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AhaIP

定投



没有只涨不跌的标的,只有长期来看只涨不跌的标的。

在交易市场这个神奇的地方,普通人唯一靠谱的投资方式只有定投。

越是自命不凡的人越是无法承受自己主动招致的失败。

所谓教育,本质来看,就是一个个体所在的那个系统想让他变成什么样子。



在当前这个时代里,理论上,每个普通人都有实现财富自由的机会。

所谓定投,指的是投资者长期定期定额地持续投资某个投资标的。

比如,某个投资者在过去的十多年里(长期),每个月(定期)投资标准普尔指数基金(投资标的)至少1000美元(定额)。

定投策略的要素罗列出来的话,包括以下几方面:

● 长期——这个长期究竟是多久?

● 定期——这个间隔多久合适?每年?每月?每周?

● 定额——这个金额多少才合适?

● 标的——用什么样的原则去选择标的?

标的是定投策略四个要素之中最为重要的,因为标的决定结果,被投资的标的的未来表现决定了投资结果的成败。

定投房产,有着巨大的社会化动力去驱动——标的几乎不用多想;长期是多久,早已经被银行的精算师算好,而不知不觉就开始定投的人们也从来不关心这事儿,因为反正在他们看来所有人都是从银行贷款,人人都分期,一般都是分期30年;间隔多久一次的定期也是银行定好的每个月;投入金额反向倒过来算就是了,房子好一点,金额就高一点,房子差一点,金额就低一点;至于出现意外的时候怎么办?唉,人生总是充满意外的,到时候再说吧!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到真的出了意外的时候,就算再去借钱,也要把房贷还上……

北上广深这种大城市里,最常见的是那种千万负翁——他们算算自己的资产,包括房产,怎么也有个千万级别,可是,他们的兜比脸干净,很少有钞票可供他们花销,并且还有一大笔银行利息每月要还。若是他们有了孩子就更惨,若是他们的房产是刻意选择的学区房就惨上加惨,虽然从资产上看肯定不算是穷人,但全家几口挤在十几二十几平方米的蜗居里,这算不算惨?

人至践则无敌!

愚蠢是不可救药的,愚昧却有办法解决——我们可以用正确的教育摆脱愚昧。

一切学习的结果都建立在践行的基础上。没有践行的话,一个人只是学到了而已,实际上却没有做到——也根本没有机会做到。定投策略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使得采用它的投资者必须践行;不仅如此,它还动作单一,所以相对很容易践行;更为重要的是,定投策略本身的属性决定了这个践行是长期的。

对资产来说,流动性是决定性因素。

如果没有流动性的话,无论多有价值的资产,都和面对敌人的时候,你的手枪里虽然有子弹但那子弹却被卡在弹夹里射不出来差不多。

在我看来,传统的证券交易市场绝对值得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除了公认的世界七大奇迹之外,爱因斯坦曾经将“复利”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没有公司的股票,就意味着自己无论如何努力,公司的发展跟自己都没有任何实际关系。

直接选择市场上所有人都最看好的股票。

注意这个“最”字。在深交所你就直接买万科,在上交所你就直接买贵州茅台,在纳斯达克你就直接买苹果,在港交所你就直接买腾讯……

当中烟国际2019年在港交所上市的时候,你直接买就是了!因为那是全中国最具现金生产能力的公司!

如果你选择了市场上最被看好的那个标的,由此产生的效果是什么你知道吗?接下来,你不需要研究,你不需要分析,你不需要独自盯盘,甚至你根本就不需要与任何人讨论,事实上,什么都不用你做,因为所有这些,都由市场上最聪明的人替你做完了,并且免费!——这绝对是现代交易市场上投资者的最高境界。传闻说,茅台股东的生活也很简单,就是读书、健身、旅游、陪家人……这的确是真实的。

所谓的机会成本,指的就是你的钱若是被用来投资了某个标的,那些钱就不能同时被用来投资另外一个标的——如果你用一些钱投资了A,那么那些钱就不能同时用来投资B,于是,B的未来涨幅就会成为你投资A的那些钱未来收益的机会成本。

如果你只投资了唯一的标的,那么,你的机会成本其实是无限大的!所以,即便是彻头彻尾的小白,都可以瞬间明白为什么一定要找个什么方法去稀释机会成本!投资么,是个全面思考的技术,不能只考虑可能的收益率,除此之外,当然还要考虑风险,而“如何稀释机会成本

”也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有没有办法呢?肯定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投资一系列优质标的。当你购买指数基金(比如,标准普尔指数基金)或者ETF(比如BOX)的时候,你的投资对象不再是某一个优秀企业或者项目,而是一系列优秀企业或者项目!

这里有个微妙的重点被很多人忽略了。通过购买一系列优质标的,你一方面有效地稀释了机会成本,另外一方面更重要,你的投资标的的属性和质量变了!你的投资标的变成了长期来看只涨不跌的标的!

这世界有没有长期来看只涨不跌的标的?有的!那就是人类的经济发展。

这也是为什么长期来看,股票市场的价格指数只有一个趋势,上涨。短期的涨跌,构成一个又一个的微笑曲线(或者猥琐曲线),全部拼接起来,就只有一个趋势,上涨,就算中间有起伏,最终,还是上涨。


当你投资一系列优质标的的时候,你所“赌”的,不再是某个企业而已,你所“赌”的标的实际上变成了整个经济发展。你买了中国股市上一系列的优质标的,那么你其实是在赌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你买了美国股市上的一系列优质标的,那么你其实是在赌全世界的整体经济发展——因为全世界各地的优秀企业都可能去美国上市!

实际上,证券交易市场的真正神奇之处在这里呢!在这里,任何人都可以跟得上整个人类或者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全球化的美妙之处在于,日本的普通人可以在本国经济衰退的时候去买美国的股票以跟上美国的经济发展;美国的普通人可以在美国经济滞涨的时候去买中国的股票以跟上中国的经济发展……

所以,巴菲特总是推荐普通人购买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在中国,标准普尔500的对应标的就是沪深300指数基金。指数基金的好处就在于它本质上等同于“跟紧大市”,不用赌某个公司的运气,而是赌全国的运气,或者是全球的运气——反正,长期来看,人类经济规模就是不断增长的。你看,只要是长期,突然之间就不再是赌了,因为长期来看,风险竟然可以被稀释殆尽。

绝大多数普通人误会的一个真相:

● 交易市场在即时交易过程中的确是零和游戏——看起来对手的盈利来自并恰好等于你的亏损。

● 交易市场对那些长期投资者来说却绝对不是零和游戏——因为他们的增长主要来自经济增长,而不是他人短期的亏损。

因此,反过来看,作为普通人,你只有长期投资、长期持有才是万无一失的。


市场上采取定投策略的人永远是少数,而上面这个所谓的“微笑曲线”,对并未采取定投策略的人来说,很可能是截然相反的“猥琐曲线”。那绝对不是一张善意的笑脸,而是一张你在《蝙蝠侠》故事里见到过的那个小丑的邪恶的笑脸——他的嘴里还在阴森地嘟囔着:“WHY SO SERIOUS?”


定投是使用自己的长期去支持的行为。

所以,既然赌上了自己的未来,那么,在选择的时候就经过了深思熟虑。于是,如果第一次买入之后产生了价格下跌,那么,对你来说之后的每一次下跌都是降低均价的时机。“一把梭”的人在那里体验着寒冬,瑟瑟发抖,你却截然相反,你神清气爽,你为你又增加了更多的低价筹码而倍感幸福。

你看,明明是同样的世界,人们的感受却截然相反,这是不是很神奇?如果你是采取定投策略的人,那么,一瞬间,同样的世界对你来说是另外一个样子,因为你所面对的价格曲线是由无数个“微笑曲线”构成的!这世界,幸福本来就是罕见稀缺的。我就问你,这种不可向人诉说的幸福是不是更稀缺更宝贵呢?

