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主人公卡恩斯教授,一生最大的发明就是我们汽车上使用的“简短型雨刷器”,这就是他灵光一现的时刻。电影的片名叫flash of genes,来自于关于“发明专利”的经典解释。绝大多数的发明创造,其实都来自于天才那一瞬间的闪光。
这个发明今天看也许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很了不起,至少几家大的汽车公司并没有想到。卡恩斯教授后来和福特公司接触。福特一直想看这个东西的细节,卡恩斯教授申请了专利,然后想自己生产,给包括福特在内的几个大型汽车厂做配套,所以,他就是不给福特看。福特后来表示同意合作,但要求卡恩斯教授提供一套样品,说是要送到华盛顿的总部去做审批。卡恩斯就是一个教授,哪知道后边还有那么多鬼点子。于是,他就把样品给了福特,然后,一边开始做商业贷款、租厂房、买设备,准备开工,一边等着福特方面的最后订单。
然而,有一天,他收到了福特方面的通知。福特公司决定不再和卡恩斯教授合作了,理由就是嫌他没有制造经验之类云云。可是,就在几天之后的一个风雨之夜,卡恩斯教授发现了街上新出厂的福特汽车,已经安装了自己发明的间歇性雨刷器。卡恩斯教授几乎被气疯了。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维权之路。
可是,一个小人物对抗一个大型公司,谈何容易。当你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你会发现这种力量的差异。你只是一个肉身,对方是一个机构。你打官司,要放弃工作,放弃生活,没有收入;而对方的每一个雇员,他们打官司都是在工作。法制社会,说起来很高大上,但是,无数的案件总要一个一个来,处处都要讲证据,成本巨大。法庭晚开一天庭,福特的人无所谓,律师也有其它的事情,只有卡恩斯教授度日如年。
突然有一天,卡恩斯教授的律师告诉他,福特愿意出40万的补偿金。这40万,是个不明不白的钱,福特没有道歉,说有说明。卡恩斯教授那个时候的家还是完整的,6个孩子都还没有工作,最小的还没有上学。偃旗息鼓吗?律师劝卡恩斯教授接受调节,这样,律师也能有一点收入了。在那个时候,40万已经是一笔数目不菲的金额了,但卡恩斯教授拒绝了,他觉得福特公司应该登报声明,是他们偷了自己的发明。
你不难想到,律师离他而去了。没有人愿意给自己当律师,卡恩斯教授开始跑图书馆,自己找资料,学法律,自己给自己当律师。这时,他已经没有办法正常工作了。电影看到这里,你会看到一个美国版的秋菊、美国版的李雪莲诞生啦。又过了一段时间,她的妻子也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也走了,开始兼几份工作,独自抚养6个孩子。因为孩子们要上学,家庭还需要一个正常的环境。
卡恩斯教授从此开始了一个人的战斗。福特公司开出来的私下和解金也越来越高,从40万到100万,到几百万。我每次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就在想一个人为了自己的事业,为了自己的梦想,该在什么时候作一点妥协。坚持自己的梦想,是令人尊敬的,但家庭也是你的责任,追求梦想,坚持到什么程度上,就算够了。过了,就算是自私了。显然,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可正是这种没有答案的问题,给人的启发是最大的。
这个官司后来又打了12年。在最后一次庭审中,卡恩斯教授对陪审团说了这样一番话:我走进法庭,我觉得自己的胸前挂着一个名片,大家都看不到,但我自己是看得到的。这个名片上面就写了一个介绍:发明家。我就是在为这个身份而战斗。
就在宣判的前一夜,最大的考验来了。福特的说客带来了新的和解方案:和解费涨到了3000万,也就是如果此时和解,卡恩斯可以得到3000万,但如果坚持要法庭宣判,最终判决可能甚至是零。令人欣慰的是,孩子们这时候已经长大了,他们开始理解和支持爸爸的抗争。孩子们拒绝了说客,他们都宁可接受法庭的判决。法庭最后的宣判,卡恩斯教授获赔1010万,这个数目虽然远远少于3000万。但是,2005年,当卡恩斯教授去世的时候,他的身份是发明家。
