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AhaIP

三观

李开复分享历经死亡后修到的八学分:

  • 1、健康无价;

  • 2、一切事情都有它的理由;

  • 3、珍惜缘分,学会感恩和爱;

  • 4、学会生活,活在当下;

  • 5、避免一些诱惑;

  • 6、人人平等,善待每一个人;

  • 7、人生到底是为什么?

  • 8、真的要做自己爱做的事业。



2013年,在52岁生日来临前,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对外宣布,自己得了第四期淋巴癌,不得不放下热爱的工作接受治疗。并在微博中感叹“世事无常,生命有限。原来,在癌症面前,人人平等”。

2015年,在经过17个月的漫长治疗后,躺在病床上晒出了自己的照片,表示一切安好。从人生的巅峰坠入病痛的折磨,从喧嚣抵达沉寂,他问自己:“除去虚名和成就,你的人生还剩下什么?”

面对死亡我学到了什么呢?我今天分享8个我学到的学分。


1.健康无价

第一个学分,就是人的健康是无价的。



作为一个学统计的人,我非常清楚,当你不健康的时候,是不是马上重病,是有一定的概率,所以在你身上你这么不健康的睡眠、饮食、运动,没有生病,不代表这么做是对的,也不代表以后不会生病,只代表你的抵抗力不断降低,抵抗力降低的时候,可能各种病痛会来临,包括癌症。

这种话说了很多,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认识的每个创业者,虽然他们个人很聪明,很有理性,知道健康的重要性,但是问他们自己的时候,我这么长时间也没问题,我抽烟也没关系,吃东西我从来不吃蔬菜也不生病,这种话我们说了多少次。

但是我们要了解,任何事情都是有概率的,抵抗力是有限的,不断降低是很糟糕的事情。我自己不知不觉就变成了非常不理性,不健康的人。

我第一次诊断的时候是淋巴癌四期,我听到这个时候已经把我自己吓死了。

我们很多人听到这个病况就会想,这是不是绝症,能活一个月、两个月、一百天吗?

当时我确实非常绝望,也认为自己时间不多了,每天活的很痛苦,很煎熬,晚上没有办法睡觉,不得不吃安眠药。我不是很爱哭的人,但是那段时间哭了蛮多次。

我一直想我还没有活完,上帝为什么把我带走。所以我想跟他谈条件,能不能再给我点时间。我脑子里都在想这个事情。


2.一切事物的发生都有它的理由

第二个死亡学分是我跟我女儿学的。我生病一段时间以后,我女儿突然跟我说,她说爸爸我觉得有一句话很有道理,一切事物的发生都是有它的理由。



再换一个方法来说,什么事发生在你身上,它未必是一个果,可能是一个因。

果是什么意思呢?我得癌症了,可能呼吸了太多雾霾,所以我就死定了,或者吃了地沟油,或者什么的,我罪有应得我就该死了,这是果的诠释。

因的诠释就是说,也许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我们不能解释,那么也许我生这个病,其实要给我一个信号或者信息,也许它有正面的意义,要帮助我,也许我生这个病给我一个警示,让我以后活的更健康。

我们面临了很大的失败和挫折,也许让我们学习一个教训,以后就不会再犯了。

换一个方法思维,也许每件事都有它正面的地方,这是我生病的时候的一种不同的思维。一个事情的发生,都是另外一件事情造成的。我们不妨用不同的因果的思维来想事情,让自己可能更开阔一下。


3.珍爱身边人

第三个死亡学分,要珍惜我们的缘分,要感恩我们所得到的一切,要爱我们周围的人,而且无条件的去爱他们。

缘分这个东西真的很难不相信,我作为一个科学家,以前我总是认为说缘分就是迷信。有一句话说,一切相识都是久别重逢。你有缘见到一个人,可能都是有它的理由的,只是我们不知道这个理由,我们会不会感觉到。

