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感悟】
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强者示弱,弱者逞强。
失望并不是一件坏事,失望恰恰是你人生的转折点。孩子刚学走路的时候,是大人牵着他们的手,到他们快要学会走路的时候,大人就会松开保护的手,于是,孩子开始踉踉跄跄地朝前走,走不了两步,就会摔一跤。我们的心灵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是一样。
我们可以把这叫做心灵的波动定律。当你的心灵开始成长的时候,会觉得开心、兴奋,你会先迎来一个小高潮。很快,随着你继续成长,就会进入一个低潮,你的意志好像突然被抽空了,你想要做的事情变成了一件你越来越不喜欢做的事情,变成了你不得不去履行的没有丝毫吸引力的义务。请你不要焦虑,心灵的成长,一定会经历这种潮起潮落的波动,坚持下去,就会从低潮中走出来。
只有肤浅的心灵才会如此乐此不疲地追逐新鲜感。我们讲过,真正的道德导师是不会引进新的道德观念的,只是反复不断地提醒我们回到那些古老而朴素的原则。可是,人生下来就是喜新厌旧的。过分地追求新鲜感,会把我们引入歧途。当我们去思考行动方案的时候,不是先去问,这是否符合公义,而是会问,这是不是符合时代的潮流?这是不是最新潮的?我们会想当然地以为,只要是新的,就是好的,历史中那么多宝贵的经验,就会这样被我们抛在脑后。
“夸夸其谈的总是新人。新加入上流社会的人会过度讲究繁文缛节,不成熟的学者比较喜欢卖弄学问。”自负会让我们傲慢,傲慢会阻断我们继续前进的所有通道。
政治往往是一个既需要讲究原则,又需要懂得妥协的过程。拿美国最高法院的几位著名大法官来说,如果他们不坚持宪法原则,最高法院就不会获得后来的司法审查权;但如果他们不懂得妥协,最高法院可能在跟总统、国会的正面对抗中早已被击得粉碎。所谓政治,其实是一种平衡的艺术。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斯特恩把NBA从“职业篮球比赛”变成了“现代体育秀”。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通过改变NBA的规则,让每个观众都觉得都不虚此行。工资帽制度让球星没办法在大城市扎堆,强队不至于过强;选秀制度的改革让弱队必须认真对待当下的比赛,而不是靠“故意示弱”实现咸鱼翻身。
斯特恩还通过改变规则,提升比赛的得分。
在斯特恩上任的时候,NBA比赛的整体得分一直处于下滑的趋势。但是NBA中有一句俗话,叫做“防守赢得总冠军,进攻赢得票房”。观众买票来看球,肯定愿意看球星积极进攻得分,上演精彩的扣篮。
斯特恩十分清楚观众的这些偏好,他设计了一系列规则,来鼓励球员得分。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2004年,引入了No Handcheck规则,一句话概括就是,防守者对于进攻者的身体接触,必须要收敛。这让站在三分线外的小个子球员,有更多的空间能突破进入禁区,比赛也变得更好看。
斯特恩干的第二件事,是改变NBA的主要产品。之前的NBA在宣传上,更着重于比赛本身,但是在斯特恩上任之后,他将目光聚焦到了一个个球员身上,把球员打造成有故事的产品。
比如上世纪80年代最出名的两位球员,分别是“魔术师”约翰逊和“大鸟”伯德,这两位球员在球场下是亲密无间的好友,但是在球场上分别属于湖人队和凯尔特人队。在此之前,这两支队伍在总决赛中交手过7次,可以算是“宿敌”。约翰逊和伯德亦敌亦友、背负着“豪门恩怨”的故事,成为了当年NBA的主推产品。
在此之后,NBA对于球星的打造,都离不开这样的故事。比如“飞人”乔丹的好几次夺冠,面前都横着“黑白双煞”马龙和斯托克顿这对拦路虎。再比如,科比和詹姆斯之间也有“23 vs 24”的竞争故事——23和24分别是他们的球衣号码。
著名的篮球作家张佳玮说:“如果说斯特恩上任之前,NBA是话剧,那他卸任时,NBA已经变成了电视剧,甚至网剧:也许没那么硬核纯粹了,但影响力、流行度和覆盖度,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
NBA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体育竞技,而是成了一种有强大造星能力、强娱乐性的大众文化。
斯特恩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把NBA打造成了一场“现代体育秀”,有明星、有恩怨、有表演、有形象管理。这才让NBA成为了一个世界级的文化现象。
斯特恩在过去30年的改革,一直都伴随着批评的声音,说他让篮球变得花里胡哨,不那么纯粹了。
但是有一点我很相信,那就是我们人是故事动物。我们永远喜欢看英雄力挽狂澜、小人物成功逆袭的故事。NBA不过是用篮球的方式,将我们喜欢的这些故事讲出来了而已。
这个时代永远不缺有意思的事情,只是缺少能把故事讲好的人。
这个世界真的很有意思:
弱者普遍易怒如虎,而且容易暴怒。
强者通常平静如水,并且相对平和。
为什么呢?
