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AhaIP

战略


《论大战略》| 卞恒沁解读

2022-06-10 06:35:03

1.领导者既要拥有明确的方向感,又要保持对环境的敏感性,才能孕育出成功的大战略。 2.正确的战略还需要对各种条件进行净评估,需要保持自知和自制。 3.成功的战略都看重速度;都能够审时度势,随时调整策略;都会分解任务,逐渐接近目标。


2022-06-10 06:34:49

第一,领导者要想制定正确的战略,首先需要平衡好“刺猬”和“狐狸”这两种思维方式。既要拥有明确的方向感,又要保持对环境的敏感性。只有把两种思维方式结合起来,才能孕育出成功的大战略。 第二,正确的战略还需要避开两个陷阱。首先是避开迷雾下的各种可能性,为此需要对各种条件进行净评估。其次是避开摩擦力陷阱,为此需要保持自知和自制。 第三,历史上那些成功的战略都具有这么几个共同点:首先是看重速度,其次是能够审时度势,随时调整策略,最后是分解任务,逐渐接近目标。


2022-06-10 06:34:28

所有成功战略的第一个共同点,在于看重速度。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兵贵神速”。前面提到的克劳塞维茨也曾经提出大型战役中的四条原则,其中之一就是“不可浪费时间,行动一定要快。”你看,东西方的战略家们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过去我们都听过兵贵神速的道理,但不一定清楚这背后的原理。听了前面的解读,你对这四个字可能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之所以兵贵神速,是因为“神速”可以带来两个好处:第一,速度越快,需要面临和处理的各种可能性就越少,风险相应也会减少。第二,速度越快,需要面对的摩擦力也越小,因为摩擦力而导致失败的可能性也越低。你看,速度可以帮助我们规避前面提到的两大陷阱,所以“兵贵神速”一向是各种成功战略的最大共同点。 成功战略的第二个共同点,在于审时度势,随时调整策略。作者指出,战略虽然具有指导全局的功能,但在战争过程中,需要面临各种可能性和摩擦力,所以绝对不能拘泥于既定的战略,要根据形势变化随时调整策略。拿破仑就是因为过分执着于征服俄国的目标,才导致满盘皆输。相比之下,美国总统林肯是一个正面的案例。说起林肯,我们都知道他是黑人奴隶的解放者,领导美国北方取得了内战的胜利。但在美国内战刚刚爆发的时候,林肯其实并没有废除奴隶制的实际举动。这是因为当时美国有几个州还在南北双方之间左右摇摆,这几个州也实行奴隶制,要是果断消灭了奴隶制,可能会把这几个州推向敌人的怀抱。但随着战争的进行,形势对北方越来越不利。林肯这时果断调整策略,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废除奴隶制,动员了大批获得自由的黑人加入北方军队。美国内战的性质到这里发生了根本改变,从一场维护国家的统一的战争,演变为解放黑奴的革命战争。广大黑奴翻身以后热情地加入战斗,终于扭转了局势,使北方获得了胜利。 你看,林肯可以说是审时度势,调整策略的典型。当然,审时度势的前提,是能够感知到形势的微妙变化。作者指出,这需要对局势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是一种类似艺术家的能力,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去获得。一些身经百战的指挥官常常会拥有第六感,随时把握瞬息万变的战场局势,这就是洞察力的体现。 成功战略的第三个共同点,在于分解任务,逐渐接近目标。一个长远的战略,通常都具有宏大的目标,但领导者千万不能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就是不能心浮气躁,想着一下就把事给办了。这样想的人,通常会失败。因为这样做会导致领导者面临的风险和摩擦力全部最大化,一旦驾驭不住,就会遭遇惨败。这样的反面典型数不胜数,这里不再多说了,我来给你讲一个正面的案例。 今天这本书的作者特别推崇罗马帝国的第一位元首屋大维,将他视为战略学的典范。屋大维是恺撒的养子,恺撒试图大权独揽,得罪了一批罗马贵族,结果被杀。恺撒曾经在遗嘱中指定屋大维做他的继承人,所以屋大维本来最有资格继承恺撒的权力。但在当时,屋大维的势力还很弱小,所以他只好忍气吞声,和恺撒的两名老部下结成同盟。这两名老部下一个叫安东尼,另一个叫雷必达。屋大维和他俩结成同盟,稳住了自己的基本面。随后,他又把自己的亲妹妹嫁给安东尼,以此拉拢他,孤立了雷必达。接着,屋大维就恐吓雷必达,说他对国家不忠诚,让他交回军权。雷必达无力同时对抗屋大维和安东尼两个人,只好乖乖交权,归隐田园。这时,屋大维只剩下安东尼一个敌人了。偏偏安东尼当时头脑发热,犯了一个大错,他和著名的埃及艳后谈起了恋爱,还许诺要把罗马的一片土地送给埃及艳后的儿子们。屋大维抓住这件事不放,说安东尼是卖国贼,煽动罗马人一起反对他。于是,安东尼变成了罗马的全民公敌。屋大维见时机已到,正式向安东尼宣战。安东尼节节败退,最后和埃及艳后双双自杀。屋大维终于大权独揽,成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 你看,屋大维在制定战略的时候,并不急于一时,而是分解任务,先完成一个个小目标,最后大目标也就成为囊中之物了。古往今来那些成功的战略,一般都是这样做的。说到这里,和大家分享日本风云人物德川家康的一句名言:人生就像背着重物出远门,千万不能急躁啊!这句看似朴实的话,其实点出了成功战略的精髓所在。


