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AhaIP

物欲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理念也在轮回之中反复更迭。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提出“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设计理念,以简约精炼代替繁复奢华。这种极简的态度影响波及全球,改变的不仅是艺术与产品设计,还有更深层次的生活方式和城市规划。

年轻人的态度往往被视为社会变迁的风向标,三浦展在《下流社会》中记录了日本年轻人普遍存在的低欲望和随波逐流的向下情绪,《极简主义者的崛起》似乎可以看作一种外化,也就是基于如此的社会状态,年轻人生活立场的行为表现。当物质不再让你感到满足,所谓的美好生活是否渐行渐远?相反,不断“买买买”翻新生活的模式以及传统对富有的定势思维也并没有使生活的幸福感倍增,久而久之,聚敛癖式的囤积反倒成为了生活的负累,而由恋物所引发的嫉妒、攀比心理亦是屡见不鲜。这样来看,物质扩张满足自我的理念迟早会成为历史。“拥有不太多的物品,在房间里只摆放喜欢的物品,而且尽可能地使用天然物品”,三浦展对于极简主义者(minimalist)的定位正符合日本第四消费时代的特质,它的来临正悄然改变着生活的点滴。




有这样一个社会,人们不再追求“经济飞速发展”和“效益最大化”,而是享受简约的生活方式;不再终日奔波、蜗居在大城市,而是重新发现地方的特色和自然的力量;不再努力工作拼命挣钱、苦心钻营如何升迁,而是帮助他人、共享快乐、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幸福。在这个社会,环保节约成为一种文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自然而温暖。这就是第四消费社会,告别了“物质使人幸福”的时代,人们开始追问“除了物质之外,什么才能让人感到真正的幸福”。

从更高档到简约:不炫耀的消费

在这个消费时期,人们渐渐变得更为理性了,像以往这种追求更高级、更时尚、更高档的生活方式,逐渐转变为主张环保、简约的生活方式。以前人们出去聚会,还会相约到高档的饭店里去聚会,但现在人们宁愿去街边的小吃店一起吃吃喝喝了。人们不再通过所谓的品牌去实现自我,简约化的意识使得人们不再去挑选有独特风格的品牌,而是把商品看做一种全新的素材去选购。

第一,我们拥有的只有选择消费品的自由,却无法通过占有商品找到自由又充实的自我。

第二,占有式购物的快感只存在于购买的那一刹那,满足感很快就被空虚所替代。

第三,无处不在的欲望刺激让人疲倦又迷茫,反而不知道自己想要的什么。


在中国哲学里,道家最强调生命本身的需要和物欲的区别。《淮南王书》里有一句话:“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全”就是完全、完整,“性”就是天性、本性,“保”就是保护,“真”就是真实,你要保护好你的完整的真实的生命状态,不要用物质去损害它。这也就是庄子经常说的“保其性命之情”、“不失其性命之情”,他还说:“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意思是说,如果你把你的自我丧失在物质里面了,把你的本性丧失在世俗里面了,你就是一个颠倒的人。什么颠倒?就是价值观颠倒了嘛。


“比起琳琅满目的、散落在墙角与沙发缝里的玩具,陪伴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富养”。

低物欲也不代表要买便宜的东西,反而是少买、买精。

“我已经不需要通过聆听外界的声音来认可自己的价值。低物欲的生活,早已成就了我足够强大且平和的内心,以及稳定、富足的精神状态。”

“多余的财富只能购买多余的东西,人的灵魂必需的东西,是不需要花钱买的。”

——梭罗《瓦尔登湖Walden》


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ished to live deliberately, to front only the essential facts of life, and see if I could not learn what it had to teach, and not, when I ca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I did not wish to live what was not life, living is so dear; nor did I wish to practise resignation, unless it was quite necessary.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to live so sturdily and Spartan-like as 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to cut a broad swath and shave close, to drive life into a corner, and reduce it to its lowest terms.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从容不迫地生活,面对本质上只有生活的事实,看看是否能掌握所教,不,当我来到死,发现我没有住。我不希望度过非生活的生活,生活是这样的可爱;也不希望辞职,除非它是练习非常必要。我希望活的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生活如此坚强地和斯巴达人喜欢以击溃所有这不是生活,减少大片土地和刮胡子近,开车到一个角落,生活和减少它的最低条件。

You must live in the present, launch yourself on every wave, find your eternity in each moment. Fools stand on their island of opportunities and look toward another land. There is no other land; there is no other life but this.

