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AhaIP

易经

易有三义:简易、变易、不易。

知易者不占(《论语》),善易者不卜(《荀子大略篇》)。

前言

一阴一阳,指的是两个符号。事不过三。

伏羲氏只画三画卦,不画四画卦。每卦由三个符号组成,于是出现八种不同的组合,即为“八卦”。

伏羲氏画卦,目的或许是为了造字。透过占卜的符号游戏,来推行识字教育,没有把“神”搬出来,说“神”是一切的主宰,使我们得以进入“人本位”的大门,却没有“神本位”的想法——中华民族有信仰而没有宗教,和《易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我们对于“神”的认识,相对也很单纯,觉得神奇、神妙、神灵、神明,并没有太大的威势,只要敬而远之,便可以相安无事。

我们把“道”看得比“神”更重要。《易经》指出:道有“天道”、“人道”、“地道”。人居天地之中,必须顶天立地,上半身依“天道”,下半身重“地道”——下学地道的种种知识,以求活命;上达天道的精神修养,来提升人生的价值。“道”至少有三种层次:最高是“不可说的”,其次是“很难说的”,还有“可以说的”。可以说的部分,我们把它称为“秩序”、“规矩”、“制度”、“法则”。

在伏羲氏的时代里,人类生活在自然状态中,伏羲氏借由观察大自然种种景象,采用一阴一阳两个符号,将人类比较熟悉、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八种景象,以八卦来表示,告诉大家应该遵守的规矩,与必须保持的秩序。从共同认可的法则中,建立起若干制度。

周文王看到商纣王暴虐无道,人民无辜受苦,唯恐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政治理念和社会秩序,遭受扭曲和破坏而逐渐丧失或造成错乱。

他把毕生累积的宝贵心得和难得经验,透过卦辞和爻辞,分别加以注解,利用大众关心未来变化,又喜欢趋吉避凶的心理,设计出一套占筮的方法,一方面掩饰自己的用意,逃避纣王的迫害;一方面也经由大家的占卜,推广宇宙秩序的观念,使其继续发扬光大。

周朝创立之后,设置正式的占筮官员,每遇国家大事,便占卜成卦。相当于向君王作一次政治哲学的专题报告,也促使大家对天人合一有进一步的认识。由此可见,周文王以神道设教的苦心,令人由衷敬佩。

孔子研究易理,既欣赏周文王以神道设教的方式,又担心占卜被误用,搞不好就会造成严重的迷信——盲目接受占卜的结果,等于放弃可贵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都有负面的影响。这才为《易经》作传,希望把《易经》的道理,说明得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

孔子生时,距离周文王重卦,已经有五百年之久。种种变迁,使他不得不说出一些和卦爻辞不一样的话。他的重点,在把宇宙秩序和人生规律,更加紧密地连结起来,并且加强道德实践的重要性,把它视为趋吉避凶能否有效的根本要素。后人把这些注解《易经》的传,称为“十翼”。因为一共算起来,刚好有十种。好比为《易经》添加了十只强有力的翅膀,从此振翼高飞,可以发挥大用了。我们把易理的弘扬,当做大用;而将占卜的功能,看成小用。希望大家多多研究易理,透过“象”、“数”、“理”的连锁作用,来掌握未来的变化,寻求趋吉避凶的有效途径。

“象”就是现代常说的现象,“数”代表我们十分重视的数据,而“理”便是依据现象和数据,推论出背后的道理。说出为什么会这样,而又必然产生哪些后果,我们现代把这种过程,叫做推理。

推理和占卜,其实可以联合运用。资讯充足,数据准确时,当然方便推理。若是资讯不足、数据缺乏,而自己又拿不定主意,或者左右为难,以致摇摆不定时,便可借由占卜,来找到自己的定位。这对寻求此时、此地最合理的平衡点,很有助益。

易学经过伏羲、文王、孔子三位贤人,接棒跑了三千五百多年,才有辉煌的成果。

第一章 易经是什么样的学问?

“天人合一”是自然界与人类和谐共存的美好境界,不但可以消解天人交战的紧张与焦虑,而且能够调和人文与科技的异质相通。在科技发达的现代,尤为重要。

《易传》告诉我们,自然界的变化,并不是由于某种超然的或外在的动因所造成。它的变化,是由于宇宙的原动力,也就是阴和阳的互动、交感,可以说是天人互动、交感的结果。

《易经》提示很多有关反复、往来、周流、进退、刚柔、盈虚消长、穷通变化的观念,告诉我们“不断变化”就是未来的最大特性。因为自然中的事物必然依循着阴、阳两种原动力,而持续互动、交感着,所以变化无穷。

《易经》的观念,就是虽然测不准,但还是要测。至少能帮助我们明白当前的处境和未来可能的变化,再加以合理地调整。一旦我们对未来变化的掌握度增高,风险性也就能大幅度降低。占卜的功能,在预测未来变化方面显得十分重要。它不是迷信,而是透过占卜的过程,引发我们的第六感。然后据以做出判断,以求合理地选择。目的在于趋吉避凶,别无他意。

《易经》的最高指导原则,就在“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坤卦文言)。

占卜得再精准,选择得再正确,也不能保证效果必然良好。这当中的变数,主要是关乎品德修养,与行善或作恶。

《系辞》上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紧接着便指出“继之者善也”——一阴一阳的相互对待和作用,是万物的根本,我们把它称为“道”;而继承道的开创万物,便是“善”。中国人自古以来,普遍具有高度的上进心,也就是向上心。“上”和“善”音相近,人人都有向善的善进心,不必向外寻求。我们一方面以“人”为本,一方面以“德”为本,便是把道德修养看成是做人的根本。

