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不久前国新办在2023年知识产权工作新闻发布会透露,截至2023年底,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为499.1万件,我们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1.8件。
数字虽庞大,能进入到诉讼环节检验的却是极少数,有机会处理企业专利诉讼的in-house又会被限缩到更小的范围(目前看主要靠选择和运气……)。希望能总结一些有益的经验或教训。
当企业遇到专利诉讼,好消息是行业有活力竞争激烈,公司发展的不错或者开始走向海外,坏消息是业务模式或现金流可能会受到比较大的挑战。这种情况下,作为知识产权in-house,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并不断的迭代、完善团队专利诉讼标准化处置能力。
1.诉讼风险事前监控的原因
2.通报案件信息
3.组建应对团队
4.评估专利风险
5.安排商务谈判
做事前监控的原因
现在合规很热,企业合规的风险防控基本都进化到风险前置处理,虽专利诉讼有其特殊性(如比较难预知具体涉案专利、大量事前分析性价比问题等),但我还是提倡要做专利诉讼风险的事前监控。
因为公司管理层可以接受有风险,但不能接受“surprise”,突然冒出来的重大风险,也默认知识产权1号位必须要有能力预见到,否则便是不适格。这里不存在合理性或委屈的问题,而是公司运营的朴素逻辑。
专利诉讼的可能性也并不是完全摸不着,行业本身的重大变化(如内容平台逐渐遇到的音视频SEP许可问题)、友商知识产权团队招聘或调整、竞对商业拓展、合作律所情况,以及很重要的一点,圈里多一些朋友。
至于重点专利监控或者FTO分析,预算没到十分富裕的情况,我会选择少做或者不做。最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周期性不断的把这些风险信息向上透传。
通报案件信息
收到诉状或专利侵权函件后及时做好案件信息通报。通报的对象既包括相关业务线也包括公司管理层(如果已经有专利诉讼案件风险分级制度,可根据风险等级选择),通报内容可包括案件背景信息、风险判断及下一步解决方案。
随着案件的阶段性进展做周期性通报。这样无论是遇到禁令、诉讼赔偿、和解,公司管理层、商务、PR、GR、财务都有很好的预期。
更重要的原因是专利诉讼就是一场战争,战机稍纵即逝。要将案件的真实性、紧迫性,完整及时从前方带回,让管理层快速决策并拿到授权,避免错过窗口期。有时因内部上下信息不顺畅导致错过最佳和解时机,最后可能就变成了知识产权团队的“锅”。
组建应对团队
专利诉讼案件相对复杂,组建一支高效协同、分工明确的内外部团队是打胜仗的基础。一场重大专利诉讼案件,以下角色必不可少。
专利诉讼经理。类似项目经理的角色,制定和落地诉讼方案,权责一体,牢牢把握诉讼和谈判的节奏。有时想,我们与外部律师最大的区别是离商业离决策更近,在理解诉讼服务公司业务这件事上有信息差般的优势和商业感觉。
技术专家。在专利侵权分析、技术澄清、规避设计、专利无效等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专利诉讼本身也是对技术人员最好的一节知识产权重要性心智普及课。一起“打过仗”的革命友谊是以后业务合作最好的催化剂。
财务人员。一场专利诉讼,特别是海外专利诉讼,既是对知识产权团队专业的检验,更是对公司管理层耐力和财力的考验。诉讼案件本身费用预留、过程预算追加、大额和解对业务现金影响,甚至涉及子公司的关停并转(如某手机终端企业因专利诉讼退出欧洲市场等),都与财务同时息息相关。
PR/GR。如果说专利诉讼是商业战场的延伸,那么专利诉讼的战场也一定不只是在法庭上。诉讼前中后面对不同可能结果PR口径的准备,以及外部舆论的引导都非常重要。但舆论是把双刃剑,控制不好被裹挟后,知识产权团队也非常痛苦。
鉴于目前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行业变化,GR层面沟通管道也显得特别重要。很多时候确实能减轻企业成本负担,或者保持一定的“战略定力”。
外部律所。可能是商业竞争到今天已经是白热化阶段,提前占位没有利冲又适格的优秀知识产权律所成为不得不提前考虑的事。目前现状是律所虽多,好用又成本可控的不多。
特别是在海外诉讼中,如何选聘优质的当地律所以防止在案件应对初期陷入被动成为关键。而这些功夫一定是花在平时,遇到案件后临时找可能会面临许多窘境,中途切换律所的痛苦也是一言难尽。
此外在律所引入后,如何管理律所,并逐步将律师能力转化为知识产权团队的能力也至关重要。一直认为知识产权业务的降本增效不能但看业务费总量的减少,而是基于团队专业水平提升基础上各业务模块平均单价的降低。
感念
专利诉讼对公司对知识产权团队来说可能是一场危机,但危险中也蕴含着机会。企业知识产权人员有机会经历几场诉讼的洗礼对成长一定是大有裨益。也是职业生涯中痛并快乐的难忘回忆。
遥记得工作第一年,公司正遭遇一场与同一权利人在中国、美国、德国、法国、印度、巴西、罗马尼亚等12个国家的全球专利诉讼。时任知识产权部部长应该是案件第一责任人,我的工位与之相邻。印象最深的是长久出差不回家,午休时才掏出手机和出生不久的儿子视频一会。
若干年后我们在权利人和实施人许可谈判的场景下相遇过,在与前同事私底下聚会谈论过。虽大家笑侃“知道吗,他们在许可上怎么这么能抗”,但后面通常还会跟一句话,“Kao,真牛”。
我也为曾经在那样的一个平台和团队工作了七八年而感到庆幸和自豪。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