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啊哈...
知道“知识就是力量”,但是这么些年来并没有坚持在这方面的积累,最后到现在还是被困在“当下”。
不论学习任何知识,还是打磨任何技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不要想着等我学会了XX,就可以像专业人士一样了。这也是为什么最好的学习方式从来不是“学”,而是“用”。开始就“玩真的”,绝对不拿自己当业余选手。
其实这个方法,本质上就是让你提前活在那个专业领域。开始的时候,一定非常困难,但是只有开始就努力像专业人士一样生活,你才有机会最终真的那么生活。
如果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不要等待任何时机成熟,今天开始就按照那个标准要求自己。这样你相当于某种程度上已经活在自己期待的未来里了。
我总觉得,一个人是否真相信某种理念,最终只有一种体现:
践行。
比如,我曾经在文章中写过,真正的道歉从来不只是嘴上说说的。真正有歉意的人不仅会用嘴道歉,更会马上用行动道歉,弥补过失,直至一切恢复原状,甚至比原来更好。
这个过程其实远比一句“对不起”要难的多,但就是有少数人会去这么做。因为在他们的脑子里,这才是真正的“道歉”。
不论是“表达歉意”,还是“重视知识”,挂在嘴边永远比实际践行简单得多,这也是为什么最终只有少数人能够活在未来。
设计一个具有远景识别力的个人标签,让人过目不忘。下面是设计标签的三个建议:
1. 从满足需求开始
很多书会教你——个人品牌第一步是思考自己是谁?有什么优势?
这个思路是错的。今天的竞争围绕需求展开——柯达就是定义自己是胶卷第一品牌,才错过了发展数码摄像的机会,其实数码摄像和胶卷满足的都是同一个需求。没有放到用户坐标,你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的竞争对手是谁,所以优势也无从谈起。
标签要从“我能多好地满足谁的哪些需求”开始。如果你的品牌里面,没有对象,没有需求,那它就是个伪品牌。
除了满足对方需求,更重要的也是满足自身需求。
昨天谈到了唐僧的糟糕标签,但有一个好例子——:“及时雨”“孝义黑三郎”宋江。这些标签每个都是江湖人士的大爱。《水浒传》里频繁出现这样的情节:遇到险情,宋江亮出标签——大喊,“我宋江今日休矣!”马上有人跳出来——“莫非你就是山东及时雨宋公明?”然后纳头便拜。
2. 简洁再简洁
少就是多,只保留最重要的差异点,其他都删除。
奥巴马的两次总统竞选的口号都只有一个单词:2008年竞选总统时用的就是 change ——人民需要改变。2012年在连任竞选时,他又用了一个干净利落的词语 forward 摆脱了竞争对手的死缠烂打——说什么也没用,选民们,咱们继续前进吧。
3. 找到宣传伙伴
名号定了,你自己说不要紧,关键是意见领袖怎么看。个体影响的人还是有限,关键是如何发动更多人帮你推动。
诸葛亮26岁成为刘备的军师,而且人家没有工作经验——靠的就是个人品牌运营能力。你看看刘备没见到诸葛亮之前,被高频安利了标签“卧龙”多少次——
先是庞德公封号为“卧龙”,然后是水镜先生司马徽对刘备说: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徐庶被逼投靠曹操,又“回马荐诸葛”,还没见面,标签都放好了——这才为之后的三顾茅庐做好准备。
如何在朋友圈、社交场合设计一个“满足需求、简单、好传播”的标签?下面三步能帮到你。
第一步,企业标签
如果你公司特别有名,你就使用:“企业+职位”的标签。
比如:
阿里巴巴运营总监XXX,
腾讯产品经理XXX。
不知名的公司或品牌,则可以使用业务标签。
第二步,业务标签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业务是最容易与他人产生链接的,突出业务是最好的标签设计。
“你是做什么的”,“你能为别人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你服务的特点是什么”……都可以在标签中体现出来。
李春雨——著名生涯规划师,擅长职业转型
秋叶——IP训练营创始人,打造知识网红
徐小平——著名天使投资人
第三步,能力标签
如果你从事的是一个容易对别人产生帮助的职业,如律师、医生、媒体,或者很受关注的职业,如投资人,你可以凸显你的让人希望链接的服务能力。
张羽——《只有医生知道》作者;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医师。
刘芳——《游戏力》课程引进者;亲子教育专家。