《系辞》下传指出:天地最伟大的德性,是化生万物;圣人最珍贵的,是崇高的地位。而此两者皆是以仁德和道义来维持的。人类在食、色两种本能之外,还有仁义,成为和一般动物不一样的特性。“德本财末”、“德本才末”,是《易经》给我们的重要观念。

《易经》的八卦,代表宇宙大家庭的基本成员:“乾”象征父亲,“坤”表示母亲;“震”为长子,“坎”为次子,“艮”为幺儿子;“巽”为长女,“离”为次女,而“兑”为幺女儿。这乾、坤、艮、兑、震、巽、坎、离,相当于宇宙家庭的一家八口,成员虽然不多,却能够相互交感而持续繁衍,生生不息。

第二章 为什么天人可以合一?

织布时纵的丝线为“经”,横的丝线为“纬”,“经纬”后来被引申为“纲纪”,也就是不容轻易改变的基本原则。

《易经》原名《变经》,可能是担心大家望文生义,知变而不知常,所以改称《易经》。希望读者能兼顾“变易”和“不易”的道理,以求持经达变。坚持原则(经),却能够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通权达变(权),寻找出合理的平衡点。

“卦”是悬挂的意思,把宇宙间一切自然现象,用八种符号,也就是八卦来标示,每一种符号可以代表几十种事物。八卦两两相重,形成六十四卦,代表更多的变化。

卦是由下向上读的,阳阳阳代表天,阴阴阴代表地,阴阴阳表示山,阳阳阴表示泽,阳阴阴即为雷,阴阳阳即为风,阴阳阴便是水,阳阴阳便是火。

每一个符号,都称为一“爻”。

八卦各有三“爻”,六十四卦每卦各有六“爻”;爻的意思,是“交错”。借由阴

阳的交错,构成不同的卦象。

学易经最好先研读易传

《易传》是用来阐述、解释《易经》的七个部分,一共十篇,称为“十翼”,表示易学起飞的十只翅膀。相传为孔子所作,也有学者认为是集体创作。

伏羲氏是远古时代一位非常喜欢动脑筋的人。他十分好奇:“宇宙万象,为何如此井然有序?”

是不是有一种巨大的力量在操控宇宙呢?伏羲氏没有提出“主宰神”的观念,阴、阳合而论之,代表一种巨大的动能;分而观之,又可代表两种不同性质的动能。

“易”字是变化、变革、变易的意思,透过模拟天地变化的自然现象,来精研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生命过程。伏羲氏观察自然现象,抬头看见高高在上的天,发现天上没有任何物质,否则受到地心引力,必然向下坠落。因此用三个阳的符号,来代表天。他低下头来,看到地上充满了物质。为了天地相对应,他用三个阴的符号,来表示地。

天地的代表符号定下来之后,他发现天三种可能的变化,分别为天上面有动静,天空中有动静,以及天底下有动静。同样发现地也有三种可能的变动,分别为地上面动,地中间动,地底下动。

地上面动为山,地当中动为水,地底下动为雷。

天底下动为风;天空中一片红色的火焰,表示火烧得很旺,所以天空中动为火。由上往下看,看出天的倒影,好像天在湖泽的水下,而泽在天上面动。因此用泽来表示天上面动。

八卦代表宇宙间最常见、与人类生活最具密切关系的八种相对静态的自然现象。将八个基本卦两两相重,由于上下两卦发生互动、变通、交易的关系,产生六十四种不同的人事变化。

从自然天道(天),寻觅人类行为(人)的合理途径,便是《易经》(传)所揭示的天人合一。

六十四卦,代表六十四种人事变化的类型。将古圣先贤所累积的宝贵人生经验,透过卦辞和爻辞呈现出来,提供大家作为参考。当我们觉得泰然自若时,赶紧查阅“泰”

卦,以求持盈保泰。当我们陷入“否”的状态时,必须查阅“否”卦,才有可能否极泰来。打仗时遵循“师”([插图])卦;诉讼时参考“讼”卦,都是天人合一的实际应用。依天道寻找人事的化解之道,实在十分方便。

凡是遭遇到某一类型的人事问题,便寻找相对应的那一个卦,从卦辞和爻辞的提示,找出自己应当采取的因应方式。

我们也可以透过卦像,发现自己的处境,寻找趋吉避凶的方法。或者透过卦像,来施行教化,使大家明白在那一种人事状态,必须依循哪一种自然规律,以求天人合一。

六十四卦

系辞下传记载:伏羲氏抬头观察日月星辰等天象,低头观察地形高下升降的法则;观看飞禽走兽身上的纹理,以及适宜生长在地上的植物。他透过阴阳两种符号,观象设卦。由基本的八卦,两两相重而生六十四卦。每一个重卦,有六爻。六十四卦合起来,总共三百八十四个爻。卦象符号,用以反映宇宙和人生的复杂变化。古圣先贤,在这种变化中,归纳出不容易改变的自然规律,作为判断吉凶悔吝的标准,从而发展衍生出人类行为的准则,作为大家日常生活的重要参考。

系辞上传记载:天地产生各种变化,圣人就仿效它;天上垂示各种天象,显示吉凶的征兆,圣人就模仿它。凡是顺应天道的人,上天必然加以佑助。但是天助己助者,一切仍然要靠自己的努力。诚心诚意和天地感应,自然比较容易获得上天的指点。透过反省,逐渐改善自己,最为有效。

第三章 为什么需要合理定位?