德鲁克把人的成长分为“内在的成长”和“外在的成长”。德鲁克说,人的成长,首先是自己内在能力和做事情的技术在成长,这就是“内在的成长”;而当你能够去做好一件事情了,就会得到组织的赏识,就会得到领导的认可,会得到晋升和提拔,职位和任务的变化就表现为“外在的成长”。
德鲁克把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比喻为一种螺旋式循环上升的过程。最开始的起步,是“专注工作”,专注工作的目标是“胜任工作”。而能够胜任工作,就意味着可以“负起责任”,哪怕最开始你负起的责任,就是管好你自己,而不是带一个团队。而当你能够熟练地负起责任之后,你就会再上一个台阶,这就使你的内心开始“拥有自信”。所以,“专注工作”、“负起责任”和“拥有自信”,被德鲁克称为职业生涯循环中的三个核心要素。
一个所谓成功的人生,就是把德鲁克循环不停地转起来,让这个循环越来越大。不仅仅是一圈,还可以有第二圈、第三圈。负起责任,不仅仅意味着只是胜任管理自己的工作,按照我们世俗世界的想法,可能是管理更大的组织,胜任更难的工作。
成功的标志,就是你有本钱去扔“手机”。所以,在你扔手机之前,你要先咬牙学本事、练本事,每天去扔无数即将爆炸的手雷。直到有一天,你有本钱对任何一位老板说:you are fired。骨气,是我看中的,但我不喜欢学生在职业的早期有太多的冲动。这就是为什么我建议别把扔手机当成榜样。
顺便说一下。我很喜欢电影中,梅姨所扮演的米兰达。人的一生中,遇到这样一位上司不容易。你在人生的早期,遇到了一个专业上的大高手,哪怕是连滚带爬地跟上,一辈子都不会有大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做任何事情,都要进入主流。因为只有在主流里面,你遇到这种顶尖高手的机会才会越多。这也是我推荐这部电影的原因。
最后,我要说明,看电影、看小说,都是学习管理学的好方式。因为电影和小说,都会引人思考,都会让你看到人性、社会和管理的多面性。而且,有意思的是,你在不同的时间,心情不同,看到的东西也会完全不同。我在清华鼓励学生看电影,也鼓励他们把好电影反复地看,而且要争取看出不同,看出新意,实际上就意味着你在成长。
同样一部小说,同样一部电影,你在20岁的时候看过,会有一番收获;你到了40岁时,再拿出来看,收获一定不同。小说和电影,摆在那里都没有变,变的是你,你和以往不一样了。其实,用不着过20年,有的时候只要过两三年,你可能都会从同一个文学作品中看到完全不一样的世界。这就是你的进步。
假如安迪亚不扔手机,其实,她的职业生涯一定会进入到一个新的循环,她会成为一个骨干,她要带队伍,她会成为一个中层。这就是我今天所讲的电影《兵临城下》之中的那个政委的角色。那个政委的形象,也许你已经忘了,他在电影里连配角都算不上。可是,我推荐学生看《兵临城下》,不是为了看裘德·洛,更不是看紧张的故事情节。我觉得,那个电影中最值得看的,就是那个中层干部——政委。在这个人身上,你大约可以看到一个好的中层管理者所需要的全部素质和技能。
发现有能力的下属,激发他们的斗志,和他们结成兄弟般的友谊。信任下属,让他们在擅长的工作领域充分发挥作用。
中层之所以被称为“中层”,他们的力量被称为“组织的腰力”,就是因为他们要承上启下。他们要把高层的战略型目标转化成为可以在细节上实现的具体工作目标,要有可操作性,要有落地的能力。
政委接着说:我们要给战士们勇气,让他们在死亡之外看到希望,看到为祖国而战的骄傲,要对战斗充满渴望,有必胜的信心。接着,他说了在这部电影中,其实是最重要的一句话:我们需要榜样,需要所有人去学习、去跟随的英雄。我们要把军报重新办起来,要让这位英雄的事迹每天都传递出来,让所有人都关心这个英雄。
这一整段话,都像是愿景。领导一般都关心能不能落地。赫鲁晓夫也不例外,接着问,你知道我们这里有英雄吗?政委回答:我知道有一位:瓦西里。尽管电影没有多演,但我们都可以想象,赫鲁晓夫一定会问:这是怎样的英雄?当政委介绍瓦西里五枪干掉五个德国军人,其中还有德军战地指挥官的时候,赫鲁晓夫怎能不同意政委的方案。对于政委,我的评价就是:有想法,有办法,而且能落地。这也是一个中层最重要的能力。