2022-06-10 06:32:23

领导者要想避开摩擦力的陷阱,就要做到两点:自知和自制。自知,就是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自制,就是在即将到达极限的时候,及时撤退。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领导者在制定战略的时候,就要学会动态地分析问题,把队伍因为摩擦力遭到的损耗预先计算进去。领导者在执行战略的时候,要随时注意队伍因为摩擦力而发生的微妙变化,一旦发现极限即将到来,就要赶紧抽身。请注意,摩擦力陷阱最可怕的地方在于,越是军队势如破竹高唱凯歌的时候,越可能接近摩擦力的极限。 说到这里,我再给你举一个中国的例子。1962年,我国在中印边境进行了一次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这一战可以被视为避开摩擦力陷阱的样本。当时我军在对印度军队的战争中取得全胜,但就在这时,领导层却下令主动撤军。这个举动看上去不可思议,但其实也很容易理解,中印边境所在的青藏高原地区道路崎岖,运输不便,加上冬季即将到来,到时会出现大雪封山的局面。我军越是深入印度一方,面临的摩擦力就越大,一旦战线拉得太长,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所以,领导层决定及时撤军,见好就收,这就是自知加自制的体现。


2022-06-10 06:31:36

大战略家克劳塞维茨就指出,战略学中的摩擦力,是指贯彻战略意图的过程中受到的阻力。这样听起来有点抽象,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军队在行军过程中,行进的距离越长,就越是要面对供给不足、体力透支、士气下降这些问题,这些统统属于战略学中所谓的“摩擦力”。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强弩之末,不穿鲁缟。”意思是说,强有力的弩射出的箭,飞着飞着飞到最后,就连鲁国产的缟也射不穿了。所谓缟,是一种绢布,鲁国产的缟是有名的薄,但箭居然射不穿它。这个成语比喻的,就是摩擦力对于战略执行的影响。


2022-06-10 06:30:52

毛泽东在1936年写过一篇文章,名叫《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里面有这么一段话,对净评估的步骤有完整的概括,你可以拿来就用。这段话是这么说的:“指挥员应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


2022-06-10 06:26:37

怎样才能做到老谋深算呢?这就需要在制定战略之前,先对各种条件进行预估,哪些是已知,哪些是未知,尤其要注意罗列出那些可能性,然后针对可能性准备预案。这个过程在现代战略学中叫作“净评估”。评估好理解,这个“净”是什么意思呢?“净”首先是指彻底,就是尽力获取一切可以获取的信息。“净”字还含有干净的意思,就是去除那些不真实的干扰信息,保留真实的,有用的信息。“净”字还可以指纯净,就是要对信息进行思维加工,看到信息背后的本质问题。最后,“净”字还有一层意思,稍微比较难理解,我说慢一点,它还可以指我方相对于敌方的优势所在,也就是数学上所谓的“净差”。为了做到这一点,就要把敌我双方的优势劣势全盘摊开,进行沙盘推演,找到我方优势最明显的地方,然后在双方交火的时候,尽全力把我方优势发挥到极致。


2022-06-10 06:25:24

要想制定正确的战略,首先要搞清楚,哪些条件是可以把握的,哪些条件正笼罩在迷雾之下。为此就要对当前面临的各种条件进行评估,把这些条件归纳为三大类:一是已知,二是未知,三是可能性。已知和未知都很容易理解,最难把握也最重要的,就是所谓的“可能性”。可能性意味着概率,意味着随机,它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一个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可能性,如果成为了现实,就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2022-06-10 06:24:36

战略是目标和能力的平衡,领导者想要制定正确的战略,首先需要在内心平衡好“刺猬”和“狐狸”这两种思维方式。缺乏刺猬思维,就会失去方向感,找不到目标。缺乏狐狸思维,就会失去对外在环境的敏感性,做出不自量力的蠢事。这听上去很容易理解,但古往今来还是有无数英雄豪杰,平衡不好这两种人格,犯下类似的错误。