时间和空间,通常合起来称为“宇宙”。四方上下叫做“宇”,古往今来便是“宙”。《易经》不这样说,而是用“时”和“位”来描述。“时”和“时间”的差别比较小,“位”和“空间”则有相当大的不同。《易经》的“位”,和主体的“物”必须合在一起。

若是没有”物“的存在,”空间“是没有必要加以讨论的。“物”离不开“时”“位”,然而“同时”未必“同位”,因为立场不一样。同样一件事情,只要立场不一样,看法就不一定相同。

系辞上传一开始就说明“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乾是天,坤为地;天地即乾坤。

位有高低,高的不一定贵。低贱表示既低又贱,不一定低就是贱。天尊地卑,和贵贱没有关系。

时、位一改变,物就必须做出合理的调整。

人事要以时、位为背景,才能够判断是非。

一画开天是定位的开始

人类原始时代,最常挂在嘴边的,是哪一句话?应该是“你在哪里”。对方要正确回应,自非明确定位不可。

伏羲氏一画开天,水平线以上为阳,水平线以下叫做阴。

刚开始大家觉得很方便,很快就可以找到对方所在的位置。然而不久后就觉得不够用,于是加上一条垂直线,成为四个象限,也就是四象。

从原先的阴阳两位,变成老阳、少阴、老阴、少阳四位,称为四象。

阴阳称为两仪,两仪交易,阴爻变阳爻,阳爻变成阴爻,结果形成四象。

太极是天人合一的原点

天人合一的起点,也就是万事万物的原点,我们把它称为“太极”。“太”这个字,由“大”和“、”组合而成,“大”极了,加上“、”(小)极了,就称为“太极”。好比我们家里,有这么一个人,大起来比谁都大,小起来比谁都小,我们就把她称为“太太”。

太极和阴阳是合一的,阳爻原本就包含了阴爻,因为阴爻。中间有一个空隙,表示“折断了的阳爻”。

先天八卦配合中国方位

伏羲氏想到太极的时候,连带两仪、四象、八卦的概念,也十分清晰。

中华民族发源于古代的中原地区,算起来都是北方人。为了照顾南方广大的同胞,君王必须面向南方而坐,所以一眼看出去,就看到天;回头看自己的座位,才是地。因此天南地北,便成为正当的方位。

东南沿海,用泽来表示;西北多山,以山为代表;西南多风,而东北多雷,正好和伏羲氏先天八卦的方位相配合。

老阳和阳互动,成为天;和阴互动,即为泽。少阳和阳互动,变成风;和阴互动,便是水。少阴和阳互动,造成火;和阴互动,形成雷。老阴和阳互动,就是山;和阴互动,即是地。

天、地、水、火、风、雷、山、泽这八种自然现象,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

重卦六爻表示六大阶段

我们把伏羲氏所画的八个基本卦,配合我国地形所构成的八卦,称为“先天八卦”,便是相对于周文王把八卦两两相重,构成六十四卦,所组成的“后天八卦”。

这六爻的次序,和“易气由下生”一样,皆是从下往上计算。

我们用“动”(万物始生的状态)、“入”(阴阳化合的状态)、“深”(深刻稠密的状态)、“显”(显现于外的状态)、“静”(止息固定的状态)、“代”(更换交替的状态)来表示演变进化的历程。

孔子自述他的一生: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便是划分为六个阶段,分别加以明确的定位。

把时位和性质合起来看

六十四卦,每卦六爻,由下而上,分别称为初、二、三、四、五和上爻。可以说是把“时”和“位”合在一起,也就是将初、二、三、四、五、末的“时”,和下、二、三、四、五、上的“位”合并起来。取“初”舍“末”,表示万物始生之际的“时”比“位”重要,而用“上”不用“下”,则表示终了时,“位”比“时”更为重要。因为时和位的六大阶段,二、三、四、五是共通的,只有初、末和上、下的说法不一样,而初、末代表“时”,上、下表示“位”,不采取初、末或上、下的对应,却说成初、上,虽然不相对,却巧妙地涵盖了时和位,两者并举。

时和位之外,还需要了解事物的性质,是阴或是阳。

上经的最初两个卦,乾卦六爻,用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来表示。

《易经》的阳爻,用九来代表,所以乾卦从第一爻到第六爻,全部都是九。初爻“时”最重要,所以先说初,再说九。末爻“位”最要紧,因此先说上后说九。其余四爻,先说性质,然后才标示时位。

《易经》的阴爻,以六为代表。坤卦六爻,分别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和上六。其余六十二卦,都是阴爻和阳爻交错出现,应该如何用两个数字来标示。

第四章 能预测未来的变化吗?

