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AhaIP

成本


人们在决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仅是看这件事情未来对他是不是有好处,同时也会注意自己是不是在过去,已经在这件事情上面有过投入,这是一种非常有趣而顽固的非理性的心理,我们称之为叫做沉没成本,也叫做协和效应。

运用:场景


场景1:买衣服讨价还价

买衣服时,在店里反复挑选,反复试穿,不停地跟店员沟通。店员在你身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为了不让这部分沉没成本损失掉,可能会给你更多的优惠。


场景2:跟客户收定金

很多商业机构,在客户稍微有一点购买欲时,就会想方设法收客户一点点定金,可能1万元的东西只收500块定金。当客户回到家里,购买的冲动消失,为了不损失500元的定金,很有可能就会购买你的商品。


场景3: 举办盛大婚礼

两个人结婚,举办隆重盛大的婚礼,投入了巨大的时间、精力、金钱等。婚后,如果闹别扭想要分手,很可能会觉得再办一次婚礼太麻烦,就不分手了。


认识沉没成本

第一,我们要认清沉没成本其实没有好坏的区别,你可以把它叫做既定成本,或者是已经发生的花费。

第二,因为这种心态的顽固性,有目的性地制造对方的沉没成本,有利于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但是,最后我们还是要反过来说,你如果真的能够克服这种沉没成本所带来的心理偏见,不被这种情绪所左右,将有可能做出更加理性的商业判断。



沉没成本效应:如果交易失败,在交易完成之前投入的成本,就会白白损失掉。于是在做决策时,会更多地考虑已经投入的成本。

鳄鱼法则: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的面积越大。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机会就是牺牲一只脚。简单来说,就是懂得止损。

今天是学习决策的第四天,我们先来做个决策题吧:

作为一家航空公司的总裁,准备花一亿研究一个“超级飞机”,当你投了九千万美元,项目已经完成90%的时候,你发现另一家公司的销售速度和成本已经都优于你们公司了。而且项目成型,没法再调整了,这个时候,你应该把剩下的10%投入项目以完成这个飞机吗?

这个问题是个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发现,如果不提九千万的投入,只有17%的人支持完成项目,但一旦提投入了九千万,就有85%的被试倾向于完成项目。这个实验背后模仿的是个著名的商业案例——英美两国联合开发协和式飞机——结果他们选择了继续投入,结果飞机耗油大、污染严重,被称为“商业灾难”。

今天分享一个在权衡环节最常出现一个的决策偏差——沉没成本效应( sunk cost effect ) 。待会你会明白,理解了这个效应,你也许会给自己的人生做一场大扫除,很多事情会清爽无比。

“沉没成本”是指在正式完成交易之前投入的成本,如果一旦交易不成,就会白白损失掉。刚才例子里,已经支付的九千万美金就是沉没成本,如果项目停止,这笔钱也拿不回来。一旦一个东西付出了很多成本,即使现在捞不回来了,人在做决策的时候,也会考虑已经损失的成本,而且倾向于继续坚持过去的决定。这就是沉没成本效用。

最典型的个人的沉没成本是分手——交往了几年的男女朋友,越来越觉得两个人不合适,要不要分开?分开觉得过去几年恋爱都白谈了,付出了那么多时间,青春不再。但是继续拖下去,又觉得实在无趣,有人甚至会侥幸地想也许结婚就好了呢?其实恋爱这种松散关系都不好,结婚又怎么会好呢?恐怕只是更大的坑。

这其中的原理并不难, 为什么人们会屡屡掉入沉没成本的坑?因为人有三个本质问题:

1、人都不喜欢后悔,不愿意接受之前投入的是浪费。

2、自我合理化,侥幸心理——总想着“其实也不定不好,再试试看。”

3、在公司里一旦承认错误,就面临惩罚,所以管理者倾向于把失败项目无限期拖延下去。如果决策人要为错误负责,他们就倾向于一直拖着。

一旦一个人被沉没成本套住,更关注“不要什么”,多过“要什么”。他就被过去套牢了。

前段时间和一个在读的博士生聊职业发展,她纠结于毕业后的工作。她读的是生物研究,直博。但是自己却并不喜欢研究,也不爱留校。各项测评都显示她还挺适合做销售、市场方面的工作,最好的出路应该是生物公司的推广、营销方面的工作。但是她就是不想选择。