2022-06-10 06:22:48

单纯的狐狸人格,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对应的词,叫“流寇主义”。所谓流寇,就是四处流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没有清晰的目标,也没有长远的规划。中国历史上的很多农民起义军,都犯过流寇主义的错误,最典型的就是闯王李自成。 李自成这个人的特点是,特别擅长对近在眼前的状况做出反应,但始终没有一个长远的目标。比如他曾经被明朝军队围困在一条狭窄的峡谷中,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结果他向明军诈降,走出峡谷以后,就重新反叛,逃出生天。这个时候的李自成,就和狐狸一样,诡计多端。后来李自成率军打到北京城下,眼看就可以灭掉明朝,却又做了一件莫名其妙的事。他派人去跟崇祯皇帝谈判,说能不能把西北一带封给我,让我在那里当个诸侯王。要是你同意,我马上退兵。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李自成这种行为说明他根本没有取代明朝的计划,打到哪算哪。崇祯的反应也很有意思,他认为和反贼谈判太丢人,就没有答应。结果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城,崇祯也上吊自杀了。这个时候,李自成身上流寇主义的习性彻底暴露了。打了这么多年仗,究竟为了什么,仗打完了,又该做些什么,他完全没有规划。进了北京以后,他的军队以为大功告成,迅速腐化堕落,结果李自成在北京城只待了短短42天,就被迫离开,最后兵败被杀。 李自成的悲剧说明了,一个领导者身上如果只有狐狸人格,缺少刺猬人格,没有对于方向感的把握,就很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2022-06-10 06:20:44

所谓狐狸式思维,就是随时灵活地调整目标和策略。所谓刺猬式思维,就是始终坚持一个单一的目标,死守一个固定的原则。今天这本书的作者则认为,刺猬和狐狸,分别代表两种最基本的战略思维。刺猬的可贵之处在于做事的方向感,狐狸的可贵之处在于对环境的敏感性。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孕育出成功的大战略。


2022-06-10 06:20:08

每个人的心里都可能有两种人格在打架,一种叫“狐狸”人格,另一种叫“刺猬”人格。这最早出自一句古希腊谚语:“狐狸多机巧,刺猬只一招。”意思是说,狐狸很狡猾,花招很多。刺猬对付谁都只有一招,就是缩成一团。


2022-06-10 06:19:36

“所谓战略,就是目标和能力的平衡。”说白了,就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制定目标,不断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同时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断接近那个梦想中的大目标。你可不要小看这句话,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死于没能把握好目标和能力的平衡。比如叱咤风云的拿破仑,差点统一整个欧洲,但就是因为不自量力,率领大军远征遥远而寒冷的俄国,最终满盘皆输。拿破仑的失误,归根结底就是战略判断的失误。能够不断平衡好目标和能力的人,才算得上是当之无愧的大战略家。


2022-06-10 06:17:23

大战略就是目标与能力能够达成一致,并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


根据《牛津英文大辞典》,水平思维是“以非正统的方式或者非逻辑的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水平思维最简单的描述是:“你不能通过把同一个洞越挖越深,实现在不同的地方挖出不同的洞的愿望。”这里强调的是寻求看待事物的不同方法和不同路径。


水平思维是爱德华·德·波诺(Edward de Bono)在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来的,他同时也是知名思考工具“六顶思考帽”(Six Thinking Hats)的创建者。爱德华·德·波诺是一位天才,15岁上大学,21岁获得医生资格证,次年作为罗兹奖学金获得者进入牛津大学。他有4个学位,3个是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并且,哈佛大学和伦敦大学(圣托玛斯医院)都向他提供了职位。


水平思维同样也是系统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水平思维所强调的天马行空的思考方法其实也是一种框架,是一种弱联系,是对收敛思维强联系的有力补充。

例如,“六顶思考帽”提出的白帽(象征着信息、事实和数据)、红帽(象征着感觉、情绪和直觉)、黑帽(象征着谨慎、批评以及对风险的评估)、黄帽(象征着价值或者利益)、绿帽(用以指导创造力的努力,象征着创意与变革)、蓝帽(掌握思维过程本身,象征着成果与控制),就是一种多维度全面思考的框架。它也是系统思维在全新创建框架时所采用的重要工具之一。


再比如,水平思维中最重要的思考方法——逆向思考,就是一种站在事物的对面去思考的方法,这也是系统思维在改善框架时的常用方法之一。




读三国读到许多著名战略,却发现战略虽重要,但重要性跟原来想象不同。不存在战略定成败,而是没战略会败,有战略却只是起步。都坐到牌桌上了,什么局面下打什么牌,人人都门清。不门清的人要么坐不上桌子,要么只是因为运气好坐上去很快就清光下桌。只要竞争激烈,有哪些可能的战略对大家来说就都透明,不存在谁有别人看不到的且一拿出来就定局的法宝。这时区分成败的,一是取舍,二是执行。

  要不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对于三国的第二著名战略,袁绍与曹操的取舍就不同。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是密计,而是明牌。董卓先打,董卓死了部将接着打,部将没打好又被小军阀抢过去打,打来打去,这张牌兜兜转转到中原。袁绍近在咫尺,想要接过这张牌就是一伸手的事。事实上,把这战略精炼成“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七个字,就出自谋臣对袁绍的建言。但袁绍另有取舍。挟天子有好处也有不便:天子说话,你得假装听。做面子功夫有成本。袁绍此时是最强诸侯,其志不可量,何必非得做这个面子?

