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
- AhaIP
- Jun 11, 2022
- 13 min read
痛苦+反思=进步。痛苦代表你所犯的错误,你需要有反思痛苦的能力,然后需要花一点时间诊断你的痛苦究竟是怎么来的,你的痛苦加上你不断的反思,最后会不断成为你进步的动力。

我人生中的羞辱,让我知道我并不是绝对正确的,让我有敬畏之心。这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我学会虚心学习,向比我聪明多的人学习。同时,这也给了我机会,让我能够改变我的思考方式,更好地找到我的工作方法,使我以后做出正确决策的概率大大增加。
人和人不一样,每个人的观点不同,怎样从各种各样的观点中,选择最优的观点,这是决策过程当中,需要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当你发现跟别人有分歧的时候,你怎么去思考别人与你不同的观点,然后经过讨论和学习,最终让最优的想法胜出。这是我们桥水公司成功最关键的一点,我们相信,这是我们最值得学习的。
人类最大的悲剧,就是脑子里有错误的想法,而自己又意识不到,自己不知道,到底是对还是错,而且,非常固执地认为自己是对的,认为人家是错的。怎样觉得你一定是对的,别人就一定是错的?怎样判断这个事情,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要充分意识到,用开放的心态去深入思考各种不同观点。所以我说,极度透明、极度开放是一个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


第一个阶段,你会依赖于别人去学习,你是一个学生;
第二个阶段,你去工作,希望取得成功,他人可能会依赖你;
第三个阶段,你希望在没有你的情况下,别人也能够获得成功。

《穷查理宝典》| 闫冠男解读
2022-06-13 07:19:18
1. 最重要的事情是要牢牢记住一系列原理,比如复利原理、排列组合原理、决策树理论、误判心理学等等100多种模型,它们加在一起往往能够带来特别大的力量。 2. 不断地对付那些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不一致的情况,不断去寻找那个刚刚好的平衡点。 3.对于复杂的系统和人类的大脑来说,采用反向思考,往往会使问题变得更容易解决。 4. 所有聪明的投资都是价值投资。你必须先评估一个企业的价值,再评估股票的价值。
2022-06-13 07:19:04
查理·芒格和他的《穷查理宝典》里讲的很多道理,归结起来其实就是这一句话:要通过提升自己,来强化对世界的感知,内在的能力才能增长,和世界的大趋势才能互相匹配。这种匹配度提高了,你是用来做投资,还是用来创业,还是用来做任何事情,都会无往而不利。
2022-06-13 07:18:46
理解了这一层,再来看芒格和巴菲特坚持的价值投资,你就明白他的深意了。价值投资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买一只股票,然后长期持有。价值投资是让你放弃一切投机的机会,只按照股票的基本价值面来看它的未来。一只股票的股价高,各种短期的因素都是没法把握的。而最重要、最核心,也是最靠得住的因素,就是它自己配得上这个价格。 “想要得到某样东西的最好方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这也是查理·芒格最有名的一句话。这句话,单摆浮搁地看,就是标准的心灵鸡汤。关于心灵鸡汤,有一个很好的定义:就是热腾腾地端上来一碗好汤,但是没给勺子。言下之意,就是道理是好道理,但是没给实现的方法。 但芒格的这套理念,真的是没办法实现的鸡汤吗?并不是。比如,当我们把他那句“想要得到某样东西的最好方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和他的价值投资策略结合起来看,就会发现,这俩说的其实是一回事儿。我们也可以认为,前者是心法,后者是招式。那能不能看到这两者的共通之处,考验的就是个人的功力了。
2022-06-13 07:17:23
那怎么才能评估一个项目是不是可以投资呢?查理·芒格有四个筛选标准,我们一起来看看。 第一个标准,这个项目要容易理解,有发展空间,并且能够在任何市场环境中生存。查理·芒格说,要在自己的“能力圈”内投资,如果一个项目你看不懂,别人说得再好也不要投资,不要高估你的能力范围,更不要盲目地随大流。 第二个标准,不能只看公司的财务报表,企业内外部因素都要考虑到。因为财务报表顶多能说明企业现在的价值,而不能说明公司未来的盈利情况。所谓投资呢,是要求项目在未来也能赚到钱。所以说,即便公司的财务报表好看,也不要轻易投资,要多方面考虑,比如说公司创始人的品质怎么样,供应商能不能保证供应,还有库存情况等等,都需要仔细考量。 第三个标准,要看一家公司的“护城河”够不够宽。什么是护城河呢?就是行业壁垒。一家企业最重要的竞争优势,不是今年赚了多少钱,而是未来还能不能继续赚钱。