我们这一生,就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爱花在这些跟我们有缘相识的人在一起。

当人家对你好的时候你要感恩,你要想到,要知道。而这些好像我都没有,我都认为他们应该对我做的,应该帮我做的。

第二个层次,别人对你好,你应该对他好,这个是相互的。我们真正做到的,对所有的人好,对我们所有有缘的人。

我们清楚我们的有缘人是谁,看到的就想笑的人,看到了心里就有温暖的人,想多跟他在一起的人,这些人无论是亲人、家人、朋友,我们应该无条件给他们爱。

我们不知道有什么样的理由和缘分,让我们今生有温暖的感觉在一起,温暖的感觉就是有正向,开心,我们有缘在一起,我们应该无条件对他们付出。


4.活在当下

第四个学分是活在当下。

这个世界其实是很美妙的,我女儿大学作文内容大概就是说,这个世界充满了美,美是无处不在的,不仅仅是视觉的美,还有嗅觉、听觉的。

另外还有不见得捕捉和看到,这个美可能是一种眼光里泪珠,可能是婴儿的眼睛,也可能是各种各样的花的香味,也可能是很美的空气,也可能是看到满天的星星,这些都是美。

我女儿希望的,就是作为摄影师捕捉这些美跟人分享。这个对我非常有启发。

我从来没有想到美,每个人看到夕阳都会说很美,看到今天天空很蓝就会拍,发一个微信朋友圈,今天天空好蓝。

这个不是真正的感恩,或者用心灵体会这个世界很多美好的东西。因为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很多,我们应该用心听,应该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体会。因为这是真实的快乐和美好。

有的时候我们需要把手机放下来,才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这个世界有这么多美好的事情,我们不断跑,跑到最后了,人生快要结束了,几乎没有体验到真实的世界有多少美好的事情。

当我爬山的时候,如果脑子还想公司的事情爬什么山。爬山的时候就要看这些花的美,闻那些花香。

我慢慢体会到,有的时候真的需要静下来,静下来以后,就算你的事业心很重,有的时候你静下来,享受这个美丽,有可能会让你的脑子更清楚,让你想出一些你过去想不到的东西。

我们应该让我们慢下来,来听这个世界,感受这个世界。如果我们这样做的话,可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楚,想得更清楚。


5.人生观的“陷阱”

第五个学分,可能在座很多同学看过我的《做最好的自己》。



书里面表述的是我当时的人生观,这个人生观就是人生是短暂的,我们一定要让每天进步,让自己做的更好。

人之所以在世界上,就是要增加自己的影响力。想象有一个世界没有你,一个世界有你,这两个世界的差别就是你的影响力,不断把这两个差别做大,那我们的影响力就大了,以后就让世界因你不同,这是当时的人生观。

其实这些人生观并没有错,我们确实希望让世界变得更好,让自己进步。但是这里其实有一个非常大的陷阱,在我生病以后我才看到这个陷阱的存在。

世界因你不同,并不是说我是一个救世主,我要改变世界,我要改造它,我要改变别人。

这个世界这么大,未知的事情那么多,我们这么渺小,我们怎么可以有这种狂妄的心态,认为世界是我可以改变的,别人是我可以改变的。

我现在想的是,更合适的人生观,我希望让世界变得更好,我会希望自己能做很棒的事情。

我不会认为每天都让自己的粉丝变多,才是很厉害,每天创新工场投资的公司更多才是很厉害。我们是不是投资一个创业者没有关系,如果我帮助一个人,我就认为我有成就感,不用在乎这个人是不是顶尖的人,他会不会很厉害改变世界。我们应该用更坦然的心态看这个世界。