聊到一半,我突然直接地说:“你是不是担心你毕业后比不过当年没有读博士的同学?”她点头,我继续说:“这很有可能啊,你这个蛋白质检测领域不大,搞不好还是你的主管。”

她非常着急:“那我这4年岂不是白读了?所以我就是下不了这个决心。”

你看,这就是沉没成本,过去4年不管怎样已经过去,要进入市场,就需要重新从市场竞争的角度评估自己。重新思考想做什么,有什么竞争力,哪些有发展。也许同学做得比你好,也许真的损失了几年,但这就是沉没成本,应该坦然面对。

如果不愿意接受这个损失,强迫自己回到自己已经确定不爱干的事情上去,并且哄骗自己“也许做着做着就会好呢?”搭上接下来的10年,才是真叫可惜。上天给你开了一个玩笑,你笑笑忘记过去继续选,这叫智慧;你咬牙让玩笑玩儿成了黑色幽默,这叫悲哀。

悲哀的不仅是这位博士——很多人大学毕业好几年,过去专业知识早就全部消耗殆尽,有更好的方向,却苦苦不肯转型,就是一种沉没成本。公司躺在过去习惯的打法上,明知有更好的选择,但是因为熟练而不愿意学习,也是一种沉没成本。

最聪明的方式,就是止损。用专业投资的话来说,叫做“鳄鱼法则”。鳄鱼法则的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越挣扎,被咬住得越多。所以, 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机会就是牺牲一只脚。简单来说,止损就是一次重生。

最简单的止损方法依然是提问,一旦意识到自己有可能被沉没成本困住,问自己这个“如果我们从头开始”或者叫做“假装失忆”的问题:

如果今天我是首次从事这个工作,我会继续,还是放弃?

如果我今天是第一天接手这个项目,我会继续投入吗?

假如今天我是第一次遇见这个人,那么我还会继续和TA交往吗?

总之,站在“零点”,重新估价,然后再做出你的决策。

总结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

今天我们提到,人们总是不愿意面对自己已经损失的东西,从而做出维持现状的错误决定。这个时候不妨想想鳄鱼法则,承认自己牺牲了一条腿,不要再投喂另一只手——问自己一个假装失忆的“假如重新开始”的问题。这就是丰子恺说的,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假设每一天都是重新开始。


有选择就有成本,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当我们没办法再做选择的时候,就不存在成本,这是“沉没成本不是成本”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说的人很多,大家似乎都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这句话真正难的,不在于理解它是什么意思,而在于我们当机立断,真的去实践。

比方说去看电影,我们坐在电影院里面15分钟、20分钟,就知道这部电影好不好看。其实电影票已经买了,钱已经付了,如果这部电影不好看的话,你最合适的做法就是当场离开。因为买电影票的钱已经沉没了,不再是成本了。

但是你看,电影院里面要播一部烂片,有多少人会在电影播到10分钟20分钟的时候,就当机立断地站起来离开呢?很难做到。

大多数的大学生,在学他的专业一年半两年的时候,其实就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个专业是不是适合他了,但是能够当机立断转专业的人又有多少呢?

谈恋爱同样也是这个道理。大多数人谈恋爱,半年之后就过了恋爱的盲目期。这时候他们已经能够理性判断,这段感情是不是真的适合他们,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果断地提出分手呢?好多人都是拖了又拖。

所以说,“沉没成本不是成本”这句话知易行难。既然沉没成本不是成本,那我们用什么来做我们行动的指南呢?

2.边际成本决定行为选项

我跟你讲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那就是边际成本。

我们永远要盯住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把它作为我们未来行动的指南。每当我们要做出决策的时候,总要问一个切中要害的问题,那就是我们还要投入多少才能得到预期的回报。

举个例子,我们手上有两个方案,A方案和B方案。A方案说,如果我们投入100,就能得到150的回报。B方案说,如果我们投入100,就能获得200的回报。

这时候,如果A方案没有开始投入,B方案也没有开始投入。这两个方案摆在你面前,选哪个更好?当然是B方案更好。

如果情况发生改变,我们在A方案上面已经投入50,同样,在B方案里面也已经投入50。你会在哪个方案上继续投入?在A方案里面,你再投入50能得到150;在B方案,同样是再投入50,你能得到200的回报。这时候,当然还是选B方案。