你必须活在当下,推出自己在每一波,发现你在每一刻永恒。愚蠢的人站在自己的岛屿的机会和看向另一个土地。没有其他的土地,没有其他生命但这个。

I do believe in simplicity. It is astonishing as well as sad, how many trivial affairs even the wisest thinks he must attend to in a day; how singular an affair he thinks he must omit. When the mathematician would solve a difficult problem, he first frees the equation of all incumbrances, and reduces it to its simplest terms. So simplify the problem of life, distinguish the necessary and the real. Probe the earth to see where your main roots run.

我确实相信简单。这是惊人的和悲伤的,多少琐碎事务最聪明的,也认为他必须参加一天;奇异外遇他认为他必须省略。当数学家将解决一个困难的问题,他第一次使方程的规限,并降低其简单的术语。所以简化生命的问题,区分必要的和真实的。探测地球的地方看见你的主要根运行。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个给我读书的妈妈。”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若说读书可以观看另一个世界,旅行则可以走进这个世界。


我曾经如此地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一百岁感言》“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明白,但是真正能领会其中精神,并且将其融入现实中的却寥寥无几。要对自己的人生和生活负责,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追寻真正能让自己开心的目标,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奋力向前。

只有这样,才能够坚守住本心,才能够抵御住外界的诱惑,才能够在某一天回头看自己这一路是如何走过时,感受到的情绪全部都是幸福,而不是痛苦。


内心也变得安宁平静,学会了接受自己的普通。


物欲横流与拼命努力

这确实也是生活在大城市的精神需求。让生活过得更好一点,再好一点。永不停歇,简单直接,金钱流、信息流、人脉流,都要加强、加强再加强。

我小时候常看到小说等文本上描述城市总是物欲横流,一直不明白,这是个什么样的场景,现在明白了,那不是简单的物质的堆积和拥有,而是你必须要很多东西装扮自己的身份,以获取认同感。

物欲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得到什么东西,它纵横交错,是社会联结,那种为了更好的生活,拼命努力的奋斗感,像一把尖刀,让人流血流泪,而横流的就是焦虑、困惑、迷茫,即便行动起来,改变了现实的困境,总有下一个局面需要你去解、去破,那是永不停歇地依靠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驱逐的生活。

7*24小时,金钱永不眠,资本永不眠,奋斗永不停。乔纳森·克拉里的《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里说到:“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时代,除了那些与个人占有、积累和权利相关的愿望,别的愿望通通被禁止。在24/7式资本主义的世界里,这些限制既是外部力量强加的,也是心甘情愿地自我施加的。”

每个人都只有24小时,时间管理是精英们的利器。他们自得其乐、毫不疲倦,因为他们有觉知、有新知,可以不断塑造他们更好的身材、安全感和地位。

那些个社会资源和资本已经如此之强的富太太们,为什么还要定期聚会、交换信息,她们当时不是因为志趣相投,而是因为一旦你还在社会之中生存,你就要谋求更好的发展,而“更好”有时候也是一种魔咒,让你停不下来。《爱丽丝梦游仙境》电影里说,“你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在追求增长的大时代还在延续的时候,人和社会就只能变成永动机。

当“低欲望社会”成了“问题”的时候,物欲横流就是个褒义词,它还能制造繁华、制造油腻,因为人们现在可能还不喜欢、不适应清汤寡水的peace&love的生活。

当物欲横流幻化成拼命努力的精神横流,这也是一种油腻啊。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力量。物欲横流,变成了褒义词。拼命努力,再也没有什么高尚的目标和情怀了。