怎么能保证公司持续盈利呢?建立行业壁垒。如果一家公司没有行业壁垒,进入门槛很低,那未来就会有很多竞争对手,谁能笑到最后就不好说了。所以说,能不能建立行业壁垒,也是考察一个项目是不是值得投资的重要指标。 第四个标准,就是投资股价公道的大企业,要比投资股价低的普通企业好。因为考虑到未来其他股东可能会增加注资或者转让股权,引起股权稀释,股利下降,大企业的价值更高,回报也更稳定。比如他和巴菲特一起投资的《华盛顿邮报》、政府职员保险公司、可口可乐,都是属于大企业。一旦有一个项目能符合前边说过的那些标准,那就玩真的,狠狠的投上一笔。 查理·芒格认为,所有聪明的投资都是价值投资。你必须先评估一个企业的价值,再评估股票的价值,还要根据公司的竞争优势,来判断是不是应该持有这家公司的股票。
2022-06-13 07:15:50
一个好的知识体系符合这样一个特征,宏观上看像是字母 T,而在微观层面看又像字母 Y。 为什么说宏观上看像 T?其实就是说,好的知识体系是在某一专业上纵深,但同时具有多学科的广泛视野,这不就像字母 T 吗?那谁能来做一个表率呢?还是查理·芒格。这位投资大牛和巴菲特一起创造了有史以来最优秀的投资纪录,年均复合收益率超过20%。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查理·芒格认为,他之所以取得这样的骄人的成绩,正是因为他很早就建立了自己的思考方式,他把这种思考方式叫做“多元思维模型”。简单来说就是,你必须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并经常使用它们,而且是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几种。 我们都知道,大多数人都只使用自己学过的某一个学科的思维模型。比如说经济学,那他就会试图用这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问题。就像谚语说的,“如果你的手里拿着铁锤,那你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像一颗钉子”。这其实是处理问题的一种笨方法。如果用在投资领域,一般也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那查理·芒格是怎么做的呢?秘诀还是“多元思维”。芒格的投资方法和大多数投资者所用的那种粗陋的系统完全不同。芒格如果想投资一家公司,不会对这公司的财务信息进行肤浅的评估,而是要对它的内部经营状况,以及这家公司所处的整体“生态系统”作出全面分析。能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借用并糅合来自各个传统学科的分析工具和方法,这些学科包括历史学、心理学、数学、工程学、物理学、统计学、经济学等等。为什么需要这么多学科呢?芒格的回答是:几乎每个系统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如果要理解这样的系统,你必须熟练地运用来自不同学科的多元思维。这就是我们说的,宏观上的 T 型架构。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微观层面为什么又像字母 Y? 比如你在做设计,也许你只是使用了设计方面的知识。而 Y 型知识架构就是说,你不能只使用单一知识,还要将其他类型的知识合并进来一起使用。比如,设计加认知科学就是一种很棒的 Y 型知识架构。如果你想设计一张海报,提前考虑受众应该优先获取什么信息?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反应?是不是符合用户的预期?能不能引发他们的好奇?他们能不能无需思考就知道如何行动?想想看,一个设计师如果了解人的认知规律,哪怕只是一些基础原理,设计出的作品都会比不了解的好很多。所以说,Y 型知识架构强调的就是在微观应用层面,你需要将两种学科以上的知识刻意合并使用。为什么说要“刻意”?因为对大部分人来说,做自己擅长的工作的话,他就会陷入常规套路当中,如果不是刻意,很难加入其它学科知识。
2022-06-13 07:15:02
坏的知识体系主要有三点特征,分别是缺乏纵深、单一化和松散无联系。 先说第一个,缺乏纵深。这点很好理解,你想,一个人知识面再广,至少也应该在某一点上是比较深入的吧。要是你什么都知道一点,但也什么都理解得不够深刻,那你就会发现,很难打通现象和底层规律之间的通道。这样的话,我们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就会很弱。 再说第二个,单一化。单一化的知识体系会造成狭隘的视野。举个例子,大家都听过一个品牌叫无印良品,这家公司在做员工管理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长期做销售的人会认为“产品卖得好,主要是销售的功劳”,而长期做产品研发的人呢,会认为“产品卖得好,主要是是产品质量好,销售不怎么重要”。显然这两种看法都很片面,于是,这家公司内部决定实行跨部门换岗的制度。比如部分人员从研发岗换到销售岗,再从销售岗换到财务岗。其实,这就是无印良品希望员工建立平衡全面的视野,摆脱单一化的解决策略。 还有第三个,松散无联系。在生活中,我们能观察到各种各样的现象,比如现象1和现象2,它俩也许能用同一个理论解释。同样的,理论1和理论2没准儿也存在一个共同的底层框架。而松散无联系,就是说你没有去发现这些知识的共同点,就像任意堆积的衣服一样,不去整理它们。长此以往,不仅增大了你的认知负荷,也容易让你形成松散凌乱的知识体系。