我过去的人生观没有错,但是不能把人生观变成机器,我们不能对影响力有太大的崇拜,或者客观的衡量。


6.善待每一个人

第六个学分人人是平等的,要善待每一个人。

有一次我记得我做完演讲上车的时候,有一个学生一直追着车子要跑,司机问我说,要不要停下来。他手中拿了一个东西,我说不用了,我们走吧。

这一幕一直存在我心中。我生病以后,我发现我对这个学生很愧疚,因为我觉得会这样做的人是比较偏执的人,恐怕不是最优秀的人,然后我很忙我就走了。

但是我生病的时候,我发的那条微博,在癌症面前人人平等。其实病后我真的好好思考,其实不是癌症面前,应该是所有事物面前人人都应该是平等的。

这点我觉得,包括我,也包括很多在座的各位,都是有一点骄傲的心态存在。我们能够进名校,考到最顶尖的学校,这么会读书,从小就是天之骄子。

也许我做人的时候,为了很好的名声,我尽量让自己更亲和,但是其实心里肯定是骄傲的。骄傲的心其实对很多人都不平等。

有很多事是缘分,很多事情我们无法解释。很多事情有很多维度。如果我们只是认为自己很优秀,把自己放的高人一等,这样的骄傲其实是非常不对的。

我们更认为说,其实每一个人,每个灵魂,肯定是平等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是有缘分认识一些人。

这些平等的人,每个人都有他好的地方,也许会有他缺陷的地方。真的没有什么人是特别完美的人。我觉得其实上天是公平的,每个人有他优秀的地方,也有他缺陷的地方。

我们为什么来这个世界呢?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让自己更多的学习,更多的进步。

如果抱着这个心态,我们看到周围所有的人,都应该对他们好,不要那么功利,不要那么骄傲,应该给每个人更多的机会。

如果我们看到别人有缺陷,我们不应该太多的批评他们,这就是他们要来学习的地方。

如果对你不好,批评你的时候,不要抱着怨恨的心态,不但应该宽恕他们,而且应该感恩他们,因为他们所说的地方就是你们应该进步的地方。

如果他说的不对,可能是他需要进步的地方。海纳百川的心态,把所有的人当成平台,这是我希望未来能做的更好的地方。


7.不断提升自己

第七个死亡学分,人生到底想要干什么。


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每一天生活的方式都应该把它当成我们的最后一天,其实这就是活在当下。

我们学习的时候要认为自己有永生。学习是不断的,无论年纪多大,都应该继续学习。

也许人生不仅仅是我们在世的这些年,也许轮回是对的,也许我们灵魂升华到另外一个世界。但是有这么多的缘分存在,很可能这一生并不是死亡的时候就画下句点。

如果我们死的时候,不是时间有限,分秒必争,而是这一生的目的,一定让我们看到我们看不到的,学到一些我们学不到的,让我们提升自己,让自己的灵魂升华。现在我更愿意相信这样的哲学观。

如果人生结束的话,缘分是什么意思?而且我们对世界懂得这么少,我们怎么知道死亡以后还会怎么样呢?

如果我们用一生不断提升自己作为目标,也许还没有结束。如果死了以后,一切就都结束了。没有关系,因为我们提升了,这也是很好的人生目标。

我不是告诉大家一定要有来世这样的目标或者宗教信仰,不要认为人生死亡以后就结束了,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

如果有下一生你会有更高的起点。现在我更希望抱着这样的心态,让自己能够不断提升自己,不断进步,让自己不断学习。对我来说,这样的学习和体验,可能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


8.做自己爱做的事业

第八个学分,就是做自己爱做的事业。


我生病很严重的时候,我有考虑到,是不是事业就不要管了,那就不是我真的需要关注的事。当我好一点的时候,我认为说我不要工作了,希望活久一点,希望健康一点,脑子里老是转事业的想法。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你快死的时候最遗憾的肯定不是事业。但是事业重不重要呢?我觉得还是很重要的。

