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AhaIP

投资参考

1. “晚”一点不如“早”一点

语言的习得,是从生活中自然地学语言。孩子在小时候学习语言的能力最强,能够习得的语言,可不只有母语,而是能够同时学会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

一些家长也担心孩子错过了语言学习的敏感期怎么办?确实跟成年人相比,孩子早期的认知系统比较适合学习多语言,但不是说孩子过了敏感期就学不好外语了。

不管孩子多大,现在开始学外语就合适。很多精通多国语言的人,他们也不是从小就浸泡在多语言环境中的。当然我们鼓励早学语言,早学外语,因为在儿童期的语言学习敏感期可以被利用,学习时更不费力。

2. 多种语言的大脑表征区交织成网状:早学外语,不同语言之间不会相互干扰

学习语言,学的是包括语言在内的一整套与环境互动的方式。换句话说,孩子很自然地就能明白,该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使用什么语言,在母语和外语之间切换非常快,并不会混淆。

脑科学表明,如果小孩子从小同时学习双语的话,两种语言在他大脑里的表征区是网状交织在一起的,使用多种语言时在各自区域之间来回自如地跳转,互相不会干扰。但如果成年后才学习外语,母语和外语的表征区有点泾渭分明,长久不使用外语,母语表征区就会逐渐侵蚀外语表征区,表现在外也就是外语能力退化。

所以宝宝可以尽早学习外语,不存在不同语言之间相互干扰的问题。

3. 神经可塑性:越早说外语,外语越地道

越早学习外语,小孩的外语越地道,口音也会更加标准。大脑极具可塑性,宝宝语言的习得是被环境所塑造的,大脑的语言中枢每天被环境中大量语言类刺激所塑造。

宝宝可以分辨出各种口音的细微差别,但是如果只接受单一的语言刺激,比如只有中文的话,长大后可能辨别外语发音中一些细微的差别比较困难,或者是发音上不是非常地道。很多研究表明,两岁之后的孩子会慢慢丧失辨别母语里没有的音的能力。

4. 浸入式学习法:“背”出来不如“玩”出来

你不需要等孩子掌握了母语后才开始学外语,而是越早让孩子暴露在双语环境中越好,这叫浸入式学习,让孩子泡到外语环境的坛子里,像学母语一样自然而然地吸收外语。这就比起长大以后再用背单词、记语法的方法有效得多。

研究发现,婴儿学习语言最有效的方式是真人面对面地交流。用视频放出同样的语句,婴儿学起来的效果就没那么好。

因此,外语学习“背”出来不如“玩”出来。这里的“玩”指的是家长和宝宝之间丰富的互动,玩出来的外语能力就是在生活中来学外语,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孩子不仅仅是记住一个个单词,而且能自然地掌握大量其他的信息,更容易理解语言所指代的意义,也就更容易习得语言。

5. “玩”着学外语,互动很重要

那你该怎么跟孩子“玩”着学外语呢?这个“玩”的关键,其实就是你跟他的互动。

来看看我是怎么教女儿学会草莓“strawberry”这个词的:拿草莓给她吃的时候,指着草莓对她说:“eat a strawberry.”看似简单的场景,却包含了非常丰富的信息量。我指着草莓,她的注意力就被手指引导过来了,开始集中精神观察眼前的物体;用手指着草莓,孩子就明白“strawberry”指的是什么;我一边说一边做出咬一口的动作,所以不仅知道这是可以吃的,还复习了“eat”这个动词;我还笑眯眯地看着她,这是一个表示鼓励的表情。

为什么这一系列互动对语言学习这么重要呢?因为人和人面对面交流的时候,信息的传递量最大。孩子不但学到一个词表层的意思,还能领会到更多深层的意思。

除了语言,孩子还能学到草莓的质地、色泽、香味,以及名词strawberry和动词eat之间的区别,甚至还学会察言观色,读懂别人表情和表情下面隐藏的信息。

小孩的脑不擅长抽象学习,所以硬逼他从字面上去记忆,去背单词,是没有必要的。但是通过和孩子互动的这种“玩”的方式,就是具象的学习,这是符合孩子大脑生长规律的。那就算面对大量信息,孩子一样能吸收得更快一点,记得更牢一点。