绝大多数人事实上都在定投,只不过,他们的投资标的是房产,并且,基于社会定义的惯性,绝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他们犯了投资的大忌:借钱投资——借钱投资是最危险的,别说投资了,在投资之外也应该做到永不借钱,这可能是对普通人来说最朴素靠谱的忠告。全世界范围内,每当经济危机来临之时,因为还不起房贷而跳楼自杀的案例从来都不罕见。当然,正在犯错的人都不是故意的,甚至都是理直气壮的,不信你去问问那些贷款买房的人,他们会言不由衷地向你讲述一套他们自己并不十分理解却又已然相信的“杠杆逻辑”——好像换了个名字就不是借钱似的。

很少有人使用定投策略这个事实跟一种常见心理有关。我把它叫作“简单恐惧症”。

绝大多数人都有简单恐惧症,他们不信任简单的原则、简单的方法、简单的道理,他们总是以为太过简单的都不可能有效,或者反过来说,他们认为真正有效的不可能是简单的,他们武断地认为真正有效的肯定是复杂的,以致他们总是忽略事实:

复杂并不等于高级,进而,高级并不见得有效。

交易市场上最聪明的人一致地给出了选择投资标的的最佳且又免费的建议,绝大多数人却视而不见;指数基金这个最靠谱却又最简单的“跟上整个经济发展”的投资标的,绝大多数人还是视而不见。他们都是“简单恐惧症”患者。

当年在教英语的时候,我就发现,折腾那么多干吗啊?每天早上朗读一小时,比啥都强。英语学得不好,很简单啊,说少了。没有啥别的原因了。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我每次这么说的时候总是得不到认同。大抵上是因为很多人认为自己遇到了这么多困难,怎么可能你一句话就能说清楚呢?他们并不知道自己遇到的那么多困难那么多坑其实完全就是自己挖的。所以,他们四处花钱报班,寻找各种奇怪的所谓方法捷径,到最后,最多只不过是求得了一时的心安,而后依然在坑里继续被自己折磨。

我教写作的时候也发现同样的问题。最重要的事情人们坚决不干:提高有效阅读量。这道理很简单啊,没有输入哪儿来的输出啊!我从来没见过,也无法想象一个阅读量很小的人会写出让很多人读起来津津有味的内容。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观察和猜想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也是这么说的呢——《莫言十一学校演讲:阅读是创作最好的老师》。要么是整天缠着写作老师要各种神奇的写作技巧,要么是花钱报班学会了标题党之类的各路歪门邪道,偏偏就不干最简单直接粗暴有效也是最应该干的事儿:多读书,少废话!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所谓的养生。其实最简单直接粗暴的方法就是持续锻炼。从科学角度来看,不可能有比这更有效的方式。然而人们偏不!各种五花八门的歪理邪说才最有市场。喝这个吃那个,这个不行,那个不能,但坚决不锻炼。也不知道想干吗。当然最搞笑的是减肥药市场。每年全球都有几百种,甚至可能是上千种减肥新品粉墨登场。这些东西无一例外被证明为无效,但,生生创造出了消费市场中最大的一块蛋糕。干吗不锻炼呢?他们说锻炼反人性……

定投只有一招一式。

很多人会误以为只有一招一式的定投没什么了不起——太简单了。简单与复杂之间,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复杂,因为复杂总给人感觉更高级,或者让人误以为更高级。但,请千万注意,定投的最大威力恰恰就来自它只有一招一式。

因为,只有一招一式的结果就是,定投的你完全没有任何其他选择,你只要做就好了。你只有一个动作,也是唯一的动作,而且那个动作永远不会出错。


以我多年的教师经验来看,绝大多数人有“简单恐惧症”的原因在于他们从未有过真正的一技之长。磨炼任何真正的一技之长,真正的核心在于长期重复——用时髦的词,叫“刻意练习”。磨炼任何技能所需要的长期重复,都是简单的,简单到枯燥的地步,枯燥到绝大多数人都会放弃的地步。你想想看是不是这样?经常有人问我写作的诀窍,除了多读之外,只有另外四个字:多想、多写。过去的许多年里,我每天写三千字,从未间断。所以,当我有一天说,我在过生日那天整理了五万字,一本新书初稿完成的时候,“无他,手熟尔”。


拥有真正的一技之长的人,都知道简单的重要性。甚至,他们经常会反过来思考:我现在这个方式太复杂了,说明它肯定不靠谱、不高效、不够酷,有没有更简单的方式方法呢?直到有一天,他们找到那个简单粗暴直接有效的方法、方式、原理、方案的时候,才会大喜过望,觉得自己终于成功了,甚至忍不住大喊:Eureka!——阿基米德从浴缸里跳出来时大喊大叫的就是这句话。

大多数人是反过来的。他们逃避了枯燥的同时,并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进而他们总是一厢情愿地相信有什么更高级、更有效的方法,有什么捷径、有什么窍门、有什么秘密……否则也没办法向自己解释为什么就是没做好、没做到。一次次的自我欺骗,终于把自己的逃避装进了潜意识,而后终身受其左右却不自知,罹患“简单恐惧症”,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也找不到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

主动与被动。

一般来说,主动与被动被认为是反义词。“主动”通常被理解为积极的、正面的,而相对地,“被动”常常被理解为消极的、负面的。

独立思考者都是主动的,他们会自发地研究问题,当然也会自发地去发现问题,最后自发地去验证自己的思考结果,而那结果无论正确与否,他们始终会自发地去应用。如若出错,马上自发地重新来过,调整、纠正、再次通过应用去论证……这是一个完整的闭环流程体系,独立思考者早就习惯了这种主动的方式。于是,在任何时候,调用这个流程,显得那么自然而然,从外部表现看起来跟其他被动的人没有什么区别。

一切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差,分析能力、行动能力匮乏的,都是一个人属性被动的结果。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发现自己蒙混过关越来越难,但早已无能为力。花了那么多钱那么多时间上了那么多年的学,竟然没有主动自学过任何在社会上实际有用实际有效的技能——比如检索式阅读,比如创造性写作,比如演讲,比如策划,比如领导,更不用说投资了!

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无法蒙混过关的情况下,这些属性被动的人能做的是什么呢?你猜对了:抱怨。

远离那些整天抱怨的人

——他们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他们会义愤填膺豪气万丈地抱怨不公平,好像天道站在他们那边一样。他们永远不想知道真相:这世界就是不公平的。用更准确更不偏不倚不卑不亢的词汇去描述,那就是,这世界充满了不对称性,正如这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一样。

同样是责任,老板的责任和员工的责任是对称的吗?同样是义务,父母的义务和老师的义务是对称的吗?同样是赶工,设计师的赶工和销售的赶工是对称的吗?同样是风险,既得利益者的风险和非既得利益者的风险是对称的吗?同样是幸福,男人的幸福和女人的幸福是对称的吗?不考虑这种不对称性的客观存在而谈什么字面上的公平,其实是很没有逻辑的,很不理直气壮的。可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仅仅是基于无知和愚昧,才会有基于肤浅却真真切切能够感受到那愤怒和痛苦。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选择做个主动的人基本上是没错的。

选择主动完成任务,选择主动修改方向,选择主动总结经验,选择主动承担责任,选择主动学习进步……如果你是这样的人,在哪儿都不可能受到排挤的!不要相信那种都市传说,说什么有能力没什么用一切都靠关系……如果真的不幸你所身处的确实是那么个地方,离开就是了!坚决不离开,却又在那里抱怨,这明显是人品差啊!占便宜占不到就抱怨不公平,绝对是人品差。

人就是这样,在大脑充血的时候所有显而易见的答案、解释、出路、解决方案等等都好像“不翼而飞”,或者即便明明摆在面前也会直接“视而不见”。

那些整天抱怨的人应该被说说了。好心好意给他们讲道理,他们说那是鸡汤;好心好意给他们做示范,他们说那是表演;然后自己出去做事,好几年过去,回头说,这些年大环境不好……事实上呢?中国在过去的四十年里,经济增长一直领先全球,哪里大环境不好了?反正,无论是谁都无法否认,整体上来看,这些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绝对长期处于历史上最好的状态。赵本山有段吐槽,非常正确:

自己没能力就说没能力,怎么你到哪儿,哪都大环境不好,你就是个破坏大环境的人啊!

