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却是春秋时代很独特的例子,他有过贱民和贵族两种身份的生活,因此有与众不同的成长经历。
事实上,孔子父母是因为阶级差异,才没法结婚的。孔子的身世,他其实是贵族老爷跟下层女性自由恋爱的产物。当时的礼俗不承认这种跨阶级恋情,所以才会被称为野合。而且,野合出生的孩子很难被父亲那边接受,很难成为贵族。
孔子成年以后的很多思想观念,比如重视家庭伦理、孝悌,都和他成长过程中父亲缺席有关系,这是一种补偿心理。在孔子成年以后的家庭生活里,他和儿子的关系又非常隔膜、冷淡,这也跟孔子童年的这个心理缺憾有直接关系。
一般都觉得,孔子是大学者,圣人。潜台词就是说,他是个书呆子,不懂人情世故,老是倡导理想政治,强调该有的礼仪,不受当权派喜欢,所以晚年周游列国,从来没获得成功。
这个印象并不符合实际。孔子确实有他书生气的、理想主义的一面。但同时,他又有善于观察、寻找机会的另一面,这是颜家庄底层人民的生存智慧。这另一面在帮助孔子认祖归宗这件事上,就起了很大作用。
孔子的这个跨界,在等级制度森严的春秋贵族社会,可以说是非常稀有。他拥有在两个阶级里面生活的经历,对农民和贵族,都有一些了解和同情,这是他观察社会很独特的角度。
周武王灭商之后不久就死了,继位的成王很年幼,还不太能处理政事。规划这些重大事业的,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
周公的方案就是,把王室成员和周族人分封出去,让他们来统治原属商朝的地区,管理原属商朝的臣民。周人给这个政策叫“封建”,也就是“封邦建国”的简称。
“封”字侧重天子授予一位亲戚权力,把远方那块土地和臣民都授权给了他。“建”字,则侧重这位被封的国君自力更生,在遥远的地方建立起自己的小国家。
这可能跟一般印象里“封建”意思不太一样,毕竟这个简称在后世演变为了一个常用词,也被很多学者做过不同的解释。而上一段讲的,则是封建这个词的本意。
有一位历史学家叫许倬云。他说,西周分封诸侯的本质,是“武装殖民”,在新占领区建立殖民据点,统治着周边的土著居民。
诸侯国的第一代统治者,往往是一位周王的亲戚,带着几百名周族人建立起一个统治中心,也就是诸侯国的都城,来统治乡野里的土著居民。经过几代人的繁衍,就发展成了像样的诸侯国。
这种周人的诸侯国,现在能统计出来的有大约五六十个,分布很广。北到今天北京一带的燕国,南边到了淮河和汉江流域。周人都是姬姓,这些周人封国的国君家族也都是姬姓。
整个西周二百多年间,一直在断断续续分封新的诸侯国。因为历任周王都会有一些儿子、兄弟需要分封。比较早的分封诸侯有鲁、卫、晋、燕等等,比较晚的有郑国,那时已经是西周晚期了。
鲁国的始封祖是周公,历代鲁国国君都是周公旦的直系后代,所以鲁国的国际地位一直都很高。
除了这些和周王同宗的亲戚,还有一些周人在西方的老盟友部族,他们主要是姜姓。周人灭商以前,这些部族已经和周人互相联姻好多代了,也参与了周人灭商的战争,是很可靠的盟友。
所以,周公也把这些姜姓盟友分封到了东方,建立诸侯国,比如齐国、申国、许国等。齐国的第一代国君是姜太公,很有名。
你可能会问,那时商朝虽然灭亡了,但还有很多原来服从商朝的小国啊,这些小国还能继续存在吗?