中华民族在黄帝以前,历经渔猎、畜牧、农耕的阶段。相传伏羲氏是畜牧时期的开创者,教导人民驯养牛羊牲畜,过着比较安定的日子。那时候还没有文字,伏羲氏画卦,很可能是为了方便记事,和创造文字有密切的关系。

三爻卦除了天是纯阳、地为纯阴之外,其余六卦,不是阴多阳少,便是阳多阴少,形成阴阳不平衡的局面。我们不要忘记:天地之间,如果没有矛盾,就不可能产生变化,也就不会进步。我们不但不能够害怕矛盾或消除矛盾,反而应该面对矛盾,设法化解。说得露骨一些,偶尔还要刻意制造一些矛盾,才能促进变化与进步。

阳多阴少的卦,称为阴卦,一共有三个:泽、火、风。阴多阳少的卦,叫做阳卦,一共也有三个:山、水、雷。阴卦多阳,阳卦多阴,提醒我们:少数贤明的人士,远比多数脑筋不清楚的人要来得重要。

三爻卦的上爻代表天,中爻代表人,下爻表示地,形成天、人、地三才,告诉我们:天、人、地各有不同性质的才能。

有了文字以后,八卦获得正式的名称:天为乾,地为坤,水为坎,火为离,雷为震,风为巽,山为艮,而泽为兑。目的在扩大原有自然现象的内涵,将相近似的功能、性质、意义合并起来,以增进其效能。

“乾”的意思是刚健,代表向上生长的大动能。象征天的自强不息,恒久主动。天、君、父、首、马,都属于乾的性质。“坤”的意思是柔顺,表示收缩、安静的包容性。象征地的厚德载物,安顺贞吉。地、臣、母、腹、牛,都属于坤的性质。“坎”的意思是下陷,代表危险的状态。象征水的难以治理和深浅莫测。水、雨、中男、耳、猪,都属于坎的性质。“离”的意思是美丽光明,为了预防大家盲目追求美丽光明而弄得离心离德,所以用离字来表示。象征火的明亮,终将由于燃烧的物质灰飞烟灭而止熄。火、日、中女、目、雉,都属于离的性质。

“震”的意思是启动,代表起伏的状态。象征春雷发声,地下震动。雷、长男、足、龙,都具有震的性质。“巽”的意思是齐、入,表示整体划一的状态。象征风的无孔不入,草木顺势伏地。风、木、长女、股、鸡都具有巽的性质。

“艮”的意思是止,代表山行艰难的状态。象征山路难行,有停止不前的念头。山、少男、手、狗,都具有止的性质。“兑”的意思是喜悦,表示使人喜悦的景象。象征泽的反映天象,赏心悦目。泽、少女、口、羊,都具有喜悦的性质。

周文王原本是商朝西方的诸侯,由于仁厚贤德,被尊称为西伯。当时商朝的帝王,是横征暴敛、荒淫无道的纣王。人民失望怨恨,诸侯也开始反叛。有人向纣王密告,纣王便把西伯囚禁在羑里,也就是现代河南汤阴。文王利用这段时间,把伏羲氏的八卦,两两相重,演出六十四卦,将他毕生的宝贵经验,撰写成“卦辞”和“爻辞”。因为内容涉及十分敏感的政治,所以不敢写得太过明白、清楚,又假借新的筮术以代替原有的占卜,实际上是以神道设教,来避人耳目。表面上看,好像有“神通”的意味,实际上却是一种推理。

直截了当地把结果说出来,叫做“神通”;把推测研判的过程说出来,然后才说明结果,即为“推理”。

古人占卜时,内心十分虔诚,仪式则简单隆重。孔子一方面推崇文王的伟大贡献,一方面却倡导“不占而已矣”。因为时代愈进步,知识愈普及,更能够理智地推论出自己目前的处境,合乎六十四卦中哪一卦的状态,那么也就用不着占卜,直接查阅该卦所揭示的道理,切实笃行即可。然而,若是不能理智推论出自己所处的卦位,还是可以依据占卜来找到定位。不论查阅或占卜,目的都在预测未来的变化。

即使测不准,还是很想测,这是人之常情,毕竟多一种参考,多一种选择,对每个人来说,皆是利多于弊的。

现代人很容易陷入两极化:不是过分悲观,便是过分乐观。

孔子倡导不占卜的道理

《易经》成书的过程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意思是由八卦到十翼,经过悠久的岁月。从上古的伏羲,中古的文王、周公,到近古的孔子,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周文王和周公是父子,合起来算一圣,加上前后两圣,也就是伏羲和孔子,所以说是经过三位圣人的费心劳神,才能有这样的丰硕成果。

伏羲画卦,原本或许是为了造字。用八卦断吉凶,可以说是推行识字教育的一种方法。文王借重卦爻辞的变化,揭示建国育民的哲理,唯恐不见容于暴虐的纣王,不得不透过神道设教。借由占卜的包装掩护,不但使文王逃过生前的劫数,也使《易经》逃过后代秦始皇的焚书禁令。从此《易》为占卜之书流传迄今。

孔子作“十翼”,其目的在阐扬易理,并且破除迷信。

第五章 怎样趋吉避凶?