  袁绍一犹豫,曹操就把这张牌拿走了。这张牌对他是正好:他实力稍弱,本来就要做面子功夫,与其对袁绍做,何如对天子做?要实现相对于袁绍的弯道超车,这张牌有用。

  即使如此,牌打得也是胆战心惊,步步为营。做面子功夫就有失手风险。曹操与天子某日言语失和,两名带刀侍卫一左一右请曹操出宫,阿瞒吓出一身大汗,从此不敢朝请。再后来,衣带诏案发,天子谋反,双方把脸撕破。挟天子以令诸侯是高难度技术活,即使曹操这等人物也只能说是达到了目的,而过程远不完美。

  比挟天子以令诸侯排名更靠前的三国第一著名战略是隆中对。诸葛亮建议刘备不要与曹操正面争锋,也不要打江东孙氏的主意,而是拿下荆州和益州,先占根据地,将来才有机会霸争天下。

  隆中对非常合理,问题是大家都看得到。其时霸主之争已不再是一团乱麻,北方尽在曹操掌握,吕布、袁绍、袁术、公孙瓒等早期重要势力已荡平。环顾天下,关西陇西太过遥远,低垂果实就只剩下荆益两州。任何一个合格的策士都能指出隆中对一样的方向。同样策略,甘宁向孙权提过,周瑜不仅提过,还要干,可惜死在准备中途。孙权自己也想干,只是被刘备拦在中间,指天发誓,以死相逼,说如此便失信义于天下。孙权本不会被这些言语挡了路,只是刘备借荆州在先,地缘上横在中间,没办法越过荆州去取益州。最终,刘备先借荆州,再取益州,终于在人生晚年成就一番事业。

  战略家家都有,刘备胜在执行,而执行一靠地利,二靠手腕。

  取益州之前,刘备跟劝他动手的人有番对话。刘备势力弱小却生存至今,自认有个清楚路线:凡事与曹操反着来。“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奈何?”灵魂拷问犹在耳,刘备就取了益州。看起来,刘备最成功之处,是别人做的事他也做但名声不大受损。在那个礼坏乐崩天下大乱的年代,还愿意做点面子功夫,已算仁者。

话说三国初年,关羽败走麦城,蜀汉失去荆州,随后出兵攻吴。这违背了力量平衡游戏的基本原则:弱者要联合起来牵制强者。强者在侧,弱弱相攻等于自取灭亡。刘备明知如此还是要东出峡口与吴一战,是绝望之下的最后一搏:失去荆州,就失去了争霸天下的前进基地。

  刘备不是那种满足于偏安一隅的人。

  刘备出身旧体制下层,早期不得志,但无论谁见到都说他是个人物,吕布、袁绍、刘表、曹操都是如此。天下英雄惟君与操,虽然主要是试探,但有资格让曹操试探就说明其段位。刘备还遍历了公孙瓒、陶谦、袁术、曹操、袁绍、刘表、孙权,闯关东的吕布、杨奉甚至直接、间接死在他手上,更不要说益州刘璋。除了关中、陇西,北到幽州,南到荆州,东到扬州,西到益州,东西南北主要人物他都打过交道。

  遍历三国,刘备一直在释放一种别人无法看不到的气质:坚忍有大志。正是因为坚忍,他才会在官渡之战后中原之主已定时,才正式开始创业;正是因为有大志,他才会在赋闲期间生出髀肉之叹:再不努力就胖了。这种人怎会呆在蜀中割据一方?

  攻蜀不易,出蜀亦难。蜀中做根据地非常理想,但想要跃马中原则很难,必须有前进基地。荆州夺不回来,刘备只能老不出蜀。但是,蜀吴相争,曹魏在后。这场仗不得不打,又不好打。输固然不行,但也不能随便赢。最好是作势不真打,双方都不伤元气,又能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火中取栗,不过如此。

  刘备东出三峡,舍江登岸,步步为营,一边监视曹魏,一边施压东吴,随时准备转换重点,想得不可谓不精细。可他遇到的是东吴。东吴政权到目前为止打赢了所有重大战争,战力强劲,战法灵活,领军者出手狠厉。周瑜赤壁之战尽歼北军舰队,吕蒙千里奇袭兵不血刃拿下关羽大本营,这次陆逊烧光蜀汉江南连营。

  全军败退,刘备托孤白帝城,退出历史舞台。蜀汉命运基本注定,有两层。第一层,争霸天下的势能一去不复返。当初荆益汉中连为一体,随时可以发动战略进攻,失去荆州,再也没有逐鹿中原的前进基地。第二层,如果只能困守一隅,时间对蜀国不利,蜀魏差距会越来越大。这也是谋士给曹丕的阳谋:天下十分有其八在魏,攻什么攻,只要好好守住,蜀吴会自弊。蜀汉攻无路,守无望,怎么办?