《庄子·秋水》篇 中早就告诉我们:“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为圣人之勇也。”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战无不胜取决于他的内心,而内心的强大则源于他在深知天命的奥义后,能够养成耐性和心静如水的淡然。
生活中,真正的强者普遍内心强大且自信,他们已经不需要再证明自己强大了,所以反而能去向下兼容,跟周围的人打成一片。
而弱者由于内心的自卑,总是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所以喜欢上来就先证明自己的强大,结果却陷入了一个“越自卑就越要去证明,越证明却越脆弱”的恶性循环。
所以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外强中干的人,他们看起来很强大,张牙舞爪,逢人就先证明自己,生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一样,但是你只要击中他们脆弱的要害,他们立刻就被激怒,非常生气和惊恐,原形毕露。
内心强大的人,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内心脆弱的人,再小的事都会被无限放大,生活处处是风浪。
内心强大的人都在示弱,而内心脆弱的人却都在逞强。
他们的逞强,其实是需要外界的认可。究其本质,还是因为内心不够强大,所以才活在别人眼里。
他们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总是活在他人的眼目口舌之中,也特别喜欢解释和证明自己,但是越这样就越敏感脆弱。
正如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越是话多,越是会让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中。
发现自己的无知,需要相当程度的认知。
承认自己的自卑,需要相当程度的自信。
每一个人都有无知和自卑的一面,就看他敢不敢承认和面对。自卑和无知,恰恰也是很多人奋发向上的源动力。
古今中外,很多优秀的人才都是从小就自卑的人。因为自卑,所以才奋发向上;不断走向强大,从而建立自信,这时才敢承认自己的自卑。
一个人知道得越多,越容易发现自己的认知边界,从而保持谦卑。因为无知,所以才不断学习。
正如《论语·为政》中所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的越多,就会发现不知道的更多。
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一无所知——苏格拉底。
因此,看一个人是否强大,就看他能否拥抱自己的自卑和无知。
什么样的人是内心强大的人?
请大家参考下面这10条:
1:敏感却不执着,固执而又变通;稳重但又热烈,成熟而又年轻。
2:高度自律但又能随时自黑,因为人的自律往往缘于自强,人的自黑往往源于自信。我们可以打倒一个站着的人,但是却很难打倒一个本来就躺在地上的人。
3:目光柔软但内心潜藏锋芒,擅长记忆但又能擅长忘记,博览群书但又能虚怀若谷。
4:阳光下像个孩子,风雨里像个大人;得到了不狂喜,失去了不伤悲。把失败当寻常,把成功当恩赐。
5:遇到再多不公平,也不会逢人就抱怨;取得再大的成就,也不会沾沾自喜;
6:对过往一切情深义重,但从不回头;对未来充满期待,却从押注于未来。
7:看透了这个世界有多糟之后,依然憧憬这个世界上的美好;认清了生活本质之后,依然对生活充满热爱。经历情感伤痛之后,依然相信爱情;经历过朋友背叛之后,依然相信友情。
8:不需要阿臾外界来获得存在感;不需要靠贬低外界来获得优越感;不依靠外界的寂静获得安全感;
9:与标榜自己的努力相比,更习惯性的自律;与憧憬未来相比,更珍惜当下的拥有。
10:他们善于尽人事后听天命,遵天命后待时运,时运过后再淡心境,历尽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决心取决于他的内心,而内心的强大则源于他在深知天命的奥义后,养成了愿待时运的耐性,并最终心静如水的淡然。
1、内心强大的人,一定是有自己坚定信念的人。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从古至今,能够建立伟大事业的人,不但有超过世人的才干,也必定有坚忍不拔的信念。
这种信念不是口头上的,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是带有深厚情感,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广阔的视野。