反正,拿着别人遭遇的不公平粉饰自己的无能,确实挺没劲的。


主动的第一个边界是自己。

在自身范围内,一切都应该采取主动的态度;然而,在自身之外,超出主动边界之后,主动更可能产生的是负作用。如果家长们努力的是把自己变成更好的自己,那么这是把“主动”应用在主动边界之内。

可惜的是,绝大多数家长最常说的话或者最常闪过的念头就是:“我们这一代已经就这个样子了……”然后他们开始寄希望于下一代跟自己不一样,于是,他们把自己可以主动的一切行为应用在他们自身之外,即,他们的主动边界之外——他们的孩子身上。

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们这么做的结果几乎是没有任何变数地注定负面的:

● 他们自身作为父母,自己的未来不会有任何改善;

● 他们的孩子被父母不知不觉变成了“对自身从来都是被动的人”。

正确的选择原本应该是:

● 家长应该主动把自身变得越来越好;

● 使得孩子因羡慕产生变好的愿望,进而孩子会采取主动,哪怕仅仅是表面模仿都是好的开始。

你看,正确的选择总是更难实施。

另外一个最常见的例子是人们关于道德要求的态度。道德这东西,所制约的对象应该是自己,而不是别人。拿着道德对自己高要求是对的;但,拿着道德对别人高要求通常要么是太天真,要么是居心叵测。法律这东西,就是用来要求所有人的,不仅要拿来要求自己,也可以拿来要求别人——又,正因为它是要求自己和别人,即,所有人;所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通常会困难重重,你可以仔细想想究竟是为什么。

若是你开始了定投,你就成了具备一些特定属性的投资者,然后就会批量遇到那些和你不一样的投资者。他们整天对被投资的公司指手画脚,真心真意地出谋划策,到最后常常会很生气,甚至能实实在在地生气到茶不思饭不想的地步。他们为什么会变成那样呢?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正在主动边界之外;他们不知道那边界之外,自己的主动是毫无用处的(即便有,也都是负面效果)。他们也永远不会理解,因为他们根本不可能有能力自己做出一个有效的商业模型并最终获得大众的投资。如果他们竟然真的做出来了,他们才会知道,外面那么多人想要影响自己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自己若是那么容易就被外界左右了又是多么更为可怕的事情。

主动的第二个边界是控制范围。

事实上,我们确实能控制一些东西,比如空调的温度、汽车的速度,等等,甚至,随后的讨论会让你看到我们所能够控制的东西远远超出你的想象。然而,识别出那些不能控制的东西更重要,比如,纯运气这个东西,就是所有人都不能控制的。

在一些事儿上,技巧起着百分之百的作用;在另外一个极端上,只有运气才起着百分之百的作用,在两个极端之间,技巧和运气占比各不相同。


很容易就会观察到:

● 绝大多数人在自己的主动边界之内努力根本不够;

● 更多的人在自己的主动边界之外胡搞瞎搞不自知。

所以,绝大多数生活窘境都可以归结为:

● 在该主动的时候不够主动;

● 在不该主动的时候乱主动。

想想看,是不是这样?

这个世界对任何一个个体都没有特殊的照顾,正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从概率上来看,绝大多数人不大可能会对自己所处的周遭十分满意,于是,绝大多数人最初都有很多改变周遭的想法——直至最终认命,而后放弃。

那些最终放弃了的人哪儿做错了呢?他们只不过是不理解影响力的本质,影响力不在于你主动说什么,你主动做什么,影响力的本质是:你的所作所为能够引发他人的主动。

请仔细理解这句话,定投的人最珍惜的是自己的场外赚钱能力,因为那是一切增长的基础。销售,就是很强的一种场外赚钱能力。善于销售的人都明白影响力的本质,在主动边界之外胡乱主动的人,都是被人厌烦的销售。以后你的经历会让你越来越深刻地了解这一点。

凡是对你产生重大影响的,都不是你所能控制的。

换言之——决定性因素基本上都在你的主动边界之外。


主动边界之外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呢?一个词而已:趋势。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是正确的描述。不理解趋势,甚至感受不到趋势的人,只能是平庸之辈。所谓“时势造英雄”,也是正确的描述,因为趋势处于主动边界之外,却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时势,就没有英雄。

主动当然很重要——在主动的边界之内。然而,被绝大多数人所忽略的另外一个事实是:

被动竟然更重要!

主动的重要性,往往一点就破;被动的重要性却很难讲清楚,因为要事先沟通好“主动的边界”这个很多人从未认真思考过的概念。

一旦我们开始研究趋势,就会体会到被动的巨大能量——不懂如何顺应被动的能量,是绝大多数人一生的死穴。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使用不当的措辞,比如,“驾驭趋势”——趋势怎么可能被驾驭呢!趋势这个东西,就客观存在于任何人的主动边界之外,“驾驭”这种主动行为是对趋势毫无影响的,那只不过是人们的一厢情愿而已。所以,更恰当的措辞应该是,“顺应趋势”,你看,“顺应”,就是被动的,因为在主动边界之外,被动有着很强大而又非常神奇的力量。

如果非要用“驾驭”这个词汇,也不是不行,因为确实有一小部分人是通过大量积极主动的思考最终找到“驾驭趋势”的最优策略:

主动地被动。

什么叫主动地被动?

● 主动地选择最正确的趋势;

● 被动地等待趋势发挥作用。

绝大多数被人们认为需要选择的东西,实际上并没有价值。早晨出门选择穿哪一双鞋子,或者领带选择哪一种颜色,抑或坐火车还是坐飞机……事实上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根本无法引发任何主动边界之外的影响,最多改变的是自我感受而已。可是,人们又是那么痴迷于自我感受。既然那么痴迷于自我感受,就接着自我感受好了,多年之后被趋势抛弃这个事实造成的结果,也不是咽不下去,因为痴迷于自我感受的人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找借口,比如,大环境不好什么的。

绝大多数的平庸,根源都可以归结为把时间精力浪费在与趋势无关的选择上。

放在任何人身上都一样:一生当中最重要的决策不过三五个而已。求学、婚姻、事业,这三个之外你再举出两个以上的比它们更重要的决策试试?当然,你现在肯定比别人多了一个:定投。这就是关键性进步,其难度和意义,等同于生物进化中的“基因突变”。

一个决策是否重大,是否有意义,只看一个衡量标准就好了:

它是针对趋势的选择吗?

主动地选择最正确的趋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之所以它显而易见地难,就是因为人们翻过来掉过去就是没办法放弃鸡毛蒜皮——甚至他们认为若非如此,就没有了生活。那没办法,他们依然选择了放弃趋势。那就接受早晚无奈的命运吧。

驾驭趋势之前要把握趋势,把握趋势之前要研究趋势,研究趋势之前要感受趋势……整天被鸡毛蒜皮耗费了所有时间精力的人,最多能偶尔被人告知某个趋势正在发生而已——又由于他们有更多的鸡毛蒜皮要处理,所以,即便是被人告知之后,也根本没时间、没精力去深入感受,更别提去研究、去把握,至于驾驭么,肯定在他们的命运之外。

所以他们才有那种迷思,并且总是遇到同样的尴尬:

我怎么又晚了一步呢?

