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事情,关系,利益
当下,全局,长远
相信小改变能带来大力量,是因为他坚信这背后还有一个变量,那就是时间。
我们人生的改变,其实就像是一场龟兔赛跑,我们希望的是像兔子一样的速度,可是也难免在中途停下来。既然如此,那不如考虑乌龟的方式,每次只迈一小步,但是坚持不停歇。从更大的时间尺度上看,这也许反而是更快到达终点的方式。
“For Me”是无论任何事都以自己为中心的人。而“For You”则是能够为他人做贡献、为他人付出的人。
通过观察对方的行动,能够看出他是只顾自己的利益,还是愿意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For Me”的人在交流时,总是喜欢说自己的事情。比如“我是这样的人”“我在做这样的工作”“我想做这样的事”……他们只关心自己,从不关心他人。当然也不会为对方考虑。
只关心自己的人会将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与“For Me”的人交往,只能跟着对方的节奏,甚至可能被卷入麻烦之中,让自己吃尽苦头。
“For You”的人关心对方的情况,能够配合对方的兴趣。而且在精神层面上也显得更加游刃有余。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想做的事,也有自己的“欲望”和“需求”,但“For You”的人在与对方交往时能够保持距离感,并且有很强的自控能力。
“For Me”还是“For You”并没有明显的区分,只是一种倾向性而已。每个人都有“For Me”和“For You”的两个方面,关键在于这两个方面的平衡。
“Giver”也就是“给予者”,和“Taker”也就是“接受者”“夺取者”这两个词。
倾向于“For You”的人属于“给予者”,而倾向于“For Me”的人则属于“夺取者”。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亚当·格兰特教授将人的特性分为以下3类。
(1)“给予者(Giver)”
(2)“夺取者(Taker)”
(3)“取巧者(Matcher)”
在这3类人之中,最终能够取得成功的是“给予者”。但并非所有的“给予者”都能成功。
“给予者”也分为“成功的给予者”和“燃烧殆尽的给予者”。“燃烧殆尽的给予者”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为他人做奉献上。但这样做并不能长期地坚持下去,最终只会使自己燃烧殆尽。
比如“为朋友分忧解难,结果自己没时间去上课,导致考试不及格”,或者“为了参加志愿活动,影响了自己的收入”,这些都是过度给予,无法长期持续。
如果说“夺取者”是“利己主义”,无法取得成功的“给予者”是“自我牺牲”,那么取得成功的“给予者”就是“有原则的他人导向”。
所谓有原则的他人导向,就是与自己获得的相比更多地去给予,但却不会牺牲自己的利益,并且以此为前提来决定“何时、何地、向何人给予”。
即便应该成为“给予者”,不求回报地为他人奉献,但要像耶稣基督那样完全地“自我牺牲”是我们凡人不可能做到的。在关心他人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自己的健康和自己的精神状态。
此外,自己的“喜悦”和“满足”等感情并不属于“回报”。因为这些感情完全是从我们自己的内心之中产生的,并不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
因为请朋友吃饭而感到“很高兴”,于是决定“下次我还请你吃饭”,这并不属于“利己主义”,请放心大胆地去做吧。
“追求他人的利益”和“追求自己的利益”是可以共存的。
自己的“开心”“快乐”“高兴”等正面的感情也属于“自己的利益”。
给予不应该让自己感到痛苦,而是一种喜悦和享受。如果能有这样的认知,你也能够成为一名“给予者”。
阿德勒心理学中的“课题分离”原则,这个原则在处理和亲人朋友的问题时尤其适用。区分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往往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会躲在别人的课题中,以此来逃避寻找自己的课题。
脱不花在《沟通的方法》中有一个金句:“沟通是一场无限游戏。”你会发现,李松蔚老师这个建议,其实就是通过吵架之后释放的善意,把沟通拉回到无限的游戏。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作“心理韧性(resilience)”。指的是人处于困难、挫折、失败等逆境时的心理协调和适应能力。