在那套阶层逻辑里:不油腻,干巴巴的,吸风饮露是没办法在社会上混着的。中产阶级必须扒在悬崖上,往上爬,累了也不能放手,因为一放手就会坠落,不能这样当loser。

顾佳有她的“搬楼论”,“我们搬进了这栋大楼,我们就是要过更好的生活,因为我们的辛苦,决定了孩子将来发展的方向”。住进了顶级的房子,自然要配上顶级幼儿园。她住在12层,顶楼21层随时买莫奈的《睡莲》、买小行星命名权的王太太,是四十岁才过上这样的生活的,她觉得她才30岁,还有10年可以不断努力。她还有“细线论”,“再细的线搭到我这,我都能想办法搭到关系”。

豪宅欲望是扩张其他欲望的膨胀剂、催化剂。几千万的房子都住着了,几万块一个月的幼儿园,几万块一套的衣服、几十万块的包包手表、几万块的医美、几千块的保养品,自然慢慢地均不值得一提。

物欲横流,社会跃迁欲望也陡然上升,一切都自然而然,身在其中的人,浑然不觉这样的追求有什么错。爱马仕就是霸气,限量版就是从容。那是她们真实的经不起推敲的纸老虎式的安全感。入世太深,必经之路便是物欲横流之后,接得住,放得下,她们内心也有真的猛虎。

编剧设计了顾佳一家是做烟花设计公司的,这里很有隐喻啊。一切都可以很绚烂,也可以一日之间全数炸毁,人活着精细的管理和绵延不绝的运气一个都不能少。他们的好朋友,沈杰一家也是做烟花的,工厂炸了,人被抓了,家就离散了。什么都好的顾佳,最后也被她老公情感背叛了。

道家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博喻》里写道:“登峻者戒在于穷高,济深者祸生于舟重。”意思是攀登山峰的人,不急于把目标定得过高;渡深水的人,祸患的发生往往是因为船只过于沉重。

为了物欲的拼命努力,会有报偿,也会有反噬。一旦还突破道德、伦理以及作为人的底线了,可能还会有诸如近日大案——杭州53岁失踪女子已遇害,现任丈夫有重大作案嫌疑,动机是为了钱财,是真的拼了命。

理念就是炸药,世事皆因它爆炸或成烟花

编剧张英姬说,她是写了三个爬山的女人。

顾佳是属于出发之前就已经想好了爬哪座山,山有多高,用多长时间爬,过程中无论有没有困难,有没有人同行,她最终要爬上去。

她其实,并不了解她的丈夫,也不了解她的孩子,甚至不了解她的爸爸。她的所有目标设定都是为了他们,却全是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的。她独立设计,独自扛。

顾佳在追求什么呢?豪宅,更好品质的生活,更高级的圈子,好的教育。为什么我看不到,她对孩子的各种亲自教育和精神影响呢?

任何事物都是表面功夫人们最在意、最愿意钻研,因为弱人际关系才是杠杆,可以撬动更多的资源。不是同一个圈层,向上攀附的弱关系,往往可以达成更好的效果。顾佳和太太圈就是弱人际关系。

而她很少花时间真正去维护好强人际关系,她是一个智库,只是告诉老公应该做什么,没得商量,她总是对的。她也没有去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关注他的内在本质。比如,去深入了解一下,这个孩子怎么会在面试中一生气就咬老师呢?她想到的就是托关系解决问题。

她是学霸啊,怎么会对自己的孩子这么没有自信,非要去顶级幼儿园才行?她那么聪明的人,怎么会不知道,任何事情是要回归本质的。书是要靠自己一本本读的,知识是要慢慢打基础积累的,只有自驱力和兴趣,才能触达它的本质。

虽然时代进步很快,但知识并没有因此突然变得有多高深、多贵重,它依然起始于那些基础科学和基础知识。它的基层没有变,数学还是那个数学,诗歌还是那些诗歌,英语也只是一种语言……注重本质和基础,注重精神力量,那才是教育。

而且人生并不需要多少花里胡哨的技能和才艺,只要精通一门,终生学习和坚持,才是尊重心性的法则。很多事情,是不用各种巧心思钻营的,不用拼命的,是要笨功夫、每天坚持的。一心一意又是多么可贵的事情啊。有些人门路很多,却都是小溪流,而有些人拥有自己的深潜的海洋。