然而下一次他们注定还是一样的境遇。

在很多的时候,尤其是在交易市场上,“来晚了”从来都不是什么问题。如果你还能回忆起那个同时可以被称为“微笑曲线”和“猥琐曲线”的交易曲线你就明白了,定投者可以通过自己长期稳定持续的定投行为度过一个又一个的微笑曲线,他们的行为和策略决定了一个事实,“无论什么时候进场都是对的”。他们每次度过一个微笑曲线,就等于把自己的入场时间“向前平移”了一大段——因为平均成本降低了么!与之截然相反的那些非定投者,他们不仅误以为只有更早入场才可能有更低的成本,他们还会因为同样的曲线变成了“猥琐曲线”而进一步“向后平移”了自己的入场时间。

越是自命不凡的人越是无法承受自己主动招致的失败。

所以,想要做到主动地被动,就是要放弃鸡毛蒜皮。衡量标准很简单:一切跟趋势无关的,都是鸡毛蒜皮。

放弃一切鸡毛蒜皮之后,剩下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清楚思考,而后分清在哪儿应该主动,在哪儿应该被动,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作主动地被动。

一切有着无根据的道德优越感的人都是真正的骗子,不管他们有意还是无意。

根据定投的定义,由长期持有的行动倒逼出最严格的投资标的筛选原则——这是主动的选择;而后定期投入、长期持有,度过一个又一个的“微笑曲线”——这是借势那强大的被动的力量,让你的钱和整个发展的趋势为你创造财富。在任何普通人的生活中,都很难再找到另外一个长期持续的简单行为能够创造如此惊人的财富了——事实上,即便是富人,到最后也只能在投资中获得新的财富。

主动地被动,是这个金融时代里创造财富的最佳践行策略。

如果,教育就是这个系统想让你变成什么样子,那么,自学,就是你自己想要变成什么样子。

所以,更准确的措辞可能是两个相对的词汇:

● 被教育。

● 自教育。

绝大多数人在被教育的过程(即,被系统同化的过程)中感到极度不适——这很自然。然而,接下来的选择却是最能够体现挣扎者之坚强的:绝大多数人放弃了被教育,只有极少数人选择了自教育

自教育的人,不仅时时刻刻自教育,而且终身如此。令人瞩目的是,仔细观察历史之后,你会发现,改变世界的人无一例外都是自教育的。

在基金管理领域,基金分为两种,主动型基金和被动型基金。


上图展示的是,过去若干年来,全球范围内主动型基金和被动型基金的资金流入情况。为什么资本越来越青睐被动型基金呢?为什么主动型基金越来越被嫌弃呢?就是因为资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被动的力量。

主动型基金,需要一票管理人,他们负责分析市场,而后挑出一个能够跑赢大市的投资组合。基于对这些管理者的期待,投资者需要支付相当高昂的管理费和分成,并且还要承担这些管理者的频繁买卖之交易费用。与之相反,被动型基金不标榜自己的分析能力,不去做主动的频繁操作,只是被动地跟随某一个代表性的指数(比如标准普尔500)。

许多年来,对基金管理者的质疑从不罕见。甚至有人开玩笑说,你把股票扔进一间屋子,放一只猴子进去,过一会儿,把那些猴子在上面撒了尿的股票挑出来形成一个投资组合,最终的结果也能跑赢那些主动型基金的基金经理。

主动型基金的拥趸们有一个貌似合理的反对意见。他们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钱流入被动型基金,最终会使策略变成“随大流”而已,而这会使得主动型基金管理相对更有优势。然而,长期投资者其实都明白市场的短期突变或者一个新的潮流会让主动型基金管理者获得短暂的优势,不过,从基于15年的统计结果来看,长期投资者们可以将其忽略不计了。

这份统计最好玩的地方在于这样的结论:

● 投资周期越长,被动的优势越大;

● 投资额度越大,被动的优势越大。

志向越远大的人,越需要被动的力量;

● 能量越充足的人,越需要被动的力量。

被动的力量不仅很大很大,并且它总是越长期越难以超越。

被动的力量一旦被触发就无与伦比地强大,但是,主动会引发被动的正向力量,被动引发的是被动的负向力量。

所以说,只有主动地被动才是最优策略。

另外,关于随大流这事儿,你可能有了新的见解了:

● 看着短期的结果随大流肯定是错的;

● 瞄准长期的结果随大流弄不好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你看,即便是所有人都以为自己懂的一个词,随大流,在稍微认真思考之后都会得到不一样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

真正主动的人完全不信命。

你信命吗?你敢说你一点都不信命吗?在完全信命和完全不信命之间,有个长长的距离,无论你站在哪个刻度上,都不是“完全不信命”。


仅仅一秒钟的自我审视,你就会发现,完全不信命,真的好难好难!它好像是个特别需要勇气的事情,不然你为什么会突然发现自己在犹豫呢?而且还是非常犹豫!甚至,你能感觉到,你内心深处有一股力量在抵触你的选择——虽然你很想选择完全不信,但你就是在迟疑,虽然你不明白为什么,也不知道在迟疑什么,反正那迟疑明摆着就在那里。

别叹气,也别自卑,这不是你一个人的感觉。这基本上是接近100%的境遇。究竟是99%?还是99.99%?反正,反过来看,1%也好,0.1%也罢,都是很小很小的数字。很少有人能够完全不信命——极少数那一部分人之中,还有绝大部分只不过是无知无畏而已。

并且,这也是事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人的站位会从右向左靠拢——也就是越来越信命。

想想看,你在很小的时候,和几乎所有小朋友都一样,是不太信命的吧。不过,那个时候也不知道“命”这个东西究竟是啥。而越来越信命的人到最后会彻底信命——当然,在他们的自我解释中,那不叫“最后彻底信命”,那叫“大彻大悟”。如果你实在没办法在这里选择“完全不信命”,那就算了;如果你虽然有些迟疑,但还是想知道怎么回事儿,那么在读下去之前,请做好准备:

一切的真相都没有任何义务照顾你的情绪。

自己选吧。这肯定需要勇气,并且还是很大很大的勇气。勇气是什么?勇气是唯一不可伪造的美德。

再问一个更进一步的问题,请仔细思考后再回答:

请问过去影响将来吗?

再深入一步,请问:

过去必然影响将来吗?如果不是,那么过去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将来?是很大程度?还是程度并没有多大?

还没完,我们需要问到底:

过去影响未来的程度如果并不是那么大的话,有没有可能干脆切断过去和未来之间的联系?

什么叫信命?其实啊,信命这件事跟宗教全无关系,跟迷信其实也关系不大,它完全是逻辑思考漏洞造成的——所谓的迷信,不过是思考有漏洞却不知道漏洞在哪里而导致的结果而已。你看,电被发明出来之后,关于妖魔鬼怪的故事就不像之前那么好编了,不是吗?

信命这事儿,从本质上来看,无非是以为过去必然影响将来而已——如果觉得过去未必影响将来,那么就是对信命这事儿将信将疑,想想看是不是这么回事儿?

现在你能明白为什么我会认定“真正主动的人完全不信命

”了吗?因为真正主动的人会通过简单正确的逻辑思考发现,有些时候我们甚至可以彻底切断过去与将来之间的那看似必然的联系。

最雄辩的根据来自大家熟悉的概率学。你听说过赌徒谬误吧?赌徒们不知道概率学的独立事件概念,他们无法理解下一次抛硬币之后的正反概率是独立事件,即之前的所有结果都根本不会影响下一次的结果——下一次抛出硬币正反面的概率依然是1/2。

绝对不要小瞧这种简单的科学知识,这种东西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只不过,绝大多数人知道、学到,但很少用到,至于做到,根本无从谈起。

如果你能理解独立事件的概念,如果你能明白那些陷入赌徒谬误的人有多么可怜,那么你就能自然而然地明白另外一件事情:

那些误以为过去必然影响将来的人其实更可怜。赌场上的赌徒,因为不懂独立事件的概念而陷入赌徒谬误,输掉的仅仅是他当时的赌资而已,而那些相信过去必然影响将来的人们,直接输掉的是未来!

有个好的过去倒也罢了(这种概率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非常低),若是过往并不美好(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极大概率事件),且同时认为过去必然影响将来的话,那随后的生活跟活死人有什么区别?