即便处于同样的环境下、承受同样的压力,每个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有的人面对压力就像紧绷的弓弦一样,随时都可能会断掉,而有的人面对压力则像弹簧一样能屈能伸。
也有人将“心理韧性”称为“承受能力”,但我个人更喜欢用“游刃有余”这种说法。
正如紧绷的弓弦这个比喻一样,如果一味地忍受压力,心灵就像紧绷的弓弦一样很容易断掉。但如果能够像弹簧一样面对压力能屈能伸,那么心灵就绝对不会出现问题。
如果能够切实地感觉到自己取得了成长和进步,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还要继续努力”的想法。哪怕只是取得了很少的成果,也能让我们每天都保持好心情,产生更多的动力。
与他人相比,只能凸显出“自己不足的部分”,而与过去的自己相比,则能凸显出“自己变化的部分”。如果能够从这些变化中发现自己有所成长,就能使自己变得更有自信。
当产生想与他人比较的冲动时,请先想一想“1年前的自己是什么样的”,通过与自己进行比较来清除想与他人比较的冲动。
与比自己更差的人比较,认为自己比对方更强的心理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向下比较”。向下比较能够使人获得一些心理上的安慰。但这样就很难使人产生“我要更加努力”的动力。
总是觉得“还有很多人不如我”,会使思考和行动都陷入停滞,使人无法成长。如果总是向下比较,只去寻找那些比自己更差的人,可能还会使自己变得骄傲自大起来。
一味地进行向下比较也许会使自己距离幸福越来越远,所以要特别注意“与他人比较”的心理习惯,尽量控制自己不要与他人比较。
首先请试着打开心扉上的锁。如果你自己不将锁打开,就无法建立起任何的信赖关系和人际关系。
请试着鼓起勇气打开心扉,哪怕只打开一点点也好。接下来的发展,就会像自我表露的回报性法则那样,双方都逐渐打开心扉,建立起信赖关系。
只有自己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因此,首先打开心扉的人不是对方而是“你自己”。请勇敢地打开心扉吧。
你的勇气就是一切信赖关系和人际关系的起点。
最近的脑科学研究发现,语言信息(输入)能够抑制小脑杏仁核的兴奋度。也就是说,细致的思考能够使我们不会轻易地给他人贴上“喜欢”和“讨厌”的标签。
在判断他人时,请用“喜欢”和“普通”这两个选项来进行判断。只要坚持这种二选一的思考方式,就可以减少“讨厌”的人的数量。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
请试着从你最讨厌的人身上找出7个优点。
或许有人觉得“那个人根本没有优点”,但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一定能找到至少7个优点。
“自己讨厌的人根本连看都不想多看一眼”,这确实是人之常情,但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我们无法仔细观察讨厌的人。或许你认为的“缺点”实际上正是他的“优点”。比如“总是抓住些小事叮嘱个没完”(缺点),其实是“对细节部分也很在意”(优点)。
如果你能写出对方的7个优点,那么你对他的感觉就会从“非常讨厌”转变为“也没那么讨厌”或者“普通”。
假设有10个人,其中必然有1个人事事都与你作对,他不喜欢你,你也不喜欢他,其中必然有2个人会无条件地接受你,成为你的亲密朋友,其余的7个人则保持中立。
——选自《被讨厌的勇气》
根据我的经验,如果社交网站上负面的留言为1,那么正面的留言数量就是其两倍以上,其余的七成则是只浏览不留言的“沉默的大多数”。
“讨厌1、好感2、中立7”,这就是“好感的1∶2∶7法则”。虽然占七成的“沉默的大多数”并没有留下正面的意见,但他们仍然关注了你。因此,显然是对你有好感的。可以将“中立”看作是“隐性好感派”。
因此,如果有一个人讨厌你,并对你进行批判,就有9个人支持你,并对你提供帮助。
“好感的1∶2∶7法则”在你的身边也同样适用。
假设你的职场之中有20个人,那么讨厌你的人大约有2个,喜欢你的人就有4个。
每个人的性格和思考方式都各不相同。有和你相互吸引的人,也有和你相互排斥的人,这都是很正常的。不可能所有人都和你相互吸引,也不可能所有人都和你相互排斥。
在这种情况下,“被所有人讨厌”和“被所有人喜欢”都是不可能的。
喜欢你的人是讨厌你的人数量的2倍,不讨厌你的人是讨厌你的人数量的7倍。
如果你只因为一个人的诽谤和中伤就再也不在社交网络上发言,那对于期待着看到你发表新消息的9个人来说实在是太遗憾了。
你是想优先迎合“少数讨厌的人”,却牺牲了绝大多数的其他人,还是想珍惜喜欢你的20%?你觉得哪一种人生更幸福呢?