  诸葛亮北伐,大张旗鼓,其实只是为了以攻为守。首次北伐,魏延献策从子午谷通道突袭长安,被否。这不是战术争论,而是战略选择。突袭长安是战略进攻,与曹魏的西方面军决战。去街亭则是征服陇西。所谓得陇望蜀,要征服蜀中,先要征服汉中;要征服汉中,则要征服陇西。反过来说,如果陇西得手,魏军不可能征服汉中——前有险阻,侧翼暴露。征服陇西打造蜀汉防守纵深。

  可惜,首出祁山就大败街亭,七出祁山七次受挫。攻不得守亦难。等曹魏转而与蜀吴相持,后者的命运轨迹就划定了。回头看,蜀汉志向远大,执行跟不上;东吴执行精准,志在偏安。历史没有假如,但假如能重新组合一下,历史或许会不同。

少读三国演义,读到司马懿怕诸葛亮怕到中了空城计。当时被诸葛亮主角光环晃了眼,没去想司马懿这么胆小这么笨何能后来亡魏成晋。近读资治通鉴到三国,发现“死诸葛走活仲达”明晃晃写在正史里。看来是真的,可是凭什么?两人根本不是对手啊。

  先比国力。蜀汉公认实力最弱。亡国之际,刘阿斗交上账本:总人口不到100万,甲兵10万,吏4万。以军队占人口比例,蜀汉当年已经完全被打造成举国体制的战争机器,但就算如此,总共也只有10万军队,一部分要驻守川东看着东吴,一部分要留守成都看家,放在陇西汉中大巴山前线地带的不过四五万人。曹魏是第一强国,拥有在东南和西北两个战线上对吴蜀同时打两场战争的实力。自关中到陇西平时常驻10万以上军队,战事起来增加到20万是常事,有压倒性的实力优势。

  再比个人能力。同时代人对诸葛亮确实很佩服,佩服的是两点,一是善治国。外来政权压服本土实力派,对蜀地资源竭泽而渔,却没有造成重大动乱,很不容易。二是善处君臣之间。给阿斗留下一封出师表,北伐去了,化解掉臣重君轻的危局。但时人从没说过诸葛亮会打仗。考察诸葛亮归刘备后的历程,先期替刘备在荆州刘表处立足出谋划策,赤壁之战后出使东吴搞外交,吴蜀交恶刘备东征时他坐镇后方,从未打仗。一直要到刘备死了又花几年整顿好内务之后,北伐是他首次领兵。首出祁山,就被张郃领曹魏一支偏师,在街亭摁住了诸葛亮蓄力已久的爆发。六出祁山六次无功,最终死在五丈原,只能说悲情,不能说会打仗。

  再看司马懿。三国期间最会打仗的人,如果有人称第一,那司马懿并列第一。司马用兵,事前有庙算,事中兵无常形,反应极快,决断如流,既能突袭兵不血刃拿下孟达、王凌,也能坚城围攻拿下公孙渊。自壮年领兵以来,司马懿用兵如神,所向无敌。仅就军事上的成就而言,两人相比可以说一个是初入门,一个是行业顶尖。司马懿怎么可能会怕诸葛亮?

  想来想去,只有一个理由。

  司马懿不怕诸葛亮,怕的是手一重就把诸葛亮打死了,而活诸葛比死诸葛对他更有用。司马懿在曹魏军中的势力,是他坐镇关中统帅曹魏西方面军时期打下的基础,自然希望时间越长越好。这时司马懿还谈不上有什么反谋,就是为自保而养寇。自青年时代以来,司马懿就被公认为才能与野心俱备,一直被曹氏小心提防。蜀汉这颗棋子留在棋盘上,比从棋盘上拿掉,能给他更大的生存空间。这生存空间最早用来保命,最终被司马家用于成晋大业。司马懿在关陇前线的最优选择就是一味持重,把诸葛亮堵在里面就行了。其实,六出祁山六次封堵,这操作难度不亚于一次性击溃对方。打个比方,下围棋赢对手不难,但每次都只赢半目真难。

  当然,蜀汉最后还是灭亡了,那是司马家在另一个时间选择了那时对他们最优的策略。二士争功出了点小意外,伐蜀两大将领钟会和邓艾都得死。钟会谋反自不待言,邓艾立了大功又没反却也要死,折射出司马家多年前悟到的心得:伐国这枚关键棋子,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但用的人只能是自己。


赤壁之战前后,孙权与刘备联兵,双方往来奔走的使者主要是两人。刘备出的是诸葛亮,孙权出的是诸葛瑾。两人是亲兄弟,诸葛瑾是哥哥,诸葛亮是弟弟。查两人传记可知,诸葛氏世居山东琅琊,父亲在当地为官,早已去世。汉末大乱后,已成年的诸葛瑾去了江东,而诸葛亮跟着从父去了荆州。丧乱之际,一家人为什么不紧紧相依,却要各表一枝?