所谓的完全不信命,就是一个人下定决心而后竭尽全力,尽量不让自己过去中不好的部分影响自己的未来。

人生一切值得挣扎的地方,就在这里了,只有这里。

如果你彻底信命,你就不用做任何投资了,因为你那作为普通人普遍并不美好的过去必然决定你的未来。之前我们看到,通过定投模式,你不仅事实上不让过去影响你的未来,甚至,因为你事实上向前平移了你的入场时间,你就好像是坐着时光机回到过去修正了你的过去,而后再次回到未来一样。

人么,都一样,对现状越是不满,摆脱现状的欲望就越是强烈。

那欲望如此强烈,以至于希望能够马上摆脱。重点在于这个词:马上。这种心理无所不在,我在教学领域里见到的是,越差的学生越寄希望于找到捷径、找到秘诀,最终他们碌碌无为的原因在于,所谓的捷径、所谓的秘诀,通常都是虚无的;而真正简单粗暴直接有效的方法,却又因为他们那深刻的“简单恐惧症”而被他们视而不见。

● 如果你感到绝望,那只不过是因为你现在差而已。

● 如果你的感受是很绝望,那只不过是因为你现在真的很差。

就这么简单。如果你有勇气,那么就接受这个事实。因为接下来你还要接受另外一个更难接受的事实:

你越差,就越需要耐心。

勇气是什么来着?

勇气是唯一不可伪造的美德。

以上听起来是坏消息,但,若是没有好消息,我也不可能先给你讲坏消息,不是吗?好消息是什么?

好消息是:

对普通人来说,长期并非永远。

这绝对是个令人超级解脱的结论,只不过,需要我为你慢慢论证。这一条肯定能让很多普通人倍感欣慰:

每一代人赚到的钱,都比上一代人赚到的钱更多。

并且,不止多一点点,而是量级上的差异。这并不是很多人开玩笑以为的通货膨胀造成的。这个现象的原因既简单又明确:因为人类社会在发展,科学技术在进步,经济规模在攀升……这是时代的红利,并且,这个时代的红利理论上来讲就是普惠的,即,每一代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获得,或者起码都有机会获得。

经济周期的时长正在逐步缩短。

人类的发展,包括经济的发展,为什么就不能逐步稳定攀升,为什么总是要上蹿下跳地波动呢?能不能像我一样稳重点?

这种波动究竟来自何处?也许你听过一个名词,简称“康波”,全称我永远记不住,每次引用都只好通过Google去Wikipedia拷贝再拿回来粘贴:“康德拉季耶夫长波”。这个“康师傅”,是第一位研究大周期的俄国人。所谓“康波”,是一种约五六十年为一循环的经济周期现象,一般将这个长波分为两个阶段,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


虽然这个康波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指导意义并不总是明确,很难被学术量化,所以也不太被学术界重视。现在康波理论只不过是许多非正统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然而,这并不影响我们从中理解一个简单的事实:

● 一个上升,不叫趋势,一个下降,也不叫趋势;

● 一个上升加上一个下降,构成一个周期;

● 判断趋势需要至少两个周期。

两个周期之后,那两个波动所构成的,只能是三种趋势之一:上升、水平,或者下降。

而我们在看过去四十年全球股市指数价格走向图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由许多个上升下降构成的周期连接起来的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的走向。


​为什么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要那么长时间才能恢复(那就是一个周期完成),而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修复却只用了短短几年?进而,到了21世纪,为什么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修复的时间更快?

理由很简单很直白,谁都能明白:

信息的高速流动使得全球化协作更为连贯更为容易,因此,虽然危机依然会不断产生,但修复速度正在变得越来越快。

换个角度,经济周期的形成,本质上是多方协作时而协调、时而不协调造成的。

当多方之间——这个多方,指的是很多很多方,多到很多节点完全没办法知道另外一些节点存在的地步——的沟通效率越来越高的时候,周期的时长就会随之变得越来越短,虽然波动——即,多方之间偶尔的不协调——也许永远不能消除。肉眼可见的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成本已然趋近于零,再加上市场交易的效率不断提升,周期正在缩短。这个简单靠谱的结论对普通人来说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就是:

所谓的“永远”正在缩短。

永远都缩短了,长期还会太长吗?

什么叫长期?在我看来,对普通人来说,所谓的长期不过是“至少度过两个大周期”——这就是长期了。如果能度过三个周期,基本上已经相当于巴菲特的永远了。两个周期多久呢?以现在的时代脉搏来看,一个波动周期大约是三到五年,所以,七年左右的时候,很大概率是已然度过两个周期了。请注意,重点在两个大周期,而不是七年。

怎么判断周期?很简单啊,你找最近的历史最高点,把那里当作当前周期的下降阶段的起点,到下一次众所皆知、随后从那里跌落的历史最高点,那就是下降阶段之后、上升阶段已然完成,进入了下一个周期。如此循环往复。

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一个大周期,对任何人来说,只有下降阶段的起点是已知的,因为那是当前已知之前的历史最高点。至于下降阶段什么时候结束?上升阶段在下降阶段结束的同时开启,又到什么时候结束?你现在是没办法也没必要判断的。判断了也没用,因为那只是一个周期而已。然而,当两个周期过去之后,你就是没办法不知道已经过去了两个周期,不是吗?

到时候,你是想继续持有,还是想全部套现,或者是套现一部分,继续持有一部分,随你便——现在的你可能想象不出未来的你会是什么样子,但是,我可以用过来人的经验告诉你,你最大的变化是跟所有真正做到的人一模一样的:

前所未有地淡定从容。

所以,别急,千万别急——事实上急也没用——因为所谓的长期其实真的没多久。

对长期的理解,决定了随后很多结果:

● 你的投资标的值得拥有两个大周期以上吗?

● 你的定投行为如何持续两个大周期以上?

甚至,一旦你真正理解了长期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你在主动边界内外的决策都可能发生巨大变化。当年我想明白长期对我意味着什么之后,惊奇地发现我的性格好像瞬间变了:

我很难再因为某个人某件事而生气了。

这是怎么回事儿?审视自己的改变之后,我觉得解释也很简单:

● 这个人或这件事儿在两个大周期之后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 两个大周期之后的我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 两个大周期之后的我应该如何面对同样的人和事?

你看,所谓的修养,可能并不是人们所说的过往长期培养的结果——反正,在我身上,是瞬间发生的事情,就好像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基因突变那样。

这是个分清主动边界并运用主动地被动这个优势策略的另外一个绝佳例子。在自己的主动边界之内,运用认知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强迫自己看到那主动边界之外的趋势在边界内外发生的作用——进而得到修正之后的思考结果,竟然能够改变自己内在的心态和外在的状态。

唉!谁不想把自己变得更好呢?只不过,大多数人不知道如何做而已。

你作为一个普通人,有着市场上所有那些所谓专业的基金经理所不可能具备的优势:

你的钱虽然不多,但,你的钱没有使用期限。

很多人喜欢读沃伦·巴菲特的文章、他写给股东的信、他发表的演讲、他编撰的书籍——我也喜欢读,闲着没事儿就拿出来翻——然而,绝大多数人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误会巴菲特的出发点。

因为绝大多数人并不在意或者没注意到一个重要的事实和基础:

巴菲特现在用来投资的钱是零成本甚至负成本的!因为那之中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他自己的保险公司所提供的相对来看几乎没有任何时间限制的钱!

漫天飞舞的投资书籍里在引用巴菲特的理念、原则或者哲学观的时候,往往彻底忽略了这个基本事实——在主动管理型基金的世界里,几乎没有几个人能有巴菲特这么优秀的投资条件和基础!

然而,换个思路你就明白了,只要你态度端正,你实际上跟巴菲特有着同样的极端优势。

● 你下决心不断磨炼你的场外赚钱能力,理论上它应该越磨炼越强;

● 你在场外赚到的钱是同样没有成本的,你的时间和精力不用也是白费;

● 简单计算的话,你只要保证自己十年健康,就在这方面打败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主动管理型基金的投资经理们……

这个极端优势背后的本质和原理,其实还是来自主动边界:

● 你作为普通人开始定投,那么几乎所有的决定性因素都可以通过主动地被动去掌握;

● 那些相对于你所谓的专业人士就惨了——他们所面对的所有因素,不管是重要还是不重要,处在自己主动边界之内的,实在是太少了!