只要这些土著小国表示服从周朝,不作对,周朝也就承认他们的统治权,也让他们承担一些诸侯的义务。这些小国里,比较著名的有陈国。孔子后来周游列国,曾经在陈国住过很长时间。
这些东方小国的姓很杂,比如陈国是姒姓,秦国是嬴姓,南燕国是姞姓。
讲完商的附属国,再来看看商朝王族本身。他们没有被周朝人赶尽杀绝,而是被要求搬到现在河南省的商丘市。商朝的王族们在那里建立了宋国,所以宋国国君供奉的祖先还是历代商王。
这是周人宽大的地方,他们允许商王的后裔还保留一个国家,一直繁衍下去,前提是不能再称王了。
一旦选择服从周人的国际秩序,就只能承认洛阳的周王。别的国君都不能叫王,只能叫公、侯、伯、子、男等等。
如果我们回到非常蛮荒的当年,就会发现,周公旦规划的“远程分封”其实是一步险棋。
你想想,把自己的亲戚、族人像撒种子一样撒到上千里外,处在星罗棋布的土著部族的包围中,风险自然是非常大。
有些周人的封国一直没有发展起来,有些陆续被周边的异族灭亡了。还有些遥远的诸侯国,被周边的蛮夷部族阻隔,上百年里和中原世界断了联系,比如在北京附近的燕国。
虽然有各种问题,但好在从整体上来看,这步险棋还是成功的。播散出去的种子,还是有不少最终发展壮大了起来,支撑起了周朝的天下。这些成功长大的种子,就是春秋时期比较著名的那些诸侯国。
孔子并不只是一般印象里那个拘谨的老学究,更不是光会说不会做的书呆子。
他其实非常有冒险精神:作为一个事业上升期的年轻人,他敢拿自己的前途进行一场大赌博,期待道义和仕途的双赢,甚至还要借机洗刷自己受到的耻辱。
面对现实,孔子退了一步,承认了自己的失败,也知道活下去需要付出什么。但同时,他也有自己的坚持,孔子曾经追随过鲁昭公,在他后面的一生里,从未放弃和背叛过这一段君臣关系。
从《论语》来看,孔子的基本原则,就是尽量做到“合情合理”。
他的原话是:“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翻译过来就是:“审判案件的时候,我就像当事的原告、被告一样,把自己放到他们的立场,设身处地去想问题,才能真正理解双方当事人的感受。大司寇工作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双方都服气,不再上诉继续折腾。”
有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是设身处地,而不是依法审理呢?
要知道,春秋那时候,各国几乎都还没有成文的法典。判案的话,主要还是依靠流传下来的各种惯例,也就是所谓的“习惯法”。
在史书里,也从没记载过孔子使用成文的法典。但你看,即使没有法典,孔子这个大法官也很尽职尽责,他是设身处地去理解诉讼各方的感受。这也体现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学说。
失败政治家的可贵
好,现在的孔子告别了权力,看起来是两手空空、没捞到一点利益,仿佛又回到了50岁之前的样子。从这个结果来看,他的从政生涯不算成功,好像注定是鲁国政坛上的匆匆过客。
但我们能说,孔子就是天生的不会当官吗?
如果我们回到当时,就会发现,其实孔子从来都不缺少选择的机会,他的失败并不是注定的。事实上,他本来可以走一条更现实、也更利己主义的道路。
比如说,鲁国的三桓专权,最缺的就是理论上的合法性。如果孔子只关心自己的利益,那他完全可以放弃理想化的的政治理念,老老实实给寡头们当政治代言人。
甚至,他还可以发明一套新的理论来论证和维护寡头专权的合法性,说这是最符合周礼的政治制度。
这样一来,他就能得到三桓的信任,一直在政坛上占据高位。
毕竟,搞理论建设就是孔子的老本行嘛,他不缺这种能力。
而且,孔子在鲁国还有个优势。前面我提到过,他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所以按照当时的风俗,孔家是可以和鲁国上层贵族通婚的,比如他可以跟三桓家族攀个亲家什么的。
这样的话,说不定就能建立起一个盘根错节的亲戚网络,让自己的家族永远跻身鲁国上层,甚至变成三桓之外的第四家政治寡头。
这些道理,孔子不是不明白,他已经50多岁了,在鲁国朝廷也历练了几年,什么潜规则都懂,他只是不愿意这么去做。相反,他为了自己的理想、自己所谓的“道”,牺牲了很多个人利益。
而这,正是孔子的真正伟大之处,也是他作为历史人物的真正意义。他留给后世的,不是世俗意义的成功,而是在兼顾个人道德与社会功业上做出的努力,既有妥协,又不失去底线。
周朝给宋国的待遇也比较高。比如说,当列国诸侯去朝见周王的时候,宋国的国君要排在最前面,这叫“于周为客”,就是当周朝的客人,而不是封建臣属。
可能是因为资历比较老、级别也比较高,宋国人跟其他诸侯国的人比起来,也相对有个性一些,这在历史上很有名。
到了战国时候,诸子百家都喜欢创作成语故事,搞一点地域黑的讽刺。这些成语故事里的宋国人,就代表了当时人们对他们的印象。
比如“守株待兔”跟“拔苗助长”,这两个故事的主人都是宋国人,典型的傻呵呵、缺心眼儿的气质。
有学者说,这是一种老贵族的精神,很傻很天真,就是因为养尊处优时间太久了,不会耍小聪明。
而这种贵族气质在战场上,就会表现为面子高于一切,冲动就是荣誉。就像欧洲中世纪的贵族,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要决斗,来个你死我活。
甚至,有时候为了抢别人家老婆,或是为了两匹马,宋国人会消灭掉一个显赫的贵族世家。这简直就是二愣子不要命的类型。在史书《左传》里面,这类记载非常多。
只有知道了商朝人的血腥文化,知道了宋国和商朝的继承关系,我们就能理解他们这种平时看起来傻傻的、但战场上你死我活的独特气质是从哪儿来的了。
面对内部的质疑跟外部的威胁,孔子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于是找来学生们单独谈话。
在他看来,颜回的回答是最知心的,但最后他却选择了子贡来解决这次危机。
听起来,孔子有点言行不一,但这其实正是人性的复杂之处。
这两个学生,分别代表了孔子个性里的一个方面。颜回是理想主义和学者气质,子贡是现实功利的实干家。这两个人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孔子。
孔子死后,先是子贡从团队和个人的利益出发,开始了一场神化孔子的活动,当时的效果还不错。
但这只是为了现实利益的权宜之计,不是所有弟子都同意这么做的,老实的曾参就很不喜欢。于是,到了他牵头编写《论语》和《礼记》的时候,就专门记录了孔子真实的那一面。
可以说,子贡和曾参,一个是在造神,一个是在纪实。对于孔门,或者说对于儒家,他们的工作都有价值。
在现实功利的层面,子贡起的作用更大,而从学术和思想的层面来看,曾参的价值更大。
而曾参的工作,又有两面性。他记录了真实的孔子形象,这是好的一方面。但他也把儒家的一些学说搞得很冷酷,缺少人情味,这是歪曲了孔子的思想,给孔子帮倒忙。
如果我们理清楚这些来龙去脉,把孔子的还给孔子,把曾参的还给曾参,就更能理解真实的孔子了。
那到这里,我们的课程就全部结束了。希望这四十讲的内容,能带你回到两千年多前,看到一个曾经真实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孔子,而不是后人口中的那个孔圣人。
01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感悟】
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02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感悟】“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03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
【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感悟】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04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翻译讲解】: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感悟】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暴政是不会持久的。
05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
【翻译讲解】: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感悟】“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06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翻译讲解】: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感悟】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