孔子说:“学易可以减少过失。”这是什么道理?因为易卦对可能遭遇到的吉凶悔吝,事前都预言得十分清楚。《说卦传》记载:“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我们顺着时间推算,可以了解过去的事理。想要预测未来,那就要逆着时间推算了。逆数有前知的意思,

易卦的前知,必定有事实的依据,是推理的结果,并不是毫无依据,便能够前知五百年。

系辞下传说:“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

爻与爻相邻近,却不相合,表示多凶;爻与爻相邻又相合,那就多吉。一切吉凶,都伴随我们的七情六欲而产生,只要我们的情绪起了爱好或憎恶的变化,吉凶便随之出现。心想事成,我们的意志,可以决定吉凶。

自然现象本身并没有吉凶的分别,站在人类的立场,才有吉和凶,因而产生悔或吝的反应。现代人大多用善恶来分辨吉凶,实际上,《易经》却以得失来区分:有所得为吉,有所失即凶。遵循《易经》所揭示的道理,自然有所得而吉;违反易理,那就有所失而凶,这才是吉凶的原本意义。

吉的意思,是顺从《易经》所说的道理。系辞上传所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意思是上天所佑助的人,必定顺应天道,所以吉祥而无所不利。我们常把“吉利”连在一起,实际上吉是吉,而利是利。吉无不利,但并不是利都是吉。有些利带来吉祥,有些利反而导致不吉,也就是凶。同样的道理,凶必然害,而害并不一定凶。有时候看起来是害,结果却带来吉祥。善恶也是如此,善未必吉,而恶也不一定凶。

至于悔吝,系辞上传说是“忧虞之象”,意思是悔恨或遗憾,都是心中忧愁或顾虑的象征。悔和吝是犯了过失之后,心中产生忧虑。不过悔字从心,而吝字从口,仍然有所不同。犯了过失,心中想要补过向善,叫做悔;犯了过失,口头上说要补过,心里头却缺乏诚意,甚至还要找理由掩饰或推诿,即为吝。通常的结果,是悔后趋吉,而吝常趋凶。因为不诚心改过,必然小过失变大过错,岂能不凶?系辞上传说:“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悔或吝,固然是有小过失,只要善于补救过错,便可以无咎,也就是不产生祸害。悔、吝、凶都是过失,都叫“咎”。但是善补过,便可变成无咎,所以“悔”十分重要。

每一卦有六爻,由下而上,分别称为初、二、三、四、五、上。定位的基本准则,为分阴分阳。初、三、五这三爻是阳位,二、四、上这三爻为阴位。凡是以阳爻居阳位的,也就是一卦之中,初、三、五这三个爻位是阳爻,都属于当位;若是阳爻居于二、四、上这三个爻位,便是不当位。当位又称为正位或得位,表示阳爻居阳位,而阴爻居阴位。不当位又称为失位或非其位,表示阳爻居阴位,或阴爻居阳位。当位的爻辞,通常为吉,但有其他因素影响时,也可能不吉。不当位的爻辞,大多为凶,但有时也不一定。

因为还有其他的因素,必须考虑在内,才能判断可能的结果。

六十四卦当中,六爻都当位的,只有“既济”卦。初九、九三、九五三个阳爻位,都是阳九。六二、六四、上六三个阴爻位,也都是阴六。所以卦辞指出事业已成,接着勉励当事人必须保持守正以防危乱。因为一不小心,就容易变成六爻都不当位的“未济”卦:初六、六三、六五三爻,阴居阳位;而九二、九四、上九三爻,又都阳居阴位。

具有忧患意识,才能够趋吉避凶。进者退之,退者进之,必须合理应变。

“位”虽然很重要,却离不开“时”。“时”如果是河流,“位”不过是水流中的漂流物。

卦是时,爻为位。重卦由两个基本卦(三爻卦)组合而成,上三爻为外卦,也叫做上卦;下三爻为内卦,又称为下卦。

上下卦各有三爻,一与四、二与五、三与六有互相感应的作用,称为“相应”。“应”是同志的意思,若是下卦的初爻和上卦的四爻,一为阴爻而另外一爻为阳爻,便是“相应”。如果同为阴爻或阳爻,那就是“不相应”、“无应”或“敌应”。

阴阳相应,大多是吉象。但也有例外,有的因为相应而得,有的反而因为相应而失,有时由于无应而凶,随着时势而定。

和“相应”有密切关系的是“相比”。凡相邻近的二爻,阴爻在阳爻之下,承助在上的阳爻,称为“阴承阳”,或“柔承刚”,这种情况便是“承”,大多顺而善。阴爻在阳爻之上,乘驾在下的阳爻,称为“阴乘阳”或“柔乘刚”。这种情况即为“乘”,大多逆而劣。就阳爻来看,最好是“据阴”,也就是位居阴爻之上,可以得其用。这时候位居阳爻之下的阴爻,处于承阳的状态,也十分有利。但是仍然要一并考虑其他因素,才能断定吉凶。综合研判,不宜有所偏失。

“易”称为《易经》,而不叫“难经”,便是要我们去掉“难”的观念,用“易”来代替。

卦气由下往上,所以画卦时,也由下而上。最底下的一爻,称为初;最上面的一爻,即为上。系辞下传指出:“其初难知,其上易知。”

二多誉而四多惧,三多凶而五多功。由于第二爻居于下卦的中位,通常多有称誉。第五爻居于上卦的中位,通常多获得成功。第三爻虽然和第五爻同样具有阳刚的功能,却因为所处的爻位不同,通常多有凶险。第四爻通常多有忧惧。重卦之后,原有三爻卦的天、人、地三才,变成兼三才而两之。初、二两爻为地道,三、四两爻为人道,而五、上两爻则为天道。

这种二、五两爻位居下卦和上卦的中位,由于二多誉、五多功所显示的“居中为吉”,成为中道的依据。

中的意思,应该是“合理”。而合理与否,必须配合时、空的变化,依据“应”、“承”、“乘”等关系,来加以妥当地调整。《易经》讲求“时中”,便是“无一时不合理”,也就是“无一事不合理”,才合乎中庸之道。

西方人辨明是非,只就事理上着眼,对事不对人。炎黄子孙分是非,必须分到圆满的地步,大家才会觉得满意。圆满的意思,其实就是大家都有面子,才不致产生纷争。我们必须采用“合”的观点,“全”的立场,所以不可能对事不对人。

第六章 道德修养为什么是做人的根本?