所以,你就明白了,就好像在前面所提到的那样,你要认真审视在这方面,在你的主动边界里,你还有多大空间?因为你已然清楚地知道,这里绝对是你最需要挣扎的地方,在这个地方,你的优势还有很大很大的发挥空间,你在这里所做的一切挣扎,在未来都有着巨大价值,甚至干脆直接是巨大财富。

普通人是有极端优势,但普通人也有极端劣势:我们可以不在乎整个世界,但我们必须在乎家人不是?即便他们并不一定占理,是不是?生了病要照顾,吵了架要哄,这些都是小事,可一旦要做重大决策的时候,为什么家人永远处于阻挠的状态呢?

核心在于,绝大多数普通人并没有磨炼出真正的以理服人的能力。

说清楚一个原理,讲清楚一个道理,并且能准确无误地表达给对方,而后还能针对对方的各种疑问做出逻辑完整的解释……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磨炼出来的。

随着年龄的增加,说服父母,会变得越来越容易,但越来越难的或者从来都没办法容易的,是说服配偶。绝大多数普通人有个难以解决的历史问题,他们当初在选择配偶之时,所关注的基本上都是对方的长相啊、身材啊、家境啊之类实际上是鸡毛蒜皮的因素——真正的核心因素根本就没考虑过:对方是不是一个能够讲道理沟通的人?

我自己的人生之中,最感激的就是,我的老婆是个能够通过讲道理沟通的人。虽然当初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还不知道这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你看,我总是慨叹自己运气好,真的是有原因的。

有的时候我们分歧会非常严重,但,每次有点不欢而散之后,过一会儿,或者过几个小时,甚至不用隔夜,我们之中的某一个就会主动去找对方说,“我仔细想了想,你说的这里和这里还是很有道理的……那,还有我搞不明白的地方,要不你耐着性子再试试?”——假设不是这样的配偶,没有这样的沟通方式,你跟我一样对对方说,“过生日我不陪你了,我要工作!”试试?根本不用试吧?你就知道那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一句话的诀窍在于:你要与家人有着共同的理想。

若是这样,就极容易沟通了。用我的方式就是,我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对方明白我做某事对我的巨大甚至伟大的意义,并且设身处地地想着那巨大或伟大的意义对对方来说是不是也同样巨大同样伟大?如果只对我有用,那就算了,如果对对方也是如此,那干吗不耐着性子与对方沟通呢?

我们其实提过,人一生当中真正重大的决策其实没几个。如果你真正理解了定投策略的每个细节以及它的种种原理和威力,到最后,你会发现一个事实:只要是重大的决策,你都可以采用定投策略。求学、家庭、事业,哪一个不可以应用定投策略呢?如若你真的能理解定投的精髓,你就会发现,不管你是谁,无论你多么普通,求学、家庭、事业,你都能做好,因为做好的方法很简单,定投啊!只不过,这次的投资标的换了而已。

对求学,用定投的方式,就是终身成长者;

对家庭、对家人,用定投的方式,那么幸福度只会越来越巩固;

对事业,你竟然用定投的方式,不用定投的人怎么可能比你做得更好?所谓触类旁通,不过如此。

人活一辈子,最神奇的感受就是:

明明大家身处同样的世界,头顶同样的蓝天,脚踏同样的大地,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却常常感受、思考、决策截然相反。

2018年年底的时候,阿诺德·施瓦辛格有一个著名的演讲:《成功的真谛》。

视频里他说:我之所以今天站在这里,只有一个原因:I have a goal.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他用了一个比“Dream”(梦想)、“Ideal”(理想)更为朴素的词汇,“Goal”(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他只能拼命(work his butt off)。这段视频我看了很多遍,每次感触都不同——也正是因为这段视频,我才发现我可以通过这个例子讲清楚我的想法,证明给大家看:有伟大的目标和没有伟大的目标,会让你身处在镜像世界中截然相反的两侧。

为自己想做的、正在做的事情拼命赋予伟大的意义。

许多年前,我偶然读到一篇文章,其中提到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毕淑敏女士在某大学讲座,在场有学生问了个“终极问题”:

毕老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毕淑敏女士的回答是:

人生本无意义,意义是活出来的吧?(大意如此)

毕淑敏女士绝对不会知道,在地球的某个她无法了解的角落,她的一句话就那样不可磨灭地刻在了一个小伙子的脑子里。

我发现这招很厉害!只要你把你的某个行为赋予了极其伟大的意义,你就好像突然换了个人似的

——因为接下来在你做那件事的时候,你无须强调坚持,你无须被鼓励,你根本就不怕挫折,你完全不在意别人不认同不支持,甚至,若是谁竟然拦着你不让你去做那件事,你会跟他彻底翻脸——强大的自驱动力。

你知道为什么我这么喜欢写文章、写书、讲课吗?因为这种行为意义巨大啊!

在遥远的过去,再牛的老师都会掉入自以为是的陷阱。那个时候不仅人们很难找到好师父,好师父也很难找到好徒弟——因此好师父招徒弟的时候,都是很小心的!所以,当自己费尽心机招来或者筛选出的所谓好苗子在许多年后被证明为是平庸的货色,进而证明了当初的自以为是时其实是很可笑、很无奈的。当然,你现在可以这样描述这个现象:这当然是因为他们不得已在主动边界之外过分依赖主动的力量——自己教好是在主动边界之内的,学生的成长,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在老师的主动边界之外。

你知道在今天这个世界,写文章、写书、在网上讲课神奇在哪里吗?意义有多么伟大吗?

你想想看毕淑敏女士在许多年前无意之中就改变了一个远在边疆小城里的小伙子就知道了——她知道吗?她不知道。对她重要吗?实际上很重要,因为她的知识、她的认知,在传播之后,在那个叫李笑来的小伙子身上体现出了“大爱”(Big Love)——无差别的爱是真正的大爱!不管毕淑敏女士知不知道(肯定不知道),不管她是不是故意(肯定不是故意),不管她在不在意(肯定不在意),只因为有了那无差别的传播,那知识、那认知就完成了大爱的效果!

这是一位智者能做到的最大程度的“摆脱自以为是”啊!所以,好东西分享出来,就是这样的意义,让那好东西完成无差别大爱的效果——在我看来,这个意义极其伟大!于是,你就可以想象,换作你是我,谁竟然敢拦着你,不让你去做这么伟大的事情,你会彻底跟他急,是不是这样?

许多年后,李笑来成了个不缺钱的人。年轻的时候他吹牛说,四十岁就退休!到了四十三岁,果然具备了可以退休的条件——当然,事后发现退休本质上相当于自绝。既然不能也不想自绝于人世,那怎么办?继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呗!你喜欢做什么事情?肯定是你能做的具备最伟大意义的事情啊!对我来说是什么?写书、讲课。很多人不理解,你都赚了那么多钱了,怎么还写书讲课?黑子们更逗,他们认为“李笑来还在写书讲课这个事实”能够证明李笑来还是非常缺钱。多年的经验使我明白,对于镜像另外一端的人们,就算我努力解释,他们听到的看到的依然是截然相反的而已——所以,我就不要费力了,接着干自己最喜欢干的事儿多好。赚到很多钱的意义在哪里?不就是为了保证自己去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的时候不被外界打扰吗?

所以,你不一定非要用“理想”那么高大上的词汇,但你可以用我意外学来,并实践多年,亲证必然有效的简单方法:

为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赋予极其伟大的意义。

我已经从各个角度为你阐述,定投的原理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它的意义是什么;更为重要的是,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可以证明,定投绝对是所有普通人都该做的;最关键的是,定投绝对是所有普通人都能做的,很现实、不浮夸,每个人都能量力而行,不用胡思乱想。

重复多少遍都不过分:

对所有普通人来说,定投策略绝对可行,毫无水分,并且全靠你自己。这里所说的普通人,不分种族、不分国籍、不分地域、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高矮胖瘦美丑,也不分何种性取向……关键在于,甚至压根儿不分智商和学历!