  其实还不只是各表一枝,诸葛氏有一支留在家乡。日后出仕曹魏、主持对吴作战、官至征东大将军的诸葛诞,也是琅琊诸葛氏一脉。在发展最盛时,诸葛亮为蜀汉相国,诸葛瑾为东吴大将军,其子诸葛恪还曾掌持国政,诸葛诞出任曹魏方面,传为美谈。

  一个家族在乱世的生存策略,没有比这更成功的了:一支去东南,一支去荆州,一支留在当地,各找机会,各自发展。最好是各自发展都好,最坏也不会全族覆灭。其时诸葛氏并非大族,资源有限。诸葛亮在荆州、诸葛瑾在江东都没有什么好机会,只能等待时机出头。诸葛瑾在东吴冒出头来,是得到了孙权姐夫的推荐。诸葛亮在荆州升起,则经历了一番设计。诸葛亮随从父来依刘表,未得赏识,从父死后,只能退耕于野。其实不光是他,当时荆州有一群不见用的流寓人士,抱团取暖,互相评题,其中核心便是诸葛亮、庞统、司马徽三人。司马徽就是刘备遇到的水镜先生。在他们小圈子的评题系统,诸葛亮叫卧龙,庞统叫凤雏,司马徽叫水镜。镜就是鉴,鉴者鉴人也。识人是小圈子给司马徽分配的设定,他反过来再以识人高手的身份托举他们: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三顾茅庐如果是真,只能说是司马徽做托,诸葛亮演戏,刘备入局。还好这是个善庄,最终,诸葛亮赢了,刘备也赢了,双赢。

  乱世生存策略,多元化是前提,但仅此并不够。数年后,当诸葛亮与诸葛瑾在江东相遇时,多元化策略就遇到了挑战。孙权对诸葛瑾说,你把诸葛亮留下来。你是他兄长,他得听你的。这是个关键时刻。诸葛瑾一个回答不对,轻则难以自处,重则有杀身之祸。把诸葛亮留下来,那就把他们家的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了,而不把诸葛亮留下来,则拨动主君疑忌之心。

  这时,诸葛瑾说了一句话:诸葛亮已委身于刘备,所以他绝不会留,正如我自己也绝不会走。

  最佳答案。孙权想想便接受了。孙权之所以还能接受,有两条缺一不可。第一条是主君还需要借用其家族力量,哪怕不是全部,总比全部服务于他人好。第二条是服务于他的那一部分,确实得忠心耿耿毫无二心。家族要多元化,但每支都要一心一意。这才是诸葛氏的生存法则。

  诸葛氏三支,一支效一国,至死方休,三支都是如此。这是多元化策略成功的关键,你不能只拿多元化的好处而不付出代价。所谓代价,就是各有各的忠诚,彼此不再重建关联,以免重新绑定,终被一网打尽。家族裁为三截,一截遗蜀,一截赠吴,一截还曹魏。最终,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只能谈公务。

汉末三国,天下大乱,人才辈出,其中有批人去了江东,孙坚、孙策、孙权父子三人经营之地,领衔者是张昭。士人于边缘政权有独特价值。无论在吴在蜀,权力基本格局是这样的:外来武力集团凌驾于本地豪族势力之上,两者既合作又竞争,关系既紧张又微妙,并不稳定,这时就需要外来的士人团体。它发挥三重作用。

  第一重,以士人精英在天下士人群体中的声望,为外来统治者增加威重。第二重,制定行政流程和礼制,使其具备合法政权的基本模样。第三重,奔走于几大势力之间,成为办理外事的核心骨干。这三重作用发挥得好,则外来士人如张昭虽然只有软实力,又夹在外来君主与本地豪强两重硬实力之间,也能自成一体,甚至隐隐然鼎足而三,成为稳定局面的关键支柱。

  孙策临终托孤,告诉张昭两点:孙权如不行你就自取;江东如不能自保就择强者而归。张昭那时在东吴地位有如诸葛亮。跟诸葛亮一样的是,他没有自取。跟诸葛亮不一样的是,诸葛亮要北伐,张昭只想守成。如天下有归,无法强求,则符合自己及自己所服务君主利益的次优选择,便是认命。所以,当曹操拿下荆州,致书孙权,要以80万大军与之“会猎于吴”时,张昭力主和议。天下已定,何必逆天?

  如果以赤壁之战的结果反推张昭之判断失误,其实是后视镜推理。把眼光拉得再长一些,东吴反正几十年后也要亡,何不早降,一免族灭,二免战乱。后视镜复后视镜,后后相报何时了。

  事前看,张昭主和是合理建议,只是被鲁肃轻轻一句话击溃了:主公,我们可以降,你不可以降。我们在哪里都当官,你呢?鲁肃给出回报矩阵:在君主与富家翁之间,在生与死之间,您怎么选?

  孙权选战。他与张昭的回报方程式不一样,不仅如此,他与张昭替他想的回报方程式不一样。至于问张昭的建议是公心还是私心,就跟问池塘蛙叫为公还是为私一样。谁知道呢?就算知道又怎么说得清呢?就算说得清又有谁会信呢?