理念不同的人,最终都会分道扬镳。看着另一对,钟晓芹和陈屿,动不动就吵架,随时随地都能爆发,两个人都在意和守护着自己的“点”,频道不一样,大吵大闹是常态。

为什么现在的冲突这么多,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很难想明白有什么直接的理由和导火索,都可能是理念问题。

在志趣、意识都不一样的世界里,当那些完美的烟花越来越少,伤害人的炸药越来越多的时候,少一点欲望和要求,与世事保持一点疏离感,或许能获得一种久违的宁静。

里尔克的诗歌《秋日》写着:“主啊,是时候了。夏日曾经很盛大,把你的阴影落在日晷上,让秋风刮过田野。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再给他们两天南方的气候,迫使它们成熟,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新周刊》杂志最近做了一期有关成功的专题,指出现代社会有三粒毒药:消费主义、性自由和成功学。在我看来,这里的三粒毒药实际上是两粒。如果将成功学与消费主义合二为一,就是“流行性物欲症”。

什么是物欲症,格拉夫等《流行性物欲症》的作者们进行了很好地剖析。在中世纪,欧洲人的精神支柱是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大教堂,而在当今的美国文化里,唯一能和哥特式大教堂比肩的,便是超级购物中心。像是得了“精神上的艾滋病”,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人们在意志力方面纷纷丢盔卸甲,丧失了免疫力。

不过,在欲望高涨的年代,糟糕的并不只是贪婪,还有害怕。害怕在别人眼里显得不成功,害怕自己赶不上邻居。

关于这一点,相信不少中国人也深有体会。如《新周刊》所说:按照现在的成功学逻辑,如果你没有赚到“豪宅、名车、年入百万”,如果你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就证明你不行,你犯了“不成功罪”!

有人将中国人分为两种:一种已经做稳了房奴,另一种想做房奴而不得。没房子的自然想着有房子,身心焦虑当属正常,奇怪的是有房子的人同样忧心忡忡,因为他们想着更大的房子,如果周围能有片牧场更好。

物欲症对美国社会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在《哪儿都不像哪儿的地理现象》一书中,作者康斯特勒说:“在过去的60年里,我们从公民转变成了消费者。”大家想到的是“独自打保龄”,而将公民责任扔到了一边。与此同时,贫富分化使个人阶层重新出现。“伴随着社会的两极分化,低三下四的经典姿势偷偷摸摸地回来了。”每个人擅长谋生,却不会享受生活。

最关键的是,物欲症偷走了人类的时间。美国人不会认同欧洲人的闲适生活,因为他们放弃了时间而选择金钱。人类学家英格力希·鲁克说:“从表面上来看,一个3岁的孩子似乎与我们的文化没什么联系,但当这个孩子回过头对他的妹妹说,‘别烦我,忙着呢’,这就值得我们深思了。”起早贪黑,仿佛大家每天都很忙,就像《爱丽斯漫游仙境》里的小兔子一样不停地看表,不停地嘀咕:“没时间说你好,没时间说再见,我来不及了,我来不及了,我来不及了。”物欲症带来的是“时间荒”,人们因为物欲而丢失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时间,人被物奴役,人被物谋杀。

不断地更新换代同样让人们患上了“喜新厌旧症”。“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感染了社会上每一个人。正因为此,有人满怀乡愁——如何回到原来的价值观,长久地住在同一套房子里,长久地保存重要的东西,并且彼此忠诚已经是稀有的生活。

广告正在占领社会每个角落。在创富榜与成功学的催眠之下,人们渐渐丢失了朴素生活的乐趣,这也是近年来,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怀念那位与他们隔着时间与地理的梭罗的原因所在。在瓦尔登湖畔,这位离群索居的思想者说:“如果我像大多数人那样,把自己的上午和下午都卖给社会,我敢肯定,生活也就没什么值得过的了。”什么是人类当下的困境?在此不妨重温一下“梭罗悖论”:“如果一个人因为喜欢树林,每天在树林里度过半天时光,那他可能被人看作是流浪汉;可要是他全天做个投机者,锯光树木,让大地光秃秃,人们却把他看成是勤勉进取的好公民。”接下来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大地繁花四起,古木撑起穹隆,我们能够自由地徜徉在那一片梭罗的森林?