反正,现在的我觉得,做个有理想的人,真好。

在交易市场上,贪婪是普遍的,所有人都贪婪,否则你来这里干什么?那么,贪婪是不是罪呢?肯定不是。人们混淆概念的本领出奇地大,尤其是那种把两个截然相反的概念混为一谈的本领。赚了大钱的时候,他们把贪婪称为雄心,赔了大钱的时候,他们把贪婪称为罪过。那这种模棱两可的定义有什么用呢,除了让自己的脑子变乱之外?

其实,根源根本就不在所谓的“贪婪”上。根源原本应该非常清楚:

这些所谓的投资者购买了他根本看不懂,所以他也根本无法判断合理价格的标的。

10元的时候,他根本不知道这10元是合理还是不合理;20元的时候,他还是不知道这20元是合理还是不合理;12元的时候、2元的时候,他依然不知道这个12元或者2元是合理还是不合理!

他出手的依据是什么?其实只不过就是所谓的“跟着感觉走”。用行家的术语来说,就是“随机漫步的傻瓜

”。因为随机漫步的结果就是原地不动——当然,这类人的结局,还不如随机漫步的傻瓜呢,因为他们不会停留在原地,他们会慢慢沉沦到地狱。

最可悲的是,市场上有相当数量的定投策略使用者,由于没有深刻理解定投策略的核心,一不小心也身处在镜像世界的另外一侧。

他们没认真思考过长期的意义,所以,并没有从长期这个重要因素反过来倒推出一个结论:

既然要长期持续投资并持有,那么,在筛选标的时候只能无比严格!

市场上有很多基金,向投资者推销定投策略。定投策略本身当然没错!可关键问题在于:

那些基金真的值得定投吗?

你看看就知道了,绝大多数的基金,是让你定投,而后他们自己却拿着你定投给他们的钱去做他们自以为是的主动管理——不排除的确有极度优秀的管理者存在,但最终也只有5%不到的管理者被证明为极度优秀——那对于定投者你来说,这不就是被动地成为彻头彻尾的“半吊子”了吗?!把自己原本100%成功的策略委托给他人之后,换来了5%的成功率,哪儿有比这个更惨的?!

“半吊子”这个词,真的值得认真思考一番——因为所谓的“愚昧”,所谓的“身处镜像世界之中错误的一侧”,其症状就是做什么都是“半吊子”。

你是不是经常听谁谁谁在那里炫耀:我在什么时候抄底了!我在什么时候逃顶了!说这话的人都傻,真真切切的傻。为啥呢?因为,先别说他们是不是长期投资者,他们是不是价值投资者,就算他们是短线操作爱好者,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是那个群体中的傻瓜。那又为什么呢?

你想想就明白了。越是短线的操作,越需要更多次的成功才有效,是吧?要持续低买高卖很多次才能真正赚到钱。可问题是他们做不到啊。做两次败一次,跟抛硬币有什么区别?天天手中抛着硬币决定命运,却以为自己在乘风破浪,这幻觉也真是没谁了。

所以,抄底也好逃顶也罢,只是一系列动作中的一个。他的确抄底了,但,未成功逃顶,所以又跌破了,那他不还是赔钱吗?他逃顶了,但,接下来在底部他并未买回,而后眼睁睁地看那标的再创新高,他不还是赔了吗?所以,抄底成功,之后还要逃顶成功;或者反过来,逃顶成功之后,还要有抄底成功,这才叫真正的成功。

拿着一半操作吹整个的牛,你说这样的人是否一定是“半吊子”?

况且,一般来说,什么“抄底成功”啊,“逃顶成功”啊,都是吹牛而已。因为拿着一半的操作吹整个牛的人,很快就会被另外一半打脸,并且几乎是百分之百的概率,不信你就以后认真观察。甚至啊,你都不用观察别人,你就好好观察定投开始之前的你自己就够了。

“半吊子”的命运是很正常的,就是很正常地惨

——正常人的生活不是都很惨吗?因为大多数所谓的正常人其实都是“半吊子”。

各式各样的“半吊子”实在是太多了!

没有多久,你就会得知甚至参与到期货合约交易之中。可是,在那里你会遇到更大比例的“半吊子”。期货合约交易,理论上来讲是现货交易的辅助工具。

比如,我现在因为某种原因,需要卖出1000股苹果股票。可问题在于,我是长期投资者,在我看来,苹果股票是长期看涨的,然而现在我又不得不卖出1000股,最气人的是,一旦你需要钱的时候股票就会狂跌——就好像面包不小心掉到地毯上的时候,抹黄油的一面冲下的概率总是与地毯的价格成正比一样——好像永远如此。

那我应该怎么办呢?我应该这样:

● 在现货市场上卖出1000股苹果股票;

● 然后在合约市场上买适量的10倍杠杆苹果股票看涨合约。

这样的话,

● 如果其后苹果股票价格大涨,那么,我肯定不会亏,因为那10倍杠杆的合约肯定让我弥补了“少赚”的钱;

● 如果其后苹果股票大跌,那么,现货市场上卖出的1000股苹果股票算是值当了,少亏了很多钱,所以,那一点买合约的钱就算是亏得起了……

为什么说99%合约交易者都是“半吊子”呢?因为他们做活不做全套,在不做现货交易的情况下,直接只做期货合约交易,这就没有任何套保作用了,成了百分之百的赌博。

所以,当你听说他们又爆仓了的时候,你还不理解为什么吗?难道正常世界不就应该是这样的吗?难道那些正常的“半吊子”不就应该活得正常的惨一点吗?

经常,那些向你吹牛自己抄底了或者逃顶了的人,还有“画蛇添足”的一笔,说自己在最低点上抄底了多少多少,或者反过来,说自己在最高点上逃顶了多少多少……“半吊子”吹牛是不打草稿的,他们竟然以为没那个必要。集中竞价撮合的交易市场上,价格,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它要与盘口单量结合在一起才真正算数。单独提价格,那就是“半吊子”。

你去看看交易界面。在那个最低价格或者那个最高价格的时候,盘口交易量有多少?这是永远不变的事实: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上,盘口交易量总是很少很少的——因为那不是正常价格,那是很快会被整个市场迅速纠正的“短暂失真价格”。在那个价位上,根本就买不到多少,或者根本就卖不出多少——超出那个量,价格就会继续下降,或者反过来继续上升,于是,那就不再是最低点或者最高点了,那就不是“半吊子”吹牛中的抄底或者逃顶了。不太理解他们吹这个牛的目的是什么?究竟下一步要干什么?

另外一些“半吊子”会跟你大呼小叫,说某个什么你听都没听说过的标的在多短的时间内涨了多少多少倍,说这话的绝对是“半吊子”。涨多少倍,不是单独算数的东西,它必须结合其他因素才能看出是否有意义。该标的的流通量分布是怎样的?该标的这段时间的交易量是怎样的?如果一个标的,市场上的流通量很少,筹码也不足够分散,交易量实际上很小,暴涨100倍也没什么用,因为你根本无法在这暴涨100倍中获利——交易量太小,所以你能进出的资金量也相对很小很小。你只能投1块钱,然后一天内暴涨100倍,这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吗?又由于筹码不足够分散,有持有过量筹码的人存在,那么,一旦你投入更多资金的时候,他们就直接把筹码卖给竟然敢出那么高价的你——这就是所谓的“理性砸盘”,这就是所谓的“庄家割韭菜”,你还愿意去玩吗?

就算你笨,你也不愚昧啊!毕竟你是读过这本书的人啊,毕竟你已经文明了很多,毕竟你已经开化了,不是吗?说实话,那些可怜的“半吊子”,其实也不是愚蠢,他们只是愚昧而已,未开化,所以不足够文明,所以容易被各种表象所迷惑而已——正如原始人只能迷信一样。

这基本上是我们的人生态度:

无论什么,要么不做,只要决定做,就要做全套。

绝对不能做“半吊子”——尤其,你是个有理想的人,怎么可以沦落到“半吊子”的地步么!