因为当我生病最难过的时候,我的团队做了一个非常让我感动的事情。他们40多个人,全部飞到台湾看我。

看我的过程中我们谈了很多事情。首先他们每个人要做表演,才能得到开复的拥抱,然后我们非常友爱的拥抱了一次。最后我发现我很爱我的事业。

大家看我,我们也开了会,但是我们没有谈什么务实的事。我们谈为什么来到创新工场,我们创新工场想做什么事情?这个又点燃了我做创新工场当时的初衷。

我发现一个特别年轻的投资经理,他的分享是这样的,他说我来到创新工场,就是因为今天在世界上有一批人是最伟大的,他们叫做创业者。

因为他们不受已有体系的束缚,他们能够最有效的把资源调动起来,能放大,给人类创造最大的价值。

但是有创业者还不行,还需要天使,还需要我们创新工场这样的人。不是每个人都能当投资者。我们这批有能力做天使的人,能帮助创业者的这些人,和创业者这两批人,真的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我回来工作的时候,并不是不顾一切伤害自己健康的,变成又恢复了过去的工作。

我真心的希望,我能够把我学到的这8个死亡学分都用起来。一方面让我继续用50%的时间把创新工场做到更高的高度,能帮助更多的创业者。

但同时,我绝对不会忘记,我的初心,绝对不会忘记感恩,绝对不会忘记人人是平等的,绝对不会忘记我特别想做一个有大爱的人,绝对不会忘记我人生的目标,希望世界变得更好,希望自己能够每天学习,每天成长,希望终身有机会帮助青年人,帮助每一个青年人成长,谢谢!

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 ”

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不需要通过外界的认同、世俗的功利来证明自己、获得快乐,只要寻找到有意义的目标去追求和付出,就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就让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动,每日污衣垢面趴在国泰路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骂万人践踏,只要能看到我爸妈牵着儿子土豆的手去上幼儿园,我也是愿意的。”


“即便你无所谓,你对家庭不能无所谓;即便你对家庭无所谓,但家庭对你不是无所谓。”



于娟的母亲舒平将女儿的遗愿刻在了心里,从那时起,她开始亲手栽树,将一棵棵黄连木,种在曲阜九仙山。十年过去,曾经光秃秃的山冈,如今已是郁郁葱葱,亭亭如盖。

在于娟病逝10年后,她的丈夫,如今是上海交大副教授的赵斌元发表了一篇文章,他说:“十年了,她爱的光头一直没有再婚,她的儿子小土豆已经成了学霸,于妈妈在山东真的种出了一片森林……”


  • 1、人生自古谁无死

  • 2、基本盘:品质生活、基因传承、事业意义

  • 3、尽人事听天命,知足常乐,感恩长存


随着人类对太空的探索越来越深入,月球和火星上出现人迹,宇宙也变得更“多元文化”,不但有阿波罗、阿尔特弥斯、大力神,挑战者、探索者,有东方、联盟,又出现了嫦娥、玉兔、鹊桥、天宫、天问、祝融,之前还有东方红和长征



天宫—中国的空间站被成为天宫,完美无瑕地妥帖;神舟—太空飞船系列,与“神州”谐音。

月球计划—以嫦娥命名在中国无人会觉得费解,无论是嫦娥一号绕月卫星还是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组合;先后在月球表面漫游的月球车叫玉兔,嫦娥登月任务和地面控制中心之间的通讯联系类似于神话中让牛郎、织女相会的鹊桥,所以那颗通讯卫星就叫鹊桥。

希尔克在《对话》学术网刊上撰文说,中国在航天科技和太空探索领域的成绩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宇宙空间留下与众不同的品牌标记的同时,也打造了独特的“中国太空文化”

她认为,把中国传统文化跟前瞻性的太空探索行动以这种方式联系在一起,目的是强化这些太空项目的中国属性;除了表明这些科技成就是中国自主、自力、自创,另一层意思是要表明,中国在象征未来的太空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始终根植于中华文化和传统。




中国宇航员条件

在中国成为宇航员除了有飞行驾驶经验,还必须符合对身高、体重的规定。

根据中国国防部网站刊登的航天员选拔标准,中国的航天员的要求是:

  • 身高介于1.6米至1.72米,“因为飞船舱内几何尺寸是有限制的,太高的话不仅坐着别扭,还容易产生危险”;

  • 体重限制在55公斤到70公斤之间,“如果航天员重一公斤,就要少带一公斤的燃料、消耗品和科学仪器”;