请牢记“1∶2∶7法则”,相信“自己的伙伴永远比敌人更多”,这会给你带来无限的勇气。
“让他人不讨厌自己”的努力99%都是徒劳的。
因为我们很难改变他人。A君“喜欢”或者“讨厌”你,完全是A君自己的感情,是由A君自己决定的。这已经超出了你所能控制的范围。
他人与过去是无法改变的。
——艾瑞克·伯恩(美国心理学家)
有些时候,通过“改变自己”,也可以让对方的“喜欢”和“讨厌”稍微出现一些改变。
因此,希望大家了解,我们无法控制他人的感情,担心对方“讨厌自己”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能做的,只有“改变自己”和“自我成长”。通过改变自己的言行,也可以改变他人对你的印象和感情。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他人,但我们能够改变与他人的人际关系。
改变人际关系的第一步就是“改变自己”。如果“不想被他人讨厌”,请首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如果你的上司和你关系很不好,那你在工作中一定会感到很辛苦。同样,如果你的部下讨厌你,不认真执行你的指示,那你的工作也很难取得进展。因此,像上司和部下这样会对你造成巨大影响的人,就是人际关系之中的“关键人物”。
如果想让所有人都不讨厌你,那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付出多回报少,得不偿失。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将有限的时间投入到上司和部下这样的关键人物身上,努力改善与关键人物的人际关系。
比如你的同事B君非常讨厌你,但你的直属上司和你的关系很好,对你的工作十分认可。在这种情况下,就完全没有必要去在意B君对你的看法。
具体来说,如果职场中10个人,其中有3个关键人物,那你应该将70%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与这3个人交流和改善关系上。这就是“7∶3法则”。
你没必要去和所有人都搞好关系。毕竟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应该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你来说重要的人物身上。
丢掉“不想被他人讨厌”的想法吧。只要搞好同关键人物之间的关系就足够了。只要做到这一点,你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得非常轻松。
枪不会击打过于出头的鸟。
——松下幸之助(松下创始人)
如果是在职场中,就努力工作,使自己成为最优秀的那一个。将因为遭到攻击而感到的不甘和悔恨都化为动力,努力工作,直到让对方感觉“我不是这家伙的对手”为止。
“他人与过去是无法改变的”,而尝试去改变无法改变的事物,会给自己造成巨大的压力。这就好像仅凭一己之力想要推动1吨重的巨石,除了徒增疲劳之外没有任何结果。
健全的人不会尝试去改变他人,而是努力改变自己。
不健全的人才尝试去改变和控制他人。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奥地利心理学家)
“做作业”是谁的课题?这是“孩子自己的课题(他人的课题)”,并不是你的课题。因为孩子没有做作业而对他大声训斥,只会让孩子感到困扰。
孩子是否做作业,完全由他自己判断和决定。你不能控制孩子的意识,所以因为孩子不完成作业而焦虑也是毫无意义的。你能做的只有尊重他的意见并在一旁默默守护。
绝大多数人际关系上的问题都是由于干涉和侵害“他人的课题”而引起的。如果能够做到“课题分离”,就能极大地减轻人际关系上的压力。
伊索寓言中有一个叫作“北风与太阳”的故事。北风与太阳比赛,看谁能先将旅人身上的外套脱掉。
北风拼命地吹风,打算将旅人的外套吹掉,结果旅人反而将外套裹得更紧了。
而太阳则用温暖的光芒照耀旅人,旅人感到酷热难当,于是主动将外套脱掉了。
虽然关于这个寓言故事有许多解释,但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人类行为的2个模式。一个是“回避不快”,另一个是“追求舒适”。
旅人在感到寒风的时候,为了回避“寒冷”(不快)而将外套裹紧,当感到炎热的时候,为了追求“凉快”(舒适)而将外套脱掉。这些都是旅人自发的行为。
“回避不快”属于去甲肾上腺素型动机,是为了回避恐惧、责备等可能使自己感到不快的情况而产生的动机。
另一方面,“追求舒适”则属于多巴胺型动机,是为了追求赞美、奖赏等可能使自己感到舒适的情况而产生的动机。