  孙权这人,外宽内忌。张昭主和这事他记了一辈子。张昭向为东吴文臣之首,但丞相位子一直没得坐。称帝大典上,孙权当众羞辱张昭:如果当初听你的,哪有今日之乐,我已经在要饭了。还有件事,孙权也记了一辈子。鲁肃死时,孙权说,鲁肃虽然劝我借荆州犯下大错,但这个人是好的。与刘备合作还是将其吞并,是赤壁之战后东吴第一国是。周瑜主吞并,鲁肃主合作,事前看都有合理性。孙权事毕后悔,于是记了鲁肃一辈子,盖棺论定时都留了个“虽然⋯⋯”。

  张昭晚年想开了,懒得再伺候,称病不朝。孙权恨他连面子也不肯做,就用土封住他家的门,意思是你永远不必出来了。懂事的臣子这时就该自杀了事,但张昭硬气,不自杀也不出门,要我死你得自己来杀。儿孙怕了,把张昭架出门跟孙权见了一面。

  一个食肉动物,一个食草动物,相对无言,大哭了一场


184年:黄巾起义。


188年: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189年:董卓进京霸朝政,曹操献刀,误杀吕伯奢全家。


190年: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关羽斩华雄,三英战吕布。


191年:袁绍公孙瓒界桥交战,赵云战文丑。孙坚击刘表,遭偷袭而死。


192年:王允设连环计,吕布杀董卓。 李傕郭汜犯长安。曹操收编“青州兵”。


193年:曹操攻打徐州。


194年:吕布曹操濮阳大战。陶谦三让徐州与刘备。


195年:李傕郭汜大交兵。孙策攻江东败刘繇。


196年:曹操迎汉献帝于许昌,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197年:宛城之战,典韦战死,袁术称帝。


198年:曹操水淹下邳擒吕布。


199年:公孙瓒兵败自杀,袁绍夺四州。 袁术败亡。


200年: 关羽斩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会。孙策遇刺,孙权继位。官渡之战开启,曹操烧乌巢。


201年:曹操仓亭破袁绍。刘备汝南兵败投奔刘表。


202年:袁绍病死。


203年:袁谭、袁尚自相残杀。


204年:曹操攻破邺城,曹丕纳甄宓。


205年:曹操破南皮杀袁谭。


206年:曹操北征乌桓。


207年:曹操统一北方,文姬归汉。刘备三顾茅庐,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赵云血战长坂坡,诸葛亮舌战群儒。


208年:舌战群儒,苦肉计,借东风,赤壁之战,华容道。


209年:周瑜曹仁江陵之战。一气周瑜。关公战长沙。甘露寺刘备招亲。二气周瑜。


210年:曹操大宴铜雀台,三气周瑜,卧龙吊丧。


211年:潼关之战,曹操割须弃袍,许褚斗马超。刘备入西川,赵云截江夺阿斗。


212年:曹操进魏公,加九锡,荀彧反对被害死。


213年:刘备围攻雒城。


214年:落凤坡庞统阵亡,张飞收严颜,战马超。马超归降,刘备取成都。


215年:关羽单刀赴会,张辽威震逍遥津。


216年:曹操进位魏王。


217年:鲁肃死,吕蒙继任。


218年:定军山黄忠斩夏侯,汉中大战。


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关羽水淹七军,刮骨疗毒,走麦城。


220年:曹操病亡,曹丕称帝,建魏国。


221年:刘备称帝伐吴,张飞遇害。


222年:陆逊火烧连营。


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刘禅继位。安居平五路。


224年:曹丕攻吴。


225年:诸葛亮七擒孟获。


226年:曹丕病亡,曹睿继位。


227年:诸葛亮上书北伐,出师表。司马懿诛孟达。


228年:诸葛亮一出祁山,收姜维,骂王朗。马谡失街亭,空城计。周鲂赚曹休,吴魏石亭之战。诸葛亮二出祁山。


229年:孙权正式称帝。诸葛亮第三出祁山,取陈仓,斩王双。


230年:诸葛亮第四出祁山。


231年:诸葛亮第五出祁山,木门道射杀张郃。


233年: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234年:诸葛亮六出祁山,火烧上方谷,五丈原归天。遗计斩魏延。