  • 身体其它素质、生理机能,都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可考验。

除此之外,航天员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中国已经开始从科研部门选拔工程师。预计中国未来将在更广的范围选拔航天宇航员。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网公布的标准,想成为美国宇航员的第一个条件是:申请人必须是美国公民。

其他条件还有,身体健康、心理素质过关,身高介于1.55—187米之间。

在教育程度方面,美国要求宇航员申请人必须拥有科技工程数学类学科(STEM)的硕士以上的学位。

另外,申请人还必须有1000个小时以上驾驶喷气式飞机经验。

与欧洲宇航局一样,美国宇航局要求宇航员候选人还必须具备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想成为欧洲宇航局的宇航员,申请者需要在27至37岁之间,能够说流利的英语。掌握基本的俄语将很有帮助,因为在国际空间站上,俄语和英语一起使用。

在高性能飞机如战斗机上有至少1000小时的飞行经验的飞行员,将在申请时有优势。

欧洲宇航局也要求申请者具有生物学、化学或物理学、工程学、医学、数学等学科的硕士以上的学位。

除了判断力、决策力、操作和控制设备能力、领导力、观察力和记录能力之外,欧洲宇航局列出的要求还包括申请人有接受批评的能力和在压力下工作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英国国家职业服务局(National Career Service)官网上列出的宇航员职位招聘广告中还特别提醒:本工作可能会离家工作,在周末、夜间和公众假期上班。

而成功申请为宇航员,可以享受的工资待遇介于年薪4万至8万英镑之间。


根据对月球的地质勘测,月球上有三种主要的材料:水、氦和稀土

氦是未来清洁、高效核能源的关键,而稀土作为高科技产品必不可少的材料,目前世界供应的九成来自中国。



“中国印迹”图,是火星车行驶到着陆平台东偏南60°方向约6米处,拍摄的着陆平台影像图。图像显示,着陆平台熠熠生辉,国旗鲜红方正,表面地貌细节丰富。“着巡合影”图,是火星车行驶至着陆平台南向约10米处,释放安装在车底部的分离相机,之后火星车退至着陆平台附近。分离相机拍摄了火星车移动过程和火星车与着陆平台的合影。图像通过无线信号传送到火星车,再由火星车通过环绕器中继传回地面。


祝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尊为最早的火神,象征着用火照耀大地,带来光明。

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寓意点燃中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人类对浩瀚星空、宇宙未知的接续探索和自我超越。



去年,中国将“天宫”空间站的第一个模块送入轨道。中国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增加更多的模块,比如“梦天”实验舱。

明年,它将发射一个名为“巡天”的太空望远镜。它将飞近空间站,并与空间站对接,进行维修和加油。

“天宫”空间站将拥有自己的动力、推进、生命保障系统和生活区。

中国是继苏联(现在为俄罗斯)和美国后,历史上第三个将两名太空人送入太空并建造空间站的国家。

中国对“天宫一号”抱有远大抱负,希望它能取代定于2031年停止运作的国际空间站(ISS)。

中国太空人被排除在国际空间站之外,因为美国法律禁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与中国共享数据。


中国登陆月球和火星的计划

中国的雄心并不止于此。

几年后,它想从地球附近的小行星上采集样本。

到2030年,中国的目标是将其首批宇航员送上月球,并发射探测器在火星和木星上采集样本。


其他国家在做什么?

中国在太空领域影响力不断扩大,其他一些国家也在努力实现登月目标。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计划从2025年开始,与来自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宇航员一起重返月球,并已经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空间站推出了新的巨型SLS火箭。

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在进行各自的登月任务。

印度已经进行了第二个重要的登月任务,并希望在2030年拥有自己的空间站。

与此同时,正在与美国宇航局合作进行月球任务的欧洲航天局,也计划建立一个月球卫星网络,让宇航员与地球的通信更加容易。


谁制定太空的规则?