07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译解】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感悟】 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
08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出处:《道德经》第十六章
【翻译讲解】: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感悟】只有符合于自然,才能体现主宰万物的道,只有符合于道,才能久远。
09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
【翻译讲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无忧)。
【感悟】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10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翻译讲解】: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
【感悟】 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11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翻译讲解】: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感悟】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最高评价。
12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翻译讲解】: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长进。
【感悟】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只有不违背自然,不去强以为意,才能达到目的。
13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翻译讲解】: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感悟】 此句为老子理论的纲领,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道法自然”,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泊一书荟
14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翻译讲解】: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感悟】《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15 物壮则老。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章
【翻译讲解】:事物达到强盛之时,也就走向衰老。
【感悟】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16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翻译讲解】: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感悟】老子通过四对矛盾运动的分析,阐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他把这一原则归结为“柔弱胜刚强”,并认为作战和治国不能离开这一原则。
17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翻译讲解】: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感悟】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18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翻译讲解】: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感悟】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19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翻译讲解】:天下最柔的东西,反而能驰骋穿越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
【感悟】“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对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
20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翻译讲解】: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感悟】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至危亡。“知足”、“知止”应当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奉行的一个原则。
21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翻译讲解】: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感悟】治国须正,用兵须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22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翻译讲解】: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感悟】有为者当明察秋亳,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
23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翻译讲解】:最完善的,总让人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好像空虚,它的作用没有穷尽。最正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拙笨,最善辩的却好像有理说不出。
【感悟】 老子认为,事物达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24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
【翻译讲解】: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感悟】 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了“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25 治大国若烹小鲜。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章
【翻译讲解】: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鱼(一样的道理)。
【感悟】 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泊一书荟
26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翻译讲解】: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感悟】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27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翻译讲解】: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感悟】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28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翻译讲解】: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感悟】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手解决。