236年:张昭病故。


237年:辽东公孙渊自立为燕王。


238年:司马懿平辽东杀公孙渊。


239年:曹睿亡,曹芳继位。


241年:东吴诸葛瑾、诸葛恪全琮、朱然四路攻魏。


244年:曹爽强行攻蜀,曹军损失惨重。


245年:孙和与孙霸争权,陆逊受牵连忧愤而死。


247年:羌胡反魏附蜀,姜维洮西战夏侯霸、郭淮。


249年:司马懿诛杀曹爽。夏侯霸降蜀。


250年:孙权废太子孙和,立孙亮为太子。姜维攻魏西平失败。


251年:司马懿病故。


252年:孙权亡,孙亮继位。东兴之战,丁奉大破魏兵。


253年:诸葛恪进攻合肥新城,无功而返。孙峻席间诛杀诸葛恪。


254年: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


255年:文钦讨司马,文鸯单骑显威,司马师病亡。


256年:司马昭讨诸葛诞。邓艾败姜维。孙琳专政。


257年:诸葛诞反魏,向吴称臣。


258年:魏军破寿春,斩诸葛诞。孙綝废孙亮,立孙休。丁奉计杀孙綝。


260年:贾充、成济杀曹髦。


262年:姜维退屯沓中避祸。


263年:司马昭三路伐蜀,邓艾偷渡阴平。


264年:钟会姜维密谋失败被杀。


265年:司马炎灭魏,建立西晋。


271年:刘禅病故。丁奉病故。


278年:羊祜死、杜预驻扎襄阳。


279年:西晋出动六路兵马攻打吴国。


280年:西晋消灭吴国,吴帝孙皓投降,吴亡。








尊重和信任也是战斗力。

本月初我们差不多买了292架空客飞机,这对空客当然是个大好消息,我看波音就酸溜溜的,很郁闷。我们国内其实也有担心了,国内说这帮都是白眼狼,你给它这么大一订单300多亿美元,很贵的,一架是1亿多美元,所以我们国内我看也有批评,说你这美元花在别的地方不好?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个可能是三家航空公司它们做的合理的商业决定,大家不要太政治化去解读。


通常预计,虽然疫情对中国经济有一些影响,但是大家多数还是看好中国经济,所以我记得世界民航组织曾经有过一个研究,说未来中国必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航空市场。在未来三十年,中国这个市场一共需要多少架飞机呢?7000架。中国不是有自己的商飞了吗?但C919产能肯定是不够的,一个国家经济要发展,保持人员流动、货物流动,你没有飞机不行的。未来三十年我估计商飞的兄弟们就是不吃不喝,累死了也搞不出7000架,按照世界民航组织的估计是个硬需求,然后你满足不了,那就是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失序。所以现在不是也有人说,美元太多了,外汇太多了,那你把它变成292架飞机不挺好吗?所以我个人是支持咱们三家航空公司买的,虽然我知道国内有一些人是有意见的,觉得欧盟这帮家伙没有战略主见,跟着美国跑,然后骂中国,你还给它送钱,我知道有这些议论。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个大单一个是三家航空公司有过自己的考虑,一个肯定也是中国政府批准的,所以它也是多方面考虑的结果。一般认为,未来疫情好了以后它会有报复性反弹,所以这个市场会有强大的需求,你现在买一点备在那儿肯定是好的。再一个大家都不是老抱怨说美元太多了,你把它变成实物不挺好嘛,对不对?而且现在中国在外面去买东西,很多东西受限制的,不是说你想买就买,你来292架很大的新飞机不挺好吗?美元变现。还有客观上对中欧关系稳定还是有好处,你不能就把欧洲看死了,说这个傻瓜就是美国的狗,那不行。人家欧盟还是有主见的,你现在帮它一下,还是有好处的。


这三家公司的决定主要还是经济,我觉得政治肯定有,比如说稳定中欧关系,帮一下欧洲,欧洲现在非常困难,帮它一下,但主要还是经济。客观上这个疫情不可能永远存在,而疫情控制住了以后肯定有报复性反弹,那个时候肯定需求上来。


【台湾:中国的“阳台”】




要认识台湾的位置,你必须站在一张包括了俄罗斯远东、日本、朝鲜、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更重要的是太平洋的世界地图面前,你会看到:从北至南,有一个弧形岛链逶迤而来。北起俄罗斯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至我国的台湾岛,再经菲律宾群岛,一直到加里曼丹岛。


这样一条庞大的岛链紧紧环绕着中国东、南沿海。我国海岸线虽然曲折漫长,但是出入太平洋,必须从这条岛链的空隙间穿过。


这条岛链仿佛是一道由岛屿构成的篱笆。这道篱笆对中国出入太平洋起着关键的作用。和平时期这种作用尚不明显,一旦冲突发生,这种作用就会凸显出来。


台湾的重要性在于,它正处在这条紧紧环绕中国的岛弧链上。它是中国面对太平洋的最前沿。只有从这个中国的“大阳台”上中国人才能一览无余地欣赏太平洋浩瀚无垠的海浪。


失去了台湾,我们就不能直接去拥抱太平洋。我们和太平洋之间就会出现“第三者”。


这就是台湾对于中国的意义。

如果从国际海洋公约的角度看,台湾就更显得无比珍贵了。


1982年,世界上117个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共同签署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自从这个《公约》公布以来,大洋中一个露出水面的礁石也变得格外重要了。


因为《公约》规定:“岛屿是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


而岛屿可以像陆地一样拥有自己的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因此,涉及海岛的主权归属,世界各国绝不相让。


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它的周围又有附属于它的大大小小80余个岛屿。因此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可为中国带来数万倍的“蓝色国土”。


这是台湾对于中国的又一个意义。

由此想到台湾附近属于中国的钓鱼岛、赤尾屿等,对于中国的意义,与台湾同焉,只不过大小而已。

3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28年的写作心法

28年的写作心法 “写点东西”这件事儿,困扰着不少同学。 工作汇报、年末总结、创意文案、个人简历......甚至发个微信,都涉及到了“写”这个动作。 可我经常听到一些同学说, 我觉得我写的东西,大气磅礴,我忍不住要给自己点个赞。 看的人却说,不知所云,你到底想说什么?...

コメン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