2022-06-13 07:14:05
查理·芒格有这样一个方法,那就是在思考要去哪儿之前,先想清楚不要去哪儿。他把这叫做“反向思维”。这种凡事反过来想的方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逆向思维。它其实是数学证明中常用的思维方式,是为了考察我们的思维迁移能力。很多人在上学期间做数学证明题时可能会轻车熟路地运用到反向思维,在考试做选择题时可能也会驾轻就熟地使用排除法,但在面对现实生活时,也许很少会想到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查理·芒格非常推崇反向思维,他认为,对于复杂的系统和人类的大脑来说,采用反向思考,往往会使问题变得更容易解决。他一般会先弄清楚应该别做什么事情,然后才再考虑接下来要采取的行动。同样的,我们想建立好的知识体系,最好先想清楚坏的知识体系是什么,然后避免它。
2022-06-13 07:13:20
“多元思维”是一种认识世界的基本态度。为什么很多成熟的人会没有主张,只谈解释?因为越来越多对现象的解释角度,才能帮助你成长。作为一个局外人,评论其他人,尤其是评论做具体事的实践者,讲人家的是非对错太容易了,也太廉价了,只是把自己主观世界里已经存在的观念、原则,拿出来挥舞一番而已。虽然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对自己的成长进步没啥好处,你其实是在对别人的实践指手画脚。而要落实到自己的实践上,我们就要保持一个包容的、多元的视角,让更多的观念和解释角度,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共存,最后一起来滋养自己的实践。这个时候,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就是一个很好的抓手。
2022-06-13 07:12:51
举个例子,我们上驾校学习开车,会先学交规,学汽车的机械原理,这都是主观世界的事,你会学到很多原则。但是一旦进了车、上了路,原则的用处就不大了。开车的每一刻,你说是向左打方向盘好,还是向右打方向盘好?都不对,开车实践讲究的是“刚刚好”,不左也不右,这就是客观世界里的实践。在实践世界中,每一个具体的事都是这样,写字、做手工、打球、创业等等,都是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原则中,找到那个刚刚好的动态平衡点。 可以说,每一个受过教育的年轻人,脑子里的主观世界就已经建成了,什么道理都懂。那余生的任务是啥?就是不断地对付那些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不一致的情况,不断去寻找那个刚刚好的平衡点。 不是说好了人要诚实吗?这是主观世界的原则。可为什么客观世界里,有时候不得不撒谎,而且好像也不算道德瑕疵?不是说好了法律是追求正义的吗?为什么在实践中,法律追求正义也会计算成本?不是说好了认真努力、与人为善就会前程似锦吗?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可还是混得不够好?听过那句话吧,“听了那么多道理,可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说的就是这个现象。 这条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沟,每时每刻我们都可能掉进去。如果你能爬出来,就是弥合了这条沟,把和我们主观世界不一致的东西,放到自己的身体里自我破碎,然后重建自我。这个过程就叫成长。所以,一个人成长得越快,岁数越大,就越会在自己精神世界里容得下很多复杂的、多元的东西。所以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一再强调“多元思维模型”,而这种“多元思维”的理念,就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黏合剂,是防止我们掉进沟里的那张大网。
2022-06-13 07:11:58