  • 1967年的联合国《外层空间条约》规定,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声称拥有太空主权

  • 1979年的联合国《月球协定》(全称为《关于各国在月球和其他天体上活动的协定》)规定,太空不应进行商业开发,但美国、中国和俄罗斯拒绝签署该协议

  • 如今,美国正在推广其《阿尔忒弥斯协定》(Artemis Accords) ,阐明各国如何以合作的方式开发月球矿产

  • 俄罗斯和中国不会签署协议,称美国无权制定太空规则




与大白鲸对视


纳乔姆执着于一个梦想,要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给水中北极熊拍照的人。


水里的庞然大物并非像人们以为的那样生性凶残,纳乔姆说。



在基本上全面解除防疫限制的地方,比如英国和欧洲几个国家,一旦发现自己有感染症状,无论是新冠还是流感,都应该呆在家里,避免感染别人,尤其应该远离易受感染的和脆弱人群。

皮姆报道说,疫苗持续更新,针对变异株的疫苗也呼之欲出,大规模接种可能以某种形式常规化,比如每年流行季节前接种新冠疫苗,就像打流感疫苗一样,或者“二合一”,增强免疫力。

UCL 的佩格尔教授在《对话》杂志上撰文指出,过去150年来,人类在公共卫生保健领域的进步巨大,针对营养不良、传染病流行、环境污染、被动吸烟和交通安全等公共问题制定的法律和政策解决方案不断改进。新冠也一样。

她列出实现与新冠长期共存世界需要做出的八个改变:

  • 改进室内空气质量,尽可能像在户外一样安全。这涉及建筑设计和基础设施的更新,改善通风、过滤和空气清洁程度。

  • 疫苗始终至关重要。不但需要尽快全球普及接种,还需要不断研发、更新疫苗,能够有效应对病毒变异,效力更持久、免疫保护更高。

  • 建立和完善对新冠病毒及其变异株和其他新的传染疾病的全球监测系统,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并应对疫情变化。

  • 在已有传染病常规监测和防疫系统中增加对Covid 感染的永久监测,类似于流感和麻疹等疾病的监测防疫。

  • 对新冠长期症状深入研究,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完善预防和治疗方案。

  • 改进现有医疗卫生系统,提高在秋冬季节流感、新冠等流行高峰时段的应对能力。

  • 为弱势群体建立完善的保护系统。这涉及对健康、住房、工作场所、病假工资和教育培训等领域的投资,减少医疗保健领域的不平等,从而达到减少病毒大规模传播风险和死亡、提高公共卫生整体水平的目的。

  • 建立应对未来新冠大流行的统筹方案,包括国家级别的监测系统,能够快速识别疫情及其造成的公共健康问题、免疫逃避等,使应对疫情的行动更及时、有效,避免长时间的旅行禁制、居家隔离、封城等紧急措施。

历史表明,病毒不会迅速从人类社会消失,但生命科学进步和公共卫生方案的与时俱进使得人类应对疾病挑战的能力也不断提高。


根据英国医务人员的指南,持续超过 12 周且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症状,应该属于“长新冠”。这些症状可能包括:

  • 极度疲倦

  • 气短、胸痛或紧绷

  • 记忆力和注意力问题(“脑雾”)

  • 味觉和嗅觉的变化

  • 关节痛

各人症状、严重程度和病历因人而异。迄今为止最常见的症状是严重疲劳。

其他症状还包括:肌肉疼痛、听力和视力问题、头痛、味觉和嗅觉失灵以及心脏、肺、肾脏和肠道损害、腹泻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和思维涣散、神思恍惚。

“长新冠”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目前没有划一的标准。对疑似患者首先会检查其他问题,例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和缺铁,然后再确认是否“长新冠”。将来可能会通过验血诊断。

但研究人员目前重点关注四个方面:

  • 血栓和小血管损伤(微凝血)—— 长新冠的一些症状可能是微小的凝块阻塞了我们体内最小的血管,称为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的任务是为身体各个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清除新陈代谢的废物。毛细血管阻塞可能导致细胞迅速受损,使人容易疲乏。