《易经》所说的天道、人道、地道,实际上都存在于我们的身上。因为天道和地道,都需要人来辅助。这种“赞天地之化育”的责任,使人成为万物之灵。人只要以人道通天道和地道,必然可以人定胜天,而且没有不良后遗症。

道不能弘人,虽然道存在于人的肉身,有手、有足、也有脑,却不知道用心,也是徒然。人才能弘道,只要有心,一切都在我的掌握之中,当然随时随地可以弘道。

由于眼睛向外长,使我们只看到外面,却看不见内心的深处。向外学习很多知识,仍然不明白道理,是现代人普遍的缺陷。原本讲求“由情入理”,如今“情”不见了,“理”又建立不起来,难怪中不中、西不西,愈来愈不知如何是好。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正本清源,把《易经》的道理好好研读,弄明白我们长久以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学问,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以及真正的用意。把基本原则确立起来,然后持经达变,才能够国际化而不失去自我,现代化却不忘掉根本。认识自己的面目,才有资格做真正的我。

我们是《易经》的民族,易道早已和我们的肉身共存。可惜一般人不能觉察,反而舍本逐末,去学一些枝枝节节的东西,把整全的概念丢掉了,非常可惜。

易道主张一分为二,而二合为一。合大于分,和西方的分大于合,基本精神并不相同。

道德这两个字,原本是分开的。“道”就是“道理”;“德”是“得”的意思,把道理付诸实践而有所得,便是德。道表示明白《易经》的道理,德指把《易经》的道理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获得具体有效的良好效果。

第七章 宇宙可能永续经营吗?

历史会不断重现,但是每一次都不一样,平衡时打破平衡,不平衡时谋求平衡,只要人活着,就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情。

系辞上传开宗明义,便指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在上而尊,地在下而卑,用意在提醒我们,天是精神的代表,地是物质的呈现。为了避免重视物质而轻忽精神,所以才特别分出尊卑,使大家知所警惕,而自我改善。

《易经》以精神为上达的对象,而视物质为下学的项目。用这样的观点,来探究孔子“下学而上达”的主张,应该比较容易了解。物质提供我们生存的保障,精神才能够使我们生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三才的天道表示精神界,地道表示物质界。人道的上爻代表精神界,下爻则为物质界。可见人虽然经过下学,可以了解并运用物质,以谋求生存,然而仍必须要上达以了解天命,才能够妥善完成应有的责任。我们的天命,即在“赞天地之化育”,期待能够永续经营。

人人都是一个太极,有物质的需求,也有精神的觉醒。

天地生万物,为人类所用。人类有能力参与天地的化育,必须设法使宇宙万物生生不息,永续经营。然而宇宙是虚空的,天地才是真实的。

上经从乾坤始而以坎离终,共三十卦,以天地水火为主,着重于自然现象,透过天道来说明人道;下经由咸恒开始,一直到既济、未济,共三十四卦,以人文为主,但仍取法于自然,告诉我们最好配合天道、地道,以恪尽人道。乾坤两卦演变到既济、未济,既济、未济两卦,乾坤仍在其中。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坤定位,表示男女平等而不同性质。

八卦的变化,可以用阳息、阴消来观察。阳九之动始于震,表示阳的性质向上增长。在纯阴的坤卦中,一阳开始出现于下,向上的息长,也就是增长的意思。由一阳震、二阳兑,到纯三阳乾。这时候阳气已经息长至极,阳极(老)则一阴(少)生于乾中而成为离。阴包在阳中,便是阳中静态的阴,称为“阴八之静”。反过来说,阴六之动始于巽,表示阴的性质向下消剥,在纯阳的乾卦中,一阴开始由下向上消剥,于是一阴巽、二阴艮,以至于纯三阴坤。这时候阴气消剥至极,阴极(老)而一阳(少)生于坤中而为坎。阳包在阴中,即为阴中静态的阳,称为“阳七之静”。我们常说的“消息”,其实就是阳向上增长,而阴向上消剥,所产生的变化。今天称为讯息,意思是一样的。

在《易经》这个大家庭当中,乾代表父,坤即为母。震是长男,坎为次男,艮即少男。乾为老阳,震、坎、艮是少阳。巽是长女,离为次女,兑即少女。坤为老阴,巽、离、兑都是少阴。乾坤生六子的步骤,便是系辞上传所说的“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少阴、少阳、老阴、老阳就是四象,可以用七(少阳)、八(少阴)、九(老阳)、六(老阴)四个数字来表示。乾坤定位,父母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其余各卦自然随着定位,也就是子女扮演好子女的角色。

《易经》大家庭的基本成员,以八卦为代表。看起来为数不多,然而八卦相乘,重为六十四卦,表示宇宙万物的生生不息。其中的基本原理,便是我们常说的“致中和”。

建议

不要老算过去的旧账,而是要向前看,多想想未来应该怎么办。过去的历史,不能够当做包袱,它是一面镜子,使我们学得宝贵的教训,并思考出未来应该走的途径。

第八章 易经是怎样开始的?