这种内心的强大,常常意味着他极其地自信,而这种自信常常就来自于他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浅薄,以及对自然,对人的生命的深深敬畏,因为敬畏,才使他没有恐惧感。
2、内心强大的人,听到不同的声音内心不会焦虑。
内心强大的人有一种特别的开放意识与开放心态,对于任何不同的声音,他都能够认真听进去,能够用自己的头脑再想一想,对自己自信的东西仍然保持一份警惕。
恰如孔子所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众人眼中的好与坏他都会自己参考,因此,他不会拒绝去听一听,想一想不同的声音。
但是,由于他的内心的强大,他也不会一听到不同的声音就焦虑不安,就立即改变自己的想法,而且是在不同的声音面前,学会用逻辑、常识、常理、直觉、经验及科学的方法再重新检验一次。
3、内心强大的人,是平和的、自信的、快乐的。
一个人如果到这个地步,也就是人格完善,内心强大之人了。
内心强大的人,也就是真正有思想的人;或者说真正有思想的人,也是内心强大的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能够做到如此,即使身处世俗世界里的所谓逆境,他的内心也是平和的,自信的,且是充满快乐的。
4、内心强大的人,做最坏的打算,却往最好处追求。
《菜根谭》讲:“众人以顺境为乐,而君子乐自逆境中来。”
一个人的内心只要足够强大,外界的环境再糟糕,也不能影响他的心情。
内心强大的人,其实是精神贵族。他意识到人,作为一种有精灵的人,有思想的人,其肉体生命的有限性,同时也意识到思想生命的无限性。他知道怎样摆正自己的肉体生命与自己的思想世界之间的关系,也能够认识到世俗世界的物质标准与自己精神世界的另类坐标。
因此,内心强大的人常常不失眠,不焦虑,不急躁,随时随地做着人生中最坏的打算,却往最好处追求。一切灾难与痛苦,都早在他的生命中思量过了,甚至丰富真切地体验过了。
他向死而生,因此,一切的变故都不再让他感觉世界突然被颠倒,人生会被变得面目全非,一种坚定的信念,可以支持到他安然入土,与世长辞。路。光阴荏苒,渐渐地,很多梦被放弃,很多人被忘记,很多事被放下。
5、内心强大的人,自律且认知水平越高。
有句话说得好:“改变认知能力,其实就是在改变人生。”
当一个人有高认知水平的时候,就更容易寻找人生的意义和树立生活目标,而这些遥远、坚定、又有价值的东西,会抵消掉我们当下的很多痛苦,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同样的逻辑:人一旦有了远虑,就没有了近忧。成了一个长期主义者,可以延时满足。
而当一个人认知水平低下的时候,是看不到长远价值的,也没办法树立长期的路线和目标,就只能专注于当下的效果,每一分付出都需要回报,甚至是斤斤计较,睚眦必报。只能是一个短期主义者,需要即时满足。
这样长期下去,人就变的越来越不耐烦,对任何人和事都失去了耐心,焦虑的心态就这样滋生,越来越肤浅,只能用当下的娱乐麻醉自己,每天都在焦躁中度过!
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明明做错了事情,却死活不肯低头;明明不懂的东西,非要假装很懂。
做任何事情,都喜欢强出头;在别人面前,永远不甘示弱。
他们看起来很强大,实则不堪一击。
鬼谷子曾说:“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善于示弱,才是真正的强者。
01
扮强者,是因为不够强。
作家杨程程在她的书里,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杨程程曾经带过一个新人。
是个很有文学天赋的男生,但是这个男生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瞎承诺、爱生气。
每次当问他能否干好一个工作时,他总是说没问题。
然而令杨程程非常纠结的是,他总是不交活,经常在被催了无数次之后才勉强把活交了。
其实,男孩的少部分工作做得还是相当不错的,只是工作效率太低了。
直到他辞职后,杨程程才明白,那些交给他的看似特别简单的活,他根本就不懂,得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去学。
并且,有些知识点还不是简单的查查就懂,一定得假以时日,才有可能弄懂吃透。
所以那阵子,男孩每天都很生气,总觉公司故意给他安排一些他根本干不了的活。
这位男生的经历,又何尝不是许多人的真实写照。
对于一些人来说,承认自己不会,远比硬着头皮去做要困难得多。
因为在他们看来,示弱是一件丢脸的事情,只有表现得无所不能,才不会凸显自己的无知。
殊不知,扮强者,恰恰是因为不够强。
急于证明自己,才是人性最大的愚蠢。