《第四消费社会》一书中,作者把日本战后的消费理念发展分为四个时代。第一消费社会从1912年开始,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消费时代;第二消费社会1945年开始,是消费群体逐渐扩大的模仿型消费时代;第三消费社会1975年开始,是个性化消费时代;第四消费时代2005年开始,是回归人际关系的消费时代。当然,文章最后还展望了一下第五消费社会的可能性,预计从2035年开始,是全新的共享型时代。


在第四阶段,人们开始重视曾经忽视了的消费行为。注重消费过程中人与人,或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换,强调人与人关系的连接:共享而不占用,不陷入品牌定义自我的陷阱,不囤货品、简约环保、崇尚自然、拒绝奢华。


马克思说:“消费并不完全都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真正的消费就是一种人性的恢复过程。”在第四消费社会中,人们对价值的判断,不再拘泥于单纯通过物质和服务的消费来获得满足。即使不通过消费,人与人是否也能够通过共同完成某件事而相识、相互交流。


“消费就是将物品的消耗和再生作为表面的目的,而实际上追求的是充实地度过时间,从求大求多,到个性化,到返璞归真由物及人。”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消费方式也是一种环保举措。在第四消费社会中,越是长寿就越有价值。所谓的长寿,指的是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不需要太多的转型就能长期保存。为了实现长寿,就必须提供真正的生活必需品,并不断追求更好的基本性能和质量。而人们也更加偏好能够细水长流的商品和店铺,而不是短暂的热销后销声匿迹的商品。


对简约的追求,源于欧美。现在的欧洲和日本、美国相比要朴素得多。首先不会出现女高中生拿着路易威登的钱包的情况,人们还住在一百年前建造的房屋中,使用着一百年前的旧家具。即使是在美国纽约等大城市中,也会将百年老屋改造后继续使用,而不是将其铲平重建。


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数量减少,以节制、朴素、环境友好、社群共享为特征,不再注重个性化展示和品牌价值的第四消费时代将成为主流。这不仅是消费趋势,也是生活态度。当占有物质变成分享信息,当炫耀个性变成关照他人,消费是为充实自我,并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时候,社会也进入了更高一种文明阶段。


从“物本”到“人本”


由奢尚简是社会进步的标志。20世纪 80年代至今,东亚市场界一直崇尚“更高档”的概念。其背景是,如果消费者对在第二消费社会中所实现的均等的生活方式感到彻底满足的话,企业就无法再扩大自己的销售额。


因此,企业才不断地向消费者鼓吹,为实现一个与众不同的自我,去追求更高级的必要性。然而,在这种“差异化噩梦”中倍感疲惫的消费者,反而产生了追求简约化的意识。


那么,是不是第四消费社会中的消费者就认为,独一无二的自我是不重要的呢?事实并非如此。在第三消费社会中,所谓实现自我的方式,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购买认为适合自己的品牌来实现的。


但是到了第四消费社会中,简约化的意识使得人们不再去挑选有独特风格的品牌,而是把商品看作一种全新的素材去选购。因为所谓的独一无二的自我已经存在于自己的内部,那么作为这个自我的容器,就要是不会妨碍自己的,最好是无色透明的。


第三消费社会的消费是以物为中心,但是随着人们进入第四消费社会,这个中心将会从单纯的物质转移到真正的人性化的服务上去。但这并不等同于单方面地花钱后享受服务,而是会有更多的人开始追求通过消费来建立更互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并不是发展那种将服务作为商品来消耗的服务消费,而是人们将更多地追求一种,能够为施与方和接受方同时带来满足的服务行为。因此,重要的不仅仅是能够获得何种服务,还包括从谁那里获得服务,以及和那个人将如何相处下去,这些内容也渐渐有了重要的意义。


同理,那些非服务性质的商品买卖也一样,人们开始看重谁在以何种方式销售商品。即千篇一律的售货方式已成为过去,人们更加看重是不是由一个对商品有着充分的知识和热爱的人来销售商品。


在第四消费社会中,将商品本身神话的品牌信仰已经走向衰退,取而代之的是将物品看作一种手段,从而更加重视通过这种手段所能达成的目的,也就是让自己和什么样的人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关联。