中层干部,是组织中最宝贵的财富,他们不能享受到组织成功的聚光灯,因为聚光灯总是打在少数领导者的身上。但是,支撑着每一个伟大组织获得成功,帮助领导者实现他们战略目标的,都是那些默默无闻,为了自己的目标、自己对于老大的承诺,不断努力,甚至献出生命的中层。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把中层干部称为“组织的腰”、“组织的骨干”。
我有一句话不知道你是不是同意,成功的组织,一定要有优秀的领导者。但是,光有优秀的领导者,不一定能够创造出伟大的组织,因为还需要坚强的组织的中坚力量。
做企业家固然可以利用更多的资源和力量去成就自己的梦想,但实际的情况可能是,梦想未成,你可能首先要承担的,是巨大的责任。你每天睁开眼睛,就欠着一群人的钱,要给一群人发工资。你发不出工资,那就不仅仅会影响几个员工,而是会影响员工背后无数的家庭。
在这部电影中,从图维亚每次的艰难决定,你应该能够深切地体会到这样一点。个人意愿、良知、方向和大家的共同利益,当你作为一个人的时候,这些东西可能彼此相互无关。可是,当你作为一个组织的领导者之后,任何一个决策都不再简单,每次可能都需要瞻前顾后,综合权衡。
从这部电影中,你可以看到一个伟大的领导者,他的愿景形成、发展与改善的过程。图维亚最开始就是为了逃命,然后是照顾同样的受难者,不能见死不救,到后来就是要形成一个稳定的社区。他不顾一切地朝向这个目标努力。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所以,和看一般的故事片不同,这部电影给了我们很大的可信性。
如果说最开始是在森林里逃命,而去集中营中救出那些老弱妇孺,则标志着图维亚愿景的形成。
救人成功的图维亚,在影片中有一个桥段,是骑着白马在营地里,向大家宣布这里的规矩。图维亚是这样说的:看到你们和我安全地住在这里,今天就成了我最快乐的日子。但我要讲讲在这里的规矩,你们安顿下来之后,每个人都要工作,没有人可以例外。我们要帮助苏联同志做事,缝缝补补,修理武器。女人要和男人一样学习射击。我们不能照顾孩子,所以,不能怀孕。我们要重建失去的生活,把这里建成白俄罗斯境内、犹太人可以自由生活的营地。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社区。
社区,community,这个只是以前一位犹太读书人向图维亚建议的概念。在这一天,图维亚终于把它明确地提了出来。从这一天开始,图维亚乃至整个组织的行动,都是围绕着社区之上的唯一目标。
冬季到来了,粮食不够吃。图维亚规定所有人只能吃自己那一份,不可以多吃。但是,这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案,却让少数人感到不满。几个年轻力壮的人,自认为是自己出去找吃的,比较辛苦,就应该多吃。趁着图维亚生病,他们打破了规矩。图维亚拖着病体,出来制止他们,结果却被拒绝。
领头的,叫阿卡迪。他对图维亚的命令公然对抗。他说,我们有了新的政策,你已经不再是指挥官了。我请你在看电影的时候,多花点时间看一看这一段,看看图维亚的表情、动作,思考一下图维亚的内心变化,也反思一下他的坚定。对于领导者来说,底线非常重要。什么时候应该妥协?什么时候要坚定地维护底线?这是每一个一把手都要遇到的问题。在涉及到权力和威信的时候,没有任何条件可以讲。
电影在处理图维亚和阿卡迪之间关系的时候,略显简单。关于阿卡迪的戏不多,但都是把阿卡迪处理得像个地道的流氓,所以,图维亚杀这个人的时候,大家觉得死有余辜。但是,我们可以想一下在现实生活中,阿卡迪如果是另外一种类型的人,一把手又应该把底线放在哪里呢?
比如,阿卡迪就是一个勤劳的人,他勤恳地出去给大家找吃的,但是,自己辛辛苦苦,却被其他人平分食物,他也完全可能产生不满,会考虑多分一点,毕竟付出的辛劳更多。面对图维亚的平均主义分配方案,他一定会产生某种不满,甚至也有可能想去夺取权力,改变分配政策。这就违背了图维亚建立一个“社区”的愿景。对于后面一种情况的阿卡迪,图维亚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呢?