经过伏羲氏的指引,大家都接受宇宙是一个大太极,人人都只是一个小太极的观念,

伏羲氏最大的贡献,是以他的智慧,为人民定出了方向。

我们受到他的影响,有信仰而没有宗教,成为最大的特色。“智慧”和“知识”不同,方向的指引,主要靠智慧。

系辞上传说:“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懂得变化规律的人,知晓神明的所作所为,大家也就把他当做神了。我们把通达变化的人,称为了解事态,却把阴阳变化不可测定的事态,叫做“神妙”。若有人能够掌握未来的变化,摸清楚神妙的事态,那当然是神明,用不着怀疑。

“坤”表示关闭门户,把万物闭藏起来;“乾”代表打开门户,把万物吐生出来。这样一关一开,便是常见的变化。用来推知未来的变化,叫做“会通”。把变化显现出来,称为“表象”。变化成有形的器具,使用它,就是“效法”。人们反复不断地利用这些器具,却不知道它们的原理,岂不是十分神妙?

伏羲氏告诉我们,只有自己努力尽责任,才能够获得来自上天的佑助,吉祥而无所不利。但是孔子在系辞下传又指出:“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意思是天下万事万物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坚守贞正的精诚专一,也就是回归原点,既仁又诚。可见上天佑助与否,完全端视我们的道德实践正或不正,当位或不当位。求神不如求人,求人不如求己。只有修己以诚,自律自主,上天才会加以佑助,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八卦表示人类早期的显秩序,由于大多由隐秩序孕育而来,符合自然的规律,合乎人性的需求。

周文王重卦,使八卦发展为六十四卦,同样是居于当时的需要。

文王距离伏羲三千多年,显秩序的势力,愈来愈强大,和隐秩序的距离,愈来愈遥远。文王不得不用当时的显秩序,来解说他所明白的隐秩序。

六十四卦以人道思想为主,把八卦的天道思想,应用在人生的教化方面。因为人是天地自然所生,效法天地自然是必然的。效法什么呢?效法周流变化的道理,便是我们常说的“道”。

正道是变化的,并非固定的。

把这些变化的道理,真正应用在日常生活上,还要靠知晓“易理”的人,本身具有美好的德行。

系辞下传说:“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千变万化的背后,有一个不变的道理。

这个不变的道理,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是依据“象”和“数”推理出来的,称为“象、数、理的连锁作用”,是推理而不是神通。

《易经》把宇宙变化的道理,透过阴(物质)、阳(精神)、时(时间)、位(空间)四大要素,依象数理来说明。伏羲氏有卦无辞,只有阴阳的象。简单八种形象,随人任意解释,当然包罗万象。周文王重成六十四卦,阐明“数”和“理”,从此理在象数之中,由象数以推理,便成为我们经常“观察有关现象,寻找有关数据,研究改变道理”的依据。

“象”是名词,“像”什么?就成为动词。道理显而不现,用符号把它形容出来就叫做“象”。八卦象征万事万物,六十四卦象征万事万物的变化。象征的意思,是透过形象来说明事理,还是以理为重,不能仅止于象。

“数”指初、二、三、四、五、上,说明“时”和“位”,九代表“阳”而六代表“阴”,并没有丝毫神秘的意味。

象数的功能,都在说明道理,阐明易理最为重要。

道德人格成为主要关键

我们要把《易经》称为“易学”。因为自从《易传》出现以后,《易经》原有的占卜功能,逐渐为“易理”所取代。象数理的连锁,成为“大用”,占卜反而变成“小用”。卦爻定吉凶,只能当做趋吉避凶的参考。最好不要相信“铁口直断”,避免丧失了自主性和创造力。因为各爻的吉凶,实际上有“物极必反”的观念。卦象吉的,最后一爻大多反而不吉;卦象凶的,最后一爻有时反而吉。

吉凶的依据,则是隐秩序与显秩序兼顾并重的宇宙秩序,便是“道”。道有正道,邪道,有中道、偏道,完全由我们自己选择,也必须自作自受,不能够怨天尤人。趋吉避凶要靠自己,主要关键在于自己的道德人格。上天是公正的,人人随时都能够“求道”、“修道”、“明道”、“悟道”,以致我们常常互相询问“知不知道”。

要信仰上天是公正而无法公平的,给我们同样的机会,却不保佑或保证我们有同样的结果。

系辞上传所说“继之者善也”,“继”就是保持方向,也就是保持正道向善的精神。人或事的“吉”、“凶”,即是依据合不合乎道的向善。合乎正道即吉,离经叛道当然是凶了。

第九章 易学的神是什么?

中国古代,把“天”当做人间的最高主宰,相当于基督教所说的“上帝”。

然而,“天”毕竟和“上帝”不同。中国人只把人力所不能决定的部分归于天意。人力所能及的,人必须自行负责。孔子把它归纳成为:“尽人事以听天命”,人只管恪尽自己的心力,成败与否由天来做最后的决定。

天无言,人只好猜测天意。猜得准的,大家就认为很“神”。逐渐引申为“凡能协助人明白天意的”,都称之为神。所以后世神愈来愈多,遍及各地。我们信仰“一天多神”,和《易经》的“一(太极)之多元(两仪、四象、八卦)”相类似,并不是一般人所说的信奉“多神”教,因为我们只有信仰,却没有宗教。