29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翻译讲解】: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感悟】揭示了量变与质变的深刻道理,只有从实际出发,一点点积累,才能成就大事。
30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翻译讲解】: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感悟】做事贵在坚持。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3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翻译讲解】:诚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诚实,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不善良;大智的人不杂博,杂博的人不智慧。
【感悟】老子提出了“真善美”之说,这是《老子》五千言的精辟结语。
32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翻译讲解】:我有三件宝物永不放弃:一是慈爱,二是俭约,三是不逞强好胜。
【感悟】老子提出“三宝”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慈爱是“三宝”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活上节俭及为政简约,是“三宝”的关键;“不敢为天下先”,才能处处争先,这是老子“三宝”的核心。
33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八章
【翻译讲解】:善于为将帅的人从不夸逞勇武;善于作战者不轻易冲动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
【感悟】“处下”与“不争”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方面。此处结合用兵、用人,阐述了“不争之德”,强调“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在军事上的运用。
34 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翻译讲解】:两军势均力敌,哀痛的一方胜利。
【感悟】哀兵必胜,军队在悲愤与压迫面前,战斗力最强。
35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翻译讲解】:当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大乱的威胁将要到来。
【感悟】赢得民心,关注民生,是社会安定的根本。
36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翻译讲解】: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从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从不自显尊贵。
【感悟】自知自爱,是人的自身修养达到很高境界的体现。
37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翻译讲解】:当人民连死都不怕时,还会怕你以死相威胁吗?
【感悟】治理国家,当施仁政。以暴治民,民必反也。
38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翻译讲解】:坚强者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者属于富有生机的一类。
【感悟】弱可能转强,而强还会转向衰落。
39 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翻译讲解】:柔弱胜刚强,没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感悟】柔弱胜刚强。世人皆知而不能行。众人难以做到的事,往往是品行高尚的人所追求的目标。
40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翻译讲解】:江海永远处于(百川)最低处,能纳百川,故能为河谷之王。
山海争水,水必归海。只有善于为下,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人们的拥戴和支持。
【感悟】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翻译讲解】: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一定是因为有的丑恶;天下皆知善之所以为善,一定是有了恶。
【感悟】美与丑,善与恶相对立而存在。
42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翻译讲解】:深知本性雄强,却守持雌柔,(将成为)天下所归的沟溪。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将成为)天下归附的川谷。
【感悟】此句成为历史上众多名士的诉求。
43 塞其兑,闭其门,终生不勤。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翻译讲解】:塞信私欲的通道,关闭情感的门户,终身不会窘困。
【感悟】老子此语,道出洁身自好,抑欲生安的道理。
44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翻译讲解】: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感悟】老子对“道”作了总结性论述。“天之道,利而不害”,是老子的自然观。“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他的政治观。
45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翻译讲解】:孕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恃己劳,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
【感悟】器小易满,海纳百川。浅陋的人才居功自傲,做大事的人总是谦虚的。
泊一书荟
46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翻译讲解】: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然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想不到的困难。
【感悟】一诺千金,言出则必行。遇事思虑周详,才能成竹在胸,成就大事。
47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翻译讲解】: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感悟】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人们尽管把他装饰得很漂亮,但用后就扔掉,不是爱他,也不是恨他,人们对待刍狗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圣人无偏爱,还百姓以自然。
48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章
【译解】天下万物生于(看得见的)具体事物(有),而具体事物(有)由看不见的“道”产生。
【感悟】这是老子关于宇宙观的诊断。
49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章
【翻译讲解】: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
【感悟】这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是一样的道理。
50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翻译讲解】: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