一旦你开始决心不做“半吊子”,你就好像是被开了慧眼一样,总是更轻易地发现更多的“半吊子”——直至有一天被他们吓倒,开始害怕自己沦为“半吊子”。恐惧也是很好的动力。

最可怜的“半吊子”,不是以上提及的这些人。这些年我见过的最惨的“半吊子”,是那种明明做了长期的决策,却最终半途而废的人。

半途而废的原因很多很多,已经半途而废的人总是在镜像世界的另外一侧,嘴里说着什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之类的话安慰自己。

在现实世界里,你每遇到一个这样的人,你就把他们记录下来,然后观察他们的惨状,观察他们的自我安慰,尤其观察一点:他们当初曾经“坚持”得越久,他们半途而废的代价就越高,下场也就越惨。并且,当初的理想越大,那么随后下场就越惨——惨到他们必须不断靠编故事骗自己才能活下去的地步。

看到他们的实际情况,你会不害怕吗?我不知道。当初我认真观察那些人的时候,常常觉得毛骨悚然,甚至因为他们而自己睡不着觉。但,许多年过后,这种基于恐惧的动力,对我来说绝对起了巨大的作用。我这种绝不浮夸的秉性,说实话是多年慢慢磨炼出来的——小时候我可是个特爱吹牛、特能白话的人!

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的富兰克·奈特(Frank H. Knight)有个著名的观点:

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一是出身,二是运气,三是努力;而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努力就不重要了,因为相对成功可以靠努力,巨大成功只能靠运气——谁都知道运气是普通人无法左右的;而出身(或者联姻)么,更不是普通人可以仰仗的因素。

有一组数据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努力那么微不足道。如果按照我们每个人的平均寿命为78年计算的话,

● 睡觉时间加起来大概是28.3年;

● 工作占据了我们人生的10.5年;

● 花在各种各样社交媒体上的时间有9年;

● 花在做家务的时间有6年;

● 花在吃喝上的时间有4年;

● 花在真正接受教育的时间真的不长,只有3.5年;

● 花在化妆打扮上的时间有3年;

● 花在购物上的时间有2.5年;

● 花在照顾小孩的时间有1.5年;

● 花在路上的时间有1.3年;……

如此计算下来,剩下的,可供你自由支配的时间大约只剩下了9年。仅仅9

年!

什么叫拼?如果别人一天工作8小时,你一天工作10小时,你的确比别人拼;但事实上,你只不过是比别人多拼了2小时而已——也就是说,只有在那2小时里,你真的在拼——因为其他的8小时里,你跟别人没有什么不同。

什么叫真拼?就是所有人其实都只有9年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你却把那9年时间全部用来去拼。可是,就算全部用来去拼,加起来也不过是9年时间。上面的数据中,还没有扣除掉你可能生病的时间、你可能情绪低落的时间,也没有考虑到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意外事件的发生!

年轻的时候,我和其他年轻人一样,是非常拼的。

刚从学校毕业出来做销售的时候,我曾经可以一周内6个夜晚睡在火车上,早上下车找个洗澡的地方换衣服,然后做一天的培训工作,而后晚上踏上火车睡上一觉,醒来后就在另外一个城市里继续工作……

认识我很多年的人都知道,李笑来是不过节假日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1995年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有一天我突然想,怎么节假日这么多?一年365天,法定节假日竟然有115个!

也就是说,一年的1/3被“休息”掉了!总觉得哪里不对。后来注意到“法定”两个字,于是恍然大悟——哦,这个法定节假日是用来限制用工企业的,到了法定节假日,企业不让人休息,那是违法的!也就是说,这个法定节假日不是限制个人的——没有任何法律可以说:“今天是法定节假日,你不休息,你违法了!”于是,我就决定,从此之后,法定节假日与李笑来无关!于是,从1995年开始到2019年,24年过去了——我就是没有周六周日、没有元旦春节,每天该干吗就干吗地走过来的。我出版过的很多书,都是在别人过春节的时候把自己关在家里动手整理出来的。我是不是真的很拼?

大约十年前,我突然发现“在意自己的发型”是时间成本非常高的习惯。每个月都要花上一两个小时去理发,动不动还要在理发店等很久,于是,我决定以后自己理发。一把飞利浦电动理发器真的很便宜,三百多块钱,能用好几年。于是你就看到了我随后十几年里的固定发型,3毫米圆头板寸。这很简单,基本上就是在某次淋浴之前,用推子在镜子前自己三五分钟搞定。你看,在节省时间方面,我是不是真的很拼?

可是呢?数据是令人无比沮丧的。你看我,24年没有节假日,我给自己多拼出来多少有效寿命呢?我们算一算。就算我不把节假日当作休息日,每天平均下来,有效工作时间4小时就很了不起了——你真的为自己工作过、不磨洋工的话就知道了,一天下来有效工作时间是非常少的。那么,这24年我的有效工作时间是多少呢?

24×115×4=11,040

一万多个小时。那么这相当于多少年呢?

11,040÷(365×24)=1.26

你看,我对自己下手这么狠,那么结果是什么呢?结果不过是相对于“其他真的很拼的人们”多拼了14%而已。我10年前决定自己理发,给自己省了多少时间呢?每月1次,每次平均1.5小时,那么一年下来就是18个小时,10年下来,就是180个小时。你看,我用实际行动精打细算,已经真的够狠了吧?那能增加多少有效寿命呢?或者说相对于别人多拼了多久呢?不过是7.5天而已,用了这么大的力气,只不过是比所有人增加了2.28‰而已啊!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普通人必须定投,或者反过来说,定投就是普通人的必需。因为没有投资,作为普通人的你就相当于从来没有拼过!

投资的本质是什么?投资的本质就是用你的钱去帮你赚钱——而钱这个东西,它是不休息的,它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在投资正确的前提下,它都在为你工作。

请问,你的汗水和努力怎么跟它比拼?我们之所以很羡慕沃伦·巴菲特就是因为以下的事实:

沃伦·巴菲特1930年出生,11岁买了他人生第一支股票,到现在2019年,已经78年了!

78年!——别人平均寿命78岁,其中只有9年是可以用来额外打拼的所谓有效寿命,可是巴菲特呢?巴菲特的钱已经帮着他78年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地拼着……

这相当于说,不从事任何投资活动的普通人就算活上8辈子也追不上他!因为78除以9等于8.6667!

而且,巴菲特老爷子的身体还很健康,还会继续活下去;更为关键的是,他已经把自己的投资活动做成了一个企业并且上市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也就是说,就算巴菲特老爷子去世了,这家上市公司的钱还在毫不间歇地干活……

很惊人!

《让时间陪你慢慢变富》是一本写给普通人的书。

在当前这个时代里,理论上,每个普通人都有实现财富自由的机会。

赚钱,绝对是硬本事。可遗憾的是,它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就是一种父母不会、学校不教,并且整个社会还要妖魔化它的技能——没有人能够清楚地解释这到底是为什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这个事实越来越笃定,分享与之相配的方法论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我猜,所有真正做到的人都有强烈的分享欲望。两年前的《财富自由之路》算作是一次尝试,一年前的《韭菜的自我修养》是另外一次尝试。现在,我想再进一步,不仅给出一个清楚的方法论,并且还要提供一个完整的践行通路。

在你的主动的边界之内,不断增强心理建设,并且拼命想办法在场外赚钱;与此同时,在主动的边界之外,主动地选择一个绝对值得长期持有的标的,用你在场外赚到的钱,定期投入……长此以往,你就可以借助趋势产生的神奇的被动力量,不仅有可能摆脱阶层固化的束缚,甚至干脆改变命运——最终,获得自由。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看着你慢慢变富。

你从听到、看到、想到,一直到最终真的做到——还有比这个更幸福的事情吗?

而我,从想到直至做到,现在竟然还有机会看着别人因为我的分享而终于做到

——还有比这个更为浪漫的事情吗?!

2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