02
只有弱者,才喜欢逞强。
听过一句话说:“示弱不是真的弱小,逞强也不是真的强大。”
随着阅历渐深,我们终究会发现,只有内心虚弱的人,才喜欢拼命逞强。
最近很火的综艺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中,清华学霸何旻哲一出场就引发了不少争议。
作为补位的实习生,何旻哲到岗之后,一度表现欲十足。
第一次合作翻译文件,他就忽视其他队友的意见,自作主张地充当领导的角色。
各种辩论赛的总结和终辩,他都乐于担当,总是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
可惜,结果都是实力配不上野心,导致队伍最后失利。
和导师打交道时,他也迫切地想要表现自己。
第一次见面就夸梁律师衣服好看,团建时又主动给史律师敬酒。
无非是想从其他赛道争先一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只不过,他爱逞强的性格,却没能得到大家的喜欢。
更多的时候,他都像一个局外人,尴尬地游离在团体之外。
更糟糕的是,后来何旻哲还被观众扒出了简历造假的问题,清华学霸的人设瞬间崩塌。
有网友评论:“原来他盛气凌人的背后,只不过是心虚。”
不难发现,生活中喜欢强出风头的人,内心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自卑感。
正是因为害怕被别人看穿,所以时时刻刻都想要逞强。
《示弱的力量》一书中说:
“不敢示弱,是因为我们过分渴望认同感,不敢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不敢承认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
虽然伪装出强者的姿态,能让我们守住一丝虚假的自信。
可是,一个人只有接纳真实的自己,才能做到脚踏实地。
只有认清自己的能力,凡事不逞强,才能行稳致远。
03
越强大的人,越懂得示弱。
去年有一次,我有幸参加了一场自媒体作者见面会。
见面会现场十分热闹,聚满了来自各个地方的新媒体从业者。
大家积极地做自我介绍,针对新媒体行业的发展各抒己见。
当时我注意到,我的对面坐着一位年纪偏大的先生,看起来温文尔雅。
整场见面会下来,他都在认真地倾听别人的发言,时不时地在本子上记录着重点。
每当听到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他都会诚恳地提问。
哪怕对方比自己小很多,他也谦逊地称呼别人为“老师”。
见面会结束之后,我才从别人口中知道,原来这位低调又好学的先生,是当地一家知名杂志的主编,已经出版过两本有名的著作。
那一刻,我不禁有些佩服。
生活中,很多人不喜欢暴露自己的无知。
因此,对于自己不理解的东西,要么假装漠不关心,要么不懂装懂。
可是真正厉害的人,反倒不害怕向别人示弱。
因为他们心中有丘壑,眼里藏山河。
很认同这样一句话:示弱不是软弱,只是强者隐藏实力的表现。
真正优秀的人,愿意藏锋守拙,放低自己的姿态。
04
当你开始示弱,世界便温柔了许多。
有时候,我们之所以在人际关系中处处碰壁,是因为锋芒毕露,从来不肯认怂。
可是却忽略了,示弱是一种温柔的力量。
当你学会示弱,整个世界都温和了许多。
民国时期,26岁的沈从文被邀请到大学讲课。
教室里,挤满了许多慕名而来的学生。
沈从文走上讲台,看着台下这么多人,顿时紧张了起来。
他在台上呆呆地站了十多分钟,竟然不知道从何讲起。
后来好不容易开口了,他一面急促地讲述,一面在黑板上抄写提纲。
原本预备讲一个小时的课程,不到十分钟就全部说完了。
底下的学生,开始有些躁动,台下小声地议论着。
这时候,沈从文拿起一支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
看着这句话,台下的学生一下子笑了出来,并回报以热烈的掌声。
沈从文用弱者的低姿态,来坦诚自己的不足与紧张,既得到了学生们的谅解,又化解了自己的尴尬。
听过一句话说:“弱者逞强,只会被人当成笑话;强者示弱,反而会赢得别人的好感。”
其实,人性就是如此,相比于高高在上的人,我们更喜欢与拥有小缺点的人相处。
毕竟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擅长的一面。
内心虚弱的人,才会时时刻刻争强好胜。
心里平和的人,早就无惧别人的眼光。
一个人只有放低自己的姿态,才能真正得到别人的尊重。
当你坦诚地把自己的弱点展露出来,也会在无形之中拉近与别人的距离。
▽
有一句话说:“逞强是弱者的伪装,示弱是强者的智慧。”
愿你示弱而不软弱,坚强而不逞强。
不必张牙舞爪,也能与世界温柔相处,与他人远近相安。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