任何电影都只是讲一个故事,讲述一个场景。但是,我建议你要学会举一反三,这样你的思考就可以走向更深的境界。从电影这种比较直观的形式中,悟出更多的东西。
这部电影中,我最后建议你认真看一下的片段,是影片的最后部分。图维亚营地遭遇德军围剿,德军将他们逼向了一片沼泽。面对那一片无边的沼泽地,再看看一群老弱妇孺,怎么办?走还是不走?图维亚无计可施。他将手枪交给了女友,显然,心里已经做好了同归于尽的准备。这时,他的第三个弟弟站了出来,决定走出这片沼泽地。
我们在这里又看到了一个伟大的中层。面对大家的质疑,我们这群老弱妇孺,是不可能走过沼泽地的,图维亚蹲在地上。我们这时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领导者,并不总是坚强,并不总是一言九鼎。领导者也是有血肉的人,也有恐惧,也有无计可施的时候,也有他们最致命的弱点和命门。
关键时刻,三弟说了几句经典的话:上帝不会帮我们劈开沼泽,我们必须要靠自己走出去。有可能吗?一切皆有可能。三弟说,我们过去所做的事情,哪一件是看起来可能的,但我们不都是做成了吗?三弟有想法,有办法,他让大家都解下腰带,连成一条长长的绳子,每个人都抓住这条长绳。我们看到,图维亚听了这些话,逐渐从困顿清醒过来。这显现了领导者非常优秀的品质,从善如流。
图维亚解下自己的腰带,用行动支持三弟的主意。而三弟本人,则在最前面牵引着这条长绳。走过沼泽的那一幕,是整部电影中最美的画面。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画面的时候,对摄影者的匠心佩服得不得了,这幅画面不仅美,而且就这样一个画面,一下子勾勒出犹太人的艰难历史。我们从这里仿佛一下子看到犹太人千百年来的所有困难,和他们不屈的抗争。
三弟走在最前面,图维亚紧跟在弟弟的身后,这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重要的管理问题:继承问题。你知道三星的创始人为什么会选择李健熙做接班人吗?就是在家族事业最困顿的时候,李秉喆这位创办企业的人,束手无策。而三子李健熙则对他爸爸说:再坚持一下,一切都会过去。正是这句话,让李秉喆下决心把三星的事业交给了李健熙。而李健熙也确实没有让他爸爸失望。
1.《天才闪光》为第一曲:虽千万人吾往矣。我要加上一个前提,这个目标是合乎逻辑且坚持有度。
影片中 Robert Kerns 博士的坚持不在于金钱,而是发明家的尊严,底线。现实中的管理者在制定目标(我做这些,为了什么),执行目标(在过程中,哪些是不能退让的)的过程中是可以借鉴。认知明确,不要恋战,方成大事。 2.《穿普拉达的女魔头》为第二曲:人世间有百媚千红,唯独你是我情之所钟。
初入职场的安迪对这份 “钱少,事多,离家远” 的工作从 “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 到 “是的,我比任何人都在乎” 的工作状态转变,将自己从 “小白” 塑造成连最挑剔的老板米兰达都欣赏的职场 “白骨精”,这期间的安迪所运用的策略、方法,当现实让她厌恶,善良和勇敢的品质保证了她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在成长为优秀管理者的过程中,是值得借鉴。认清哪些是你的菜。 3.《兵临城下》为第三曲:放心去干,你的背后有我在!
瓦西里成为英雄,跟政委的付出、鼓励、支持是分不开的。剔除影片里三位主角情感的纠葛,是政委给了瓦西里希望、明确的使命、充分的肯定、必要的牺牲(不争利),英雄才能诞生。没有有力的背后支持,谁会给你出彩的业绩?成为管理者后,在如何带领,激励团队过程中,你就是支柱。不要让你的下属成为影片开头那些上战场有枪没子弹,有子弹没有枪,最后还腹背受敌的可怜士兵。 4.《反抗军》为第四曲:但有规矩在,高处可胜寒
作为管理者的最后一曲,《反抗军》诠释了最重要的一件事:定愿景,立规矩,守规矩,保平衡。我们可以把影片中社区的形成,看作是创业公司的起步,四个兄弟是联合创始人,难民是员工,阿卡迪是内部斗争,德军是竞争对手,如此角色的对应,我似乎也理解一把手的不容易。规矩是领导者立威,立信的工具,而如何能清楚辨别谁是真心支持你的人,是需要刻意练习的基本功。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