不过要注意差异化。譬如在一个医生群里,你说自己是医生就没戏。
一个人可以有很多标签,在不同场合使用。
公众演讲,我的标签是 “生涯规划师、《得到》专栏作者、百万畅销书《拆掉思维里的墙》的作者”;在我的专业领域,我的标签是“新精英创始人、生涯规划师国家认证标准制定者”,而面对企业家,我的标签是“创业者、高管教练”。
今天这个信息爆炸时代,创造一个有远景识别力的个人标签,然后用自己的能力为其背书——让标签差异巨大,印象深刻。
很多创业的人,经常不知道怎么去传播自己的品牌,找不准什么样的传播方式更有效。公众号“i黑马”发了一篇文章,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在文章中谈了对品牌传播的看法。
江南春认为,最近几年很成功的公司,首先是因为开创了一个新品类,或者开创了一个新的特性。其次是抓住了一个时间窗口,在开创这个品类的时候,没有太多的竞争对手,或者竞争对手还没有太多的动作,在消费者心中没有形成所谓的领导品牌。最后是这些企业在这个时间窗口里,尽全力占据了消费者的心智。从这几点来看,新创立的品牌在做传播的时候,都要思考下面四个问题。
第一,你是不是创建了一个品类,或者在一个已经有领导品牌的品类里,你有没有跟它不同的特性。就好像你要做饮料, 市场上已经有很多饮料品牌了,这时候你就可以找一个特性,比如,预防上火的饮料,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怕上火喝王老吉”。所以,就算在一个很大的市场里面,你只要抓住一个特性,也能做成一个大品牌。
第二,你能不能简洁地说出你的品牌差异性。比如,“一家专门做特卖的网站”。“特卖”原来叫“闪购”,但消费者不懂,用“特卖”消费者就懂了。为什么是“专门”做特卖呢?因为淘宝、天猫有个品牌叫聚划算,而“一个专门做特卖的网站”,就形成了差异化的特点。你会发现,有时候一个词就能体现差异,帮你找到独特的位置。另外你要找到用户心中的开关,像“怕上火喝王老吉”就打开了用户心中的开关。之前它四年才做了一亿人民币,但把用户开关打开之后,第二年就变成了12亿人民币。所以,新创立的品牌,最重要的是找到简洁的一句话,在用户那里开创一个新的品类,或者新的特性,占领大家的心智。
第三,时间窗口非常重要,一旦错过了时间窗口,传播效率就会很低。比如今日头条,它最先创造了“你关注的才是头条”,这种个性化关注成了它的特点。大家接受了之后,今日头条就代表了这种特性,别人再做个性化推荐就比较难了,因为大家往往只能记住第一个。一个新技术,或者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其实都有个时间窗口,三个月、六个月,最多一年。如果一年你都不能占领人们的心智,等竞争对手发力的时候,你再发力就晚了。所以,其实技术和商业模式都不是壁垒,真正的壁垒,是你能不能在窗口期在人们的心中占据绝对优势,你最先占据了,你就是第一。
第四,流量重要还是品牌重要?江南春认为,今天的流量红利已经结束了,而且流量广告可能会让人来注册,来用你的产品,但不能帮你创建品牌。作为创业公司,大家对你肯定是陌生的。那怎么办?江南春说了三个办法。
首先,你要融入移动互联网的热门内容,你的内容可以被传播。比如小米、褚橙就做得非常好,它们的内容,都可以被广泛传播。但这种方法可遇不可求,一年也就两三个品牌能做起来,因为今天的微博和微信上,给人印象深的都是娱乐事件,单个品牌很难刷屏,而且往往坏事传播得最快,好事很难被人知道。
其次,你要能融入社会重大舆论中。比如加多宝冠名《中国好声音》、立白冠名《我是歌手》、伊利冠名《爸爸去哪儿》,只要你给得起钱,赞助一个很火的节目,你就能被记住。但你冠名的节目必须是全中国的前五名,排名后面的节目没意义。
最后,你要能融入到消费者生活的核心轨迹中。比如公寓楼、写字楼、电影院……这都是消费者最核心的生活轨迹。很多中小创业公司,经常拿了一部分预算去投分众,江南春认为这是不明智的做法,因为分众传媒虽然量大、效率高,但如果不打透,不仅不会成功,反而会造成浪费。所以中小公司可以把预算集中起来,聚焦一个城市,比如做透本地城市,做出一个商业模型,在单点上要能形成“饱和攻击”。如果不能“饱和攻击”,拿个几百万要去做“北上广深”,基本上是不现实的。一个创业公司最好的传播方法,就是生活化、社交化。在社交化媒体做故事、做话题,引爆社交媒体,引起全媒体的发酵。
总结一下,初创品牌要做传播,首先要开创一个品类,或者找到一个新特性,然后抓住时间窗口期的机会,尽全力占据消费者的心智。创建品牌的时候,要融入移动互联网的内容,或融入社会重大舆论、融入消费者生活的核心轨迹,这样你的品牌才有可能成功。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