比较显著的例子是无印良品,这是第三消费社会向第四消费社会过渡的典型商品。它是对名牌商品的一种反抗,并向消费者提供了剔除企业所强加的无用的价值的,能让消费者通过它来创造最具自己个性的生活方式的素材。


物欲不能带来快乐


对于人类来说,最大的不幸是,连物质上的欲望都无法得到满足,但是仅次于它的,并不是人欲望的无止境,而是欲望过于轻易地就得到满足。


对于耽于美食的人来说,最大的悲哀就是胃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无论食物有多美味,一旦超过一定量,也会难以下咽。不仅如此,随着欲望得到满足,人感到的快乐也会递减,到最后反而会成为一种痛苦。


可以说,物质欲望带来的满足感仅建立在其未得到满足的阶段,一旦这种欲望得到了实现,那么在这一瞬间,满足感就会马上消失,人们就是被这种极端讽刺的机制玩弄于股掌之中。那么,人们对此又是怎么想的呢?那就是,以“消耗某种物品”为目的进行“物质上的消费”的同时,却又尽可能地延长消费的过程。


因而,消耗物品这一目的,反而成了享受消费过程的一种手段。也就是,不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消耗最大量的食物,而是反而希望能用人是第四消费社会的重心。尽可能长的时间,来消耗少量的食物,以获得更多的乐趣。


原本“人的消费活动恐怕就是和效率注意相对立的一种行为,人们对其过程的关心程度要远大于实现目的本身”,因而“可以说,消费就是将物品的消耗和再生作为表面的目的,而实际上追求的是充实地度过时间”。


也就是说,第四消费社会作者预言消费最终的、成熟的形态,是一个将消耗(consumption)转化为自我充实(consummatory)的过程。而作者在论述中,也包含了对消费社会的极限和成熟,或者说是消费社会本身“被用尽并获得完成”的期盼。可以说,这正是对第四消费社会的预言。


我们距离第四消费时代有多远?


日本是中国最好的镜子。今天的中国应该是第二第三第四阶段共存的社会,远比日本复杂。由于地区贫富差距,消费处于作者所说的二、三、四型混合。跑得快的早已同步断舍离,落后的还在陶醉于暴发户审美,二者之间还有一大群迷路的奢侈品拥趸……目前,一二线城市处于第三消费社会后期,其他地区处于第二消费时代和第三消费时代交互存在的时期。


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中国部分一线城市和地区已经提前进入第四消费时代了,包括以下五个特征:从个人意识到社会意识,从利己主义到利他主义;从私有主义到共享主义;从追求名牌到追求简单、休闲;从崇尚欧美、向往都市、追求自我到日本意识、地方意识(从集中到分散);“由物质到服务”的真正实现,或对人更为重视,从而实现简约自我、去物化。我们的社会最初从通过消费建立一个富裕的家庭的时代(第二消费社会及以前),发展到通过消费来丰富个人生活、发挥个性的时代(第三消费社会),再到以消费为手段来建立和他人的联系、为社会做贡献的时代,不断发展进化。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日本走过的路我们也会走。我国目前所谓的消费升级即是从家庭消费转向个人消费,讲究个性和品质。我们每个人一生最大的消费便是人生,消费的结果便是成就,因此消费的终极形态实际上是不断充实自我。


我们的消费观念是受大时代消费观念所影响的。从最初的对最基本物质的追求,满足基本的消费,到被消费的潮流裹挟,盲目追随潮流的消费,再到追求个性,寻找自我的、差异的消费,到最后追求真实的自我,不被消费裹挟。第二、三消费社会制造了“没有钱无法生存”的社会。


因而,对此问题的反省将成为第四消费社会的基调。不是通过购买商品向人炫耀,而是通过购买商品来促进和人的交流,形成一个圈子,希望进行这样的消费的心理在人们心中不断扩大。这大抵就是四种消费潮流的迭代和进化,而消费的变化亦是大众经济水平发展的一面镜子。


但说到底,消费更是大众追求自我的过程。正如《第四消费社会》所言,消费的终极意义在于,如何度过充实的人生。


5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弱传播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