  • 免疫系统紊乱 —— 炎症是身体对感染或损伤的一种正常反应,但血液中的蛋白质表明长新冠引起的炎症可能会导致一些症状。同时,自身免疫系统的抗体已被证明能随新冠病毒在人体细胞上粘附较长时间。自身抗体是错误攻击或与人体器官或组织产生纠结的抗体,它们会导致不同的症状,取决于针对的目标和反应形式。

  • 持续感染冠状病毒 —— 感染始于肺部和呼吸道,但病毒也能够感染身体的其他部位。关于新冠患者痊愈后病毒是否排出体外,目前仍有争议。一种设想是病毒潜伏在身体的其他部位,很可能是在已经充满微生物生命的肠道中。

  • 新陈代谢受损 —— 线粒体受损会导致人体产生和消耗能量的能力出现异常。线粒体存在于几乎所有的人体细胞中,像微型发电站一样把食物中的能量转化为人体可以利用的形式。一种猜测是新冠病毒会导致线粒体处于休眠状态,就像消极怠工。

研究还表明,即使在轻度感染后,大脑也会缩小 0.2% 到 2%,因此未修复的损伤是导致脑雾等症状的潜在原因。

有一系列理论解释为什么长期病症出现在成年人身上,从休眠病毒的重新激活,到体内残留的病毒碎片,到病毒诱导的自身免疫反应。儿童可能也是如此,但另一种被认为作用于儿童和成人中的可能机制是,病毒会对循环系统造成损害。


疫苗能起什么作用?

有一些报告表明,接种过疫苗的人不太可能长期感染新冠病毒。

疫苗首先有助于阻止人们感染病毒。感染仍然可能发生,尤其是当免疫力开始减弱时,但疫苗的主要任务是预防重症或死亡。

有数据显示,疫苗有可能缓减新冠症状。

还有一些证据似乎表明疫苗能防止新冠感染变成“长期症状”。


50年前的1972年6月8日,美联社越南摄影师黄幼公(Nick Ut)在越南展鹏县拍下照片《战火中的女孩》(Napalm Girl,又名《凝固汽油弹女孩》),于翌年获得普利策奖。50年过去,它不仅成为了越战的标志,也成为了20世纪的标志之一。照片中引人注目的9岁小女孩潘金福(Phan Thi Kim Phuc),如今也已经59岁。那些曾在她背上灼烧的凝固汽油弹,没有摧毁她,反而令她百炼成钢。照片拍摄50周年之际,潘金福还在《纽约时报》撰写专栏文章,讲述那场灼烧、那张照片带给她的影响。






“战争的恶果已经烙印在我的身上。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你都无法摆脱这些伤疤。但我现在很感激那张9岁的照片带给我的力量,也很感激我曾独自走过的旅程。我的恐惧变成了全世界的恐惧。而让我感到骄傲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已经成为和平的象征。”




  • 1: 消耗战

  • 2:普京宣布停火

  • 3:战场上的僵局

  • 4: 乌克兰的“胜利”

  • 5:俄罗斯的“胜利”



在人世间,做人不要总追求“谁胜过谁”,这种表达者在潜意识里,总想着把别人踩在脚下。有人说:优胜劣汱是自然法则。错,在自然界中曾有看似劣种的麦子竟然救了曾高产但因突变几乎绝种的麦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应提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育孩子应帮他认识自身特长,以自身的独特性而立于世,不是使劲努力超过谁。不能给幼小的孩子灌输这种弱肉强食的为人方式。这应该成为正本清源的家教、学校教育的理念。




世界观是什么呢?在作者看来,世界观是一整套关于世界的看法和信念体系。具体点说,它不是一套各自独立、毫无关联的信念大杂烩,而是一套各种信念丝丝入扣、完整一致的思想整体。


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是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科学只是看待世界的一个途径,即便是它的发展也离不开哲学提供的框架。当我们有能力看到更多的事实,我们就有机会对这个世界理解得更深。而这一切、这个认识过程,都会让我们看到更有趣的世界。





2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弱传播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