天是天下人所共有的,只能为天下人设想,不会为任何个人谋取私利,因此十分公正,被尊称为“天公”。

伏羲氏画八卦,原来可能是为了造字,并透过符号的变化,以实施教化。但是免不了被神化,应用做迷信的工具。

周文王重卦,原本想要扭转当时一切听命于神的不良现象,希望大家透过卦爻的变化来趋吉避凶,而不是接受吉凶的判定。

孔子自述五十知天命,主要是在“人所能主宰”的“义”(应该、合理)和“人不能主宰”的“无可奈何”(看不见的手、风险性)做出适当的区隔。

敬神,不是把自己的命运委任给神,而是祈求神赐给我们智慧,使我们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孔子提出敬而远之的主张,实在是真正的诚心诚意,值得大家深思遵行。

人具有局限性,无法遇事样样顺遂。不断地犯过错,不断地改过,好像是人人必经的共同途径。

同样是人,为什么有人知过能改,有些人却不知过错,或者明知过错也不能改?关键在于这个人的品德修养。

第十章 易学的功能到底是什么?

研修易学,真正的功能,是改变自己的命运。方法

就是以自己的心,来改变自己的行为态度。

用心变易。起心动念,想正确的事,表现出合理的行为态度,事情就顺利地完成了

《易经》的卦爻辞中,经常出现“贞”字。“贞”字,原本指“占卜”。而占卜的主要作用,在预测吉凶。知道了,怎么因应呢?能改变结果吗?恐怕未必。能改变外在的环境吗?实在很困难。能改变他人吗?并没有把握。看来趋吉避凶,全在于自己的合理调整。

我们所能做的,应该是知所自处。也就是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求趋吉避凶。“心易”的意思,便是依据占卜的结果和《易经》所说的道理,来合理变易自己的言行态度。

孔子提出“不占而已矣”的观点,主要在占卜准不准,牵涉到很多问题。

占卜的目的,不在接受占卜的结果,而在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趋吉避凶。

按照道理做人做事,时时立公心,事事求合理,处处都谨慎,就用不着占卜了。

占卜的正确用法,应该是针对不方便明说的人,讲解道理之用。周朝设置专门负责占筮的官员,每逢国家大事,都由他占卜,然后透过占卜的结果,向君王讲授一些相关的道理,以免有冒犯或轻视的嫌疑。

遇到事情,稍为冷静下来,很快就会明了自己的处境,寻思妥为自处的因应,也就可以不占了。

“时中”的要求,最好常常放在心上。随时提醒自己:即使不占,也应该有趋吉避凶的能力与准备。

人的尊严,实际上系于高度的自主性。若是完全接受占卜的结果,那就是放弃自主,接受命运的摆布。重视人性尊严,不可能如此。若要发挥自由意志的力量,必须以道德实践来改变自己的言行态度。所以《易传》把“贞”字解释为“正”,和周文王重卦时用做“占卜”,有着极大的不同。以“贞”为“正”,是不计较成败而重视得失的重大改变。成败的标准比较复杂,所牵涉的因素很多。从某一角度来看,很可能是成,而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却可能是败。

得失的标准,相对比较单纯。实践道德而有所得,便是得,反之即为失。

道德实践要求产生良好的效果,必须“致中和”,合乎中庸之道。“中”的意思是百发百中而又恰到好处,“庸”表示用得有功效。“中庸”就是道德实践恰到好处,必然成功。并不是

“走中间路线”或者“骑墙观望不置可否”,当然,也不一定“不走极端”。

建议

中外文化交流,主要靠翻译。这是高度困难的事情,翻错了会引起双方面的误解。

西方人说“公平”,即是“不能不公平”。我们说“公平”,大家都心知肚明,便是“有一点不公平”。可惜我们现在用西方的标准来检验我们的话,请问公平吗?

很多人一辈子不了解自己,我们又不方便明说,只好祈祷他能自己回头了。

结语

有常才有变。坚守常则,才可以应变制宜。必须有所不变(守常、守经、有原则),然后合理地有所变。只能够合理应变,千万不可以为变而变。变到离经叛道,大家都受害。

西方人把“易经”翻译成“The Book of change”,以致“只看到变易的一面,却忽略了不易的重要性”。现代西方人,比较明白变易与不易缺一不可的道理,已经将“易经”直接翻译成“I-Ching”。

“男女平等”的观念,是建立在“男女不平等”的实际情况,才提出来的。西方人“平等”和“不平等”是相反的,男女平等,便要废除所有的不平等,以致男女有别,也要变成不男不女,实在十分可悲。

现代人只恋爱不结婚,只结婚不生小孩,有了子女,照样想离婚就上法庭,都是由于不明白“男女有别”的道理。《易经》由天尊地卑,投影为“男尊女卑”,完全没有不平等的意思。但是长久以来,大家食古不化,解释不当,再加上西方的“男女平等”的推波助澜,大家都不敢说实在话了,只敢表面上虚伪应付,对于男女有别,不方便明说,以免被扣上大男人主义的帽子,有口难辩。

我们现代有很多乱象,实际上来自颠倒乾坤,男人不像男人,女人也不像女人。特别是“坤道”错乱,弄得“乾道”不振,没有一个男人,敢说自己是“大丈夫”。


3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28年的写作心法

28年的写作心法 “写点东西”这件事儿,困扰着不少同学。 工作汇报、年末总结、创意文案、个人简历......甚至发个微信,都涉及到了“写”这个动作。 可我经常听到一些同学说, 我觉得我写的东西,大气磅礴,我忍不住要给自己点个赞。 看的人却说,不知所云,你到底想说什么?...

Commentaire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