0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VR 审判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