但是,如果情况不是这样,如果你在A方案里面已经投入了90,也就是说你只要再投入10就能得到150的回报;而B方案你还完全没有开始投,也就是说,你得投入100,才能得到200的回报。这时候,A方案就比B方案更有吸引力。因为A方案的边际回报要比B方案的边际回报更高。

所以说A方案和B方案的比较,不是绝对的。它取决于我们在A方案和B方案里面还要投入多少,才能够获得多少回报。可见真正能够指导我们决策的,是在当前的时点下,未来的投资回报率。

3.将就错误可能是更有效率的决策

上面的数字也告诉我们,我们有时候在开始时做了错误决策,我们将就这个错误决策也可能是对的。

我给你举个例子。很多年前我买了个空调,当时是夏天,所以一心想的就是制冷,我花3000块钱买了一个只能制冷的空调,当时没考虑,到了冬天我也需要制暖功能。

其实,当时我只要多付1000块钱,就能够买到一个既能制冷又能制暖的空调。但是我当时做错了决策,我花3000块钱买了一个只能制冷的空调,到了冬天我才发现问题。这时候我应该怎么做选择呢?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3000块钱,买这个只能制冷的空调的钱已经付出去了,我继续享受它的成本几乎是零。如果我要制暖,就得重新买一个有制暖功能的空调,那得再付4000块钱。而现在这个只能制冷的空调,即使把它卖掉,也只能得到1000块。也就是说,边际上我要获得空调制暖的功能,得多付3000块钱。

你看,在不同的决策点上,边际成本是不一样的。我在夏天买空调的时候,如果要制暖的功能,只要多付1000块就可以了。但到冬天我才意识到问题,这时候我要把原来的空调卖掉,再买个新的,获得制暖功能的边际成本,就从1000块变成了3000块。

对我来说,这太贵了。所以我的选择是,将就着用这个只能制冷的空调,而另外再花300块钱买一个暖风机。将就着过就算了。将就着过,当然不够理想,但是错误的决策已经做出,木已成舟,所以将就着过是更经济的决策。这是永远盯住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含义。

4.边际概念在产业政策中的运用

我们再把这个例子用到产业政策上面去。比方说,无线通讯的基础设施有3G,有4G。如果我们从零开始的话,4G当然要比3G好。但是,如果3G已经上马,已经建成,这时候应不应该再引入4G呢?这就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经济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应不应该,将就着使用3G呢?

比方说,原来提供3G的供应商,他会威胁想要进入市场的4G供应商。他说,我们的沉没成本不是成本,我们已经投入了,设备已经在这里了,所以我们可以把服务费用降到非常低,低到你4G进来赚不到钱,低到用户不愿意买你的服务。

那么,如果我们站在一个中立的立场来看产业政策的话,应该支持3G提供商,还是支持想要进入市场的4G提供商呢?

这时候,我们就必须用上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概念,如果4G所提供的服务,性价比不是足够高的话,那么用户暂时将就着使用更便宜的、沉没成本已经是零的3G服务,可能是更有效率的。

课堂小结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这句话知易行难,我们要多多实践,学会当机立断。既然沉没成本不是成本,那么我们用什么来指导未来的行动呢?答案是盯住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在决策信息不充分的时候该怎么办?

下面这个故事就是决策信息不充分的场景:

假如一只狗熊走到结了冰的湖面,突然听到冰面上发出“咯咯”的声音,它知道可能是某一个地方冰面要裂开了。他不知道具体是哪里会裂,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裂,所以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跑。这个时候,最聪明的做法是什么?

最聪明的方法是,既然不知道要往哪里跑,最好的方式就是先趴下了,然后往最近的岸边爬过去。最糟糕的选择是在原地等着,不是掉进湖里,就是冷死。

冰面上的狗熊困境,其实是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问题。我在昨天提到了“好决策”的5个步骤。但在真实的生活里,我们通常只知道出现了问题,但是没法收集所有的问题,更不可能列出全部的方案和结果。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决策?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有限决策”理论。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凭借这个对决策的研究,获得了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也很大程度颠覆了经济学理论里的“理性人”的概念。

理解了“有限决策”的概念,你会发现生活里困扰你的很多问题会变得有解,更好的是,理解概念后,我会给你三个提问清单,能帮你解决自己的选择恐惧症和完美主义者。

有限决策,用一句话概括就是—— 真实的生活中,人要做最满意的,而不是最完美的决定。

为什么要做最满意,而不是最完美的决定呢? 因为完全理性的假设,有两个坑:

人不可能完全理性,还有很多情感、直觉、时间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人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方案和结果,很多时候只能靠预测,而预测不一定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你喜欢上了朋友圈里的一位女生,你向她发动进攻,发短信约她去吃西餐。这时,你会不会考虑——

这个女生是不是你最完美的对象?答案肯定不是。因为在未来的人生长河里,你肯定会有各种可能和变化。

她是不是你当下最合适的人呢?其实也不是,因为这个城市还有很多人,无论是身材、样貌、脾气、人格都有更好的匹配。

你约会的方式是不是最好的?发短信直接约出来,会不会太激进,人家会不会不喜欢西餐?

很多人会一辈子这样纠结,一辈子都收集不完所有信息,而且等你收集完一半信息后,发现女神和另外一个比你差很多的人在一起了。等你做出完美决策,人家孩子都得上小学。

这种情况就叫做“分析瘫痪“( analysis paralysis ),也就是完美主义和选择恐惧症的人的坑——他们怕自己选错,以至于宁可不选。《决策的艺术》这本书里说:  

“它表现为不知疲倦地收集各种有用无用的资料信息,总试图去寻找一个又一个的解决方案。同时,人们为了逃避做出决策,总是想象出更多分析工作来拖延时间,因为一旦作出决策就意味着接受了某些不愿接受的现实。”

   他们就像站在冰面上的熊,最后可能是冻死的。

更加有效的方式,是有限决策。他会考虑如何在有限资源:认知、时间、情绪资源下做最满意的决定。比如说你看完人家朋友圈,和几个朋友了解一下她,然后大概确定自己和对方都不会短期离开这个城市,就可以开始发动进攻——毕竟你只是约人吃饭,又不是约人结婚。在逐渐地滚动下,双方了解越来越多,最后做出是否在一起的满意决定。

反过来看,你可以理解为什么大学四年级是恋爱高发期—— 完美决策分子终于意识到,再不出手没戏了,他们从完美决策派转为有限决策派了。

英特尔总裁:安迪·格鲁夫(Andrew S·Grove)曾说,“路径选错了,你就会死亡。但是大多数公司的死亡,并不是由于选错路径,而是由于三心二意,在优柔寡断的决策过程中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断送了自己的前途。所以,最危险的莫过于原地不动。 ”

越是不确定、多变的环节,有限决定的思想越重要。亚马逊的贝佐斯在创办网上书店之初,深知公司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迅速吸引大量的客户,因为一旦传统老字号书店也涉及网络服务,公司可能就发展受限胜负难定了,于是贝佐斯全力押宝在扩大规模,先发制人上,要收入不要利润,拿到海量投资,扩大市场,迅速卡位。

等到市场稳定,贝佐斯开始利用规模的采购能力、提高单价获取利润。后来京东的路径也类似。

贝佐斯如果在一开始思考:“第一步要扩大规模,到什么程度,然后有4种方式提高单价,最后哪一种成本收益最好。“估计没算完就被反超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做决策的时候,跳出一个“要做完美决策”的怨念,做一个当前资源下满意的决策就好。具体该怎么做呢 ?

问自己三个问题:

如果现在不采取行动,眼前这个方案什么时候会完全失效?

如果现在还不确定方案,是不是不管什么方案,都没法执行好了?

如果有更多的时间,你会有明显更好的方案吗?

对自己的实力你最了解了,如果再给你2周时间,你会有更好的方案吗?

如果继续犹豫下去,会影响其他重要决策吗?

人生总是一环连着一环的,如果这个决定不做,会带来其他的大问题吗?

当被困住时,问自己这三个问题,就可以迅速做出当前最满意的决断。

听完今天内容,你就可以理解下面这句著名的鸡汤,其实只说对了一半——

一切都是最好的选择。

一方面,看过去,那个时候你的认知、情绪、时间资源有限,那个选择不完美,却是你能做出最好的。

另一方面,看未来,其实你总是有机会根据自己的资源,在更恰当时间做更满意却不完美的判断,这是一种修炼。

人生就是从各种不完美的遗憾里,长出最满意的样子。


1 view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文捕

VR 审判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