6. 日常活动中“玩”外语的方法

利用那些反复出现的日常活动,如吃饭、上厕所、睡觉、起床,来跟宝宝说英语。孩子需要在大量重复的场景中习得语言规律,把相同的意思换不同的描述和语法反复说。这些活动本身就是孩子熟悉的,又是反复出现的,所以他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就记住了。

例如吃东西,除了 “Let’s go eat!”、“eat a strawberry”之外,还有 “Do you want to eat?”(你要吃吗?)、“It’s time to eat.”(到吃饭的时候了)、 “Don’t eat this!”(不要吃这个!)。围绕“eat”,使用祈使句、描述句、疑问句、否定句,孩子不仅会记住这个词,而且能明白这个词的相关场景,这才是真正地习得一门语言。

日常生活中能找到大量重复的单词,比如天气、数字、孩子经常玩的游戏、喜欢的动物、卡通形象,用这些跟孩子接触得最多的、最感兴趣的日常词汇,变着花样教给孩子。

7. 最重要的原则:以激发孩子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语言的习得,得靠潜移默化,要润物细无声地学,发展孩子对外语的爱好和信心。

这里要求家长多花精力陪孩子,注意在生活中多跟孩子用英语互动,而不是把孩子扔到培训班,或者放到英语学习机面前就行了。

8. 做孩子的朋友:一起看动画、读故事

对于外语基础一般的家长,可以利用儿童英语学习类的资源,想要在家创造一个英语的微环境,可以通过跟孩子一起听英语歌谣、看英文原版动画片、读英文故事来进行。

精选这些资源是一门学问,一是要从孩子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比如《小猪佩奇》(Peppa Pig),这部动画片讲的是能够引起孩子共鸣的日常生活故事,孩子才会感兴趣;二是选择经典的内容,口碑、获奖与否等都是参考因素,比如 BBC 或者 Nick JR 出品的一些儿童节目,内涵丰富,发音也标准。

9. 做孩子的老师:带孩子玩节奏感游戏

研究表明,宝宝天生喜欢节奏感,跟着音调打节拍,能够提高宝宝语言、记忆能力。比如拍手拆单词游戏,把长单词拆成音节,同时有节奏地跟孩子拍手,让他感受单词的音节。

例如butterfly (蝴蝶)可拆分成[bu-tter-f-ly],你就可以跟他一边拍手一边念。你可不要低估了孩子的记忆力,孩子的发音甚至比你更准,这个词就潜移默化地进入他的大脑了。

还可以把单词升级为句子,比如儿歌: “Five little monkeys jumping on the bed. One fell off and bumped his head. Mama called the doctor, And the doctor said. No more monkeys jumping on the bed.”不要纠结于孩子听不听得懂,因为玩游戏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让他听懂,而是让他体会到外语韵律的美。

10. 做孩子的学生:让孩子带你玩外语

学习语言,除了大量接受各种视听刺激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孩子自己要学会输出。当孩子的英语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你就可以鼓励他多唱英文童谣、讲英文小故事,或者跟爸爸妈妈一起表演小短剧。

还可以请教宝宝: “你看这个词我这么念对不对?”或者“你带我念念这篇课文吧!”这样让孩子的学习更有成就感,更有效率。

有一定英语基础后,可以分角色读绘本,家长和孩子各读一部分,扮演绘本中的角色,或者分别轮流读单双数页。这种玩法,比你单向地念绘本给他听要好玩多了。

再比如跟孩子一起看完动画片后,也可以双向输出。根据剧情做一些角色扮演的小游戏,比如演英文小短剧。比如女儿喜欢《头脑特工队》动画片,我就把其中一段的台词写下来,我和她分别扮演“乐乐”和“忧忧”,才玩了两三遍,她就不用看台词了,自己背下来了。这样的游戏,孩子喜欢玩,而且越玩越喜欢说英语,越对自己的英语能力有信心。















1 view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