无论在职场还是在家庭之中,很多人都采用的是像“北风”一样的方法来让对方采取行动。但这样做只能引起对方的反感,甚至产生叛逆心理。正确的做法是像“太阳”那样,让对方主动采取行动。
希望他人产生好的转变固然很好,但首先请从改变自己开始。与尝试改变他人相比,改变自己更有好处,而且几乎没有任何危险。
——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
信赖、尊重、认可,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对方,并改变自己的行动,只要坚持这样做,你一定也能够使对方发生改变。
职场中的人对你的期待并非“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是“是否能够完成工作”“是否有认真的工作态度”“是否能够尽快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人才,为我们提供帮助”。
因此,你根本没有时间去抱怨“这个公司的人际关系不好”,你应该做的是尽快掌握工作内容,高效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这样你就能使人际关系顺利地进入“共鸣”和“信赖”阶段。
那些抱怨“自己无法融入职场人际关系”的人其实是搞错了顺序。首先你要在工作上取得成果,然后才能赢得其他人的“信赖”。
“守破离”是源于日本的茶道、剑道、艺术等领域的学习态度。现在这种“守破离”的学习态度,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所有领域用来提高学习效率的基本法则。
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工作的本质就是“为他人做贡献”。要想获得幸福,为共同体的利益做出贡献是必不可少的。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工作并为共同体做出贡献,那么这个人的工作就是天职。
做起来能够感到快乐和成就感的活动,就是对自己来说“有价值”的活动。通过不断重复有价值的活动,能够增加你在该领域的知识和经验,提高自身的技术,使之成为你的优势。
与从事普通的工作为社会做贡献相比,发挥自己优势的活动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也就是说,“价值”“优势”“贡献”三者重叠的部分就是你的天职。
工作应该以成果,也就是工作的输出为中心。技能、信息以及知识只不过是工具而已。
——彼得·德鲁克(美国经营学家)
身体的动作能够塑造情绪。
——安东尼·罗宾斯(世界著名成功学导师)
哈佛大学的身体语言研究者阿米·卡迪教授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做出激励动作,能够增加睾酮、降低压力荷尔蒙,提高人的干劲。
对于马上就回答“我明白了”的人,不要去追究他是否真的明白了。
——小早川隆景(战国时代的智将)
利用“询问”和“确认”彻底消除“不确定”和“不明白”的内容。
或许对方会说“你怎么连这都不知道啊”,但这只不过是“一时之耻”。如果对不确定和不明白的内容置之不理,会使你难以掌握工作内容,阻碍你的成长,最后成为“沉重的负担”,这才是“一世之耻”。
在工作中我们遇到的最大阻力是恐惧,所以很多人把克服恐惧看成目标,总以为自己应该是不怕了,才能勇往直前。实际上,一个人完全可以带着恐惧这种情绪,照样采取行动。归根到底,做了什么才是第一位的。所以,我们的目标不是克服恐惧,只要别让恐惧阻拦自己行动的脚步就可以。
而我们恐惧的来源,往往是害怕自己的现状和理想中的自己不匹配。理想中的自己,应该是能量满满,能力出众,可实际上的自己却不像想象中那样美好。这个时候,我们往往就陷入拖延,不想去行动,只要少做事情,我就还能维持自己心中那个想象,不会被现实打破。
“恐惧在敲门,勇气打开门,门外什么都没有。”这句话和罗斯福的那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面对工作中的阻力,李松蔚老师给了我们两个策略:如果是担心接下来的事情过于麻烦,所以失去动力,那么可以使用“最小行动按钮”,从一个轻量的行动开始。如果对未来充满担心和恐惧,那不如采用“黑色想象”的策略,就假设你担心的事情一定会发生,那接下来要怎么做?你会发现,这时候你反而不再恐惧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