你有没有发现,越是成熟的人,其实越少谈主张,而是在从不同的角度来做解释。“没有主张,只谈解释”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面对一个问题,他很少说那些主张性的观点,比如政府是应该怎样啊,你这么做是对是错啊,谁是好人谁是坏蛋啊……这些话题,他不讨论,不评论,他更关心的是,面对一个现象,有没有不同的解释,能不能换一个角度去看?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是只空谈不实践吗?恰恰相反,关心别人怎么做才是空谈,你干涉的是别人的实践。关心对世界不同角度的解释,才会落实到自己的实践中。而在从主观理解到客观实践的过程中,你还要注意到,主观世界和实践世界之间有一条深深的沟,主观世界里有一大堆绝对的原则,客观世界里则只有刚刚好的行动。
2022-06-13 07:11:23
就像查理·芒格经常引用的那句谚语说的,“在手持铁锤的人看来,全世界都像一颗钉子”。我们中国也有一个类似的古老的小笑话:有一个常年在街上要饭的叫花子说,假如我当上了皇帝,一定要拿着金饭碗去要饭。虽然这个笑话有点夸张,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单一思维的局限性。 当我们提起“多元思维”的时候,一般会把它当成一种方法论,但从本质上来说,它其实是一种认识世界的基本态度,这个态度是包容的、系统的,也就是芒格说的,多元的。
2022-06-13 07:10:47
最重要的事情是要牢牢记住一系列原理,什么复利原理、排列组合原理、决策树理论、误判心理学等等100多种模型,它们加在一起往往能够带来特别大的力量。这是两种、三种或四种力量共同作用于同一个方向,而你得到的通常不仅仅是几种力量之和。
2022-06-13 07:10:13
在投资生涯中,芒格恪守了美国西部的传统精神,以勤勉、专注做好事情,对人真诚、正直、善良,再加上节约用钱花到投资未来的事情上,为他赢得了很多人的信任,愿意和他一起合作,从而让他有机会去经历其他的投资业务,最终在房地产业务上赚得了他人生的第一个“100万”。在这之后,他凭借着自己敏锐的分析和思考,和巴菲特联手收购了像蓝筹印花这样的业务,又投资了很多优质的企业,最终一步一步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金融帝国。
2022-06-13 07:08:42
查理·芒格和他的《穷查理宝典》中讲的很多道理,归结起来其实就是:要通过提升自己,来强化对世界的感知,内在的能力才能增长,和世界的大趋势才能互相匹配。这种匹配度提高了,无论你是用来投资、创业,还是做其他事情,都会无往而不利。

观点一:牢牢记住多学科的一系列原理,综合运用于现实世界中 现实世界并非数学,物理,经济学,生命科学,,,这些学科的简单堆砌,他们是有机的统一!如果仅仅是掌握单一学科的知识,就很容易扭曲整个现实世界!轻则"搞笑",重则"致命"! 观点二:“多元思维模型”是一种认识世界的基本态度:这种态度是:开放的,包容的,多元的! 观点三:越是成熟的人,越是不谈主张,而是从多种角度给出解释 不谈主张,只给多个方面的解释,难道不是“纸上谈兵”吗?未必!关心别人的“主张”,才是“纸上谈兵”;关心对世界不同的解释,才会落实到自己的实践中! 观点四:实践世界就是在理论世界的相互矛盾的原则之间寻找动态的平衡点!实践世界和理论世界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多元思维”模型就是之间的粘合剂! 观点五:“反向思维”: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之前,应该考虑自己不应该做什么! 观点六:利用“反向思维”思考什么是好的学习框架: 什么是坏的学习框架:缺乏纵深性,单一化,松散无联系;然后,避免它们; 什么是好的思维框架: 宏观上:“T型知识框架”:重要学科重要原理,经常使用,还要一块使用! 微观上:“Y型知识框架”:将不同的至少2个学科的知识,可以地运用! 观点七:对一个具备行业壁垒,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价值投资,是一件明智的事情! 观点八:通过提升自己,才能增强对世界的感知;内在能力的提升,和世界的大趋势才能互相匹配!
* 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广度+深度 * 运用所学,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世界大趋势的匹配度 * 建立多元思维模型,多角度看世界 * 尽可能少的提主观,更多的是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和解释 * 认知世界的基本态度:包容/系统/多元 * 不要怕破碎,成长必须经历破碎后的重建 * 不同方向对现象的解释,非常有助于成长 * 利用反向思维再思考一层 * 坏的知识体系:缺乏纵深/单一化/松散无联系 * 好的知识体系:专业纵深,视野广泛/多学科知识能合并使用 * 想要得到某样东西的最好方法,就是让自己配的上它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