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AhaIP

英语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not cook without rice (idiom); You won't get anywhere without equipment.

【成语解释】即使是聪明能干的妇女,没米也做不出饭来。比喻做事缺少必要条件,很难做成。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僧曰:‘巧妇安能作无面汤饼乎?’”

朗读者 许渊冲


九十六岁的许渊冲鹤发白眉,声如洪钟。作为和傅雷、钱锺书同时代的资深翻译家,他已出版了一百二十多本译作和翻译理论著作。中国的古代经典被他译为英文和法文,而外国文学名著又被他译为了中文。


这位老先生崇尚勇士精神,最好比试。一部外国名著动辄数十种译本,譬如《红与黑》就先后有赵瑞蕻、罗玉君、罗新璋、张冠尧等名家译过,不同译本孰优孰劣,旁人常说“各有千秋”。


只有许老先生不喜欢这么说,他来下结论总是:“我比别人译得好。”他还向来喜爱在名片上自我推介,印上“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遗欧赠美千首诗,不是院士胜院士”等。“我们中国人,就应该有点狂的精神。”他对自己竖起大拇指。

多年来,许渊冲是翻译界的“少数派”。也许有人会对他张扬的个性、独特的翻译之道颇有微词,但他在中、英、法三种文字之间互译之创举以及业绩之丰硕,确实无可辩驳。2014年,他获得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如今,年过九旬的许老先生仍笔耕不辍。


朗读者 访谈

董卿:大家看到现在大屏幕上的这句英文诗:Love once begun, will never end.The lovers may die for love, in China the dead in love may revive.其实它是源自《牡丹亭》当中的一句唱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那么是谁把《牡丹亭》翻译成了英文呢?是一位老人,他不仅翻译了《牡丹亭》,《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西厢记》他都翻成了英语和法语,同时他又把《追忆似水流年》《红与黑》、莎士比亚等等翻成了中文。可以说因为他,我们“遇见”了包法利夫人,我们“遇见”了于连,我们“遇见”了李尔王;也因为他,西方世界“遇见”了李白、杜甫,“遇见”了崔莺莺、杜丽娘。他就是今年已经九十六岁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

许先生上来就给我递了张名片: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北京大学许渊冲。您是见了谁都递一张这个名片吗?

许渊冲:我的名字已经比名片还响了。名片不送人家也知道。

董卿:您这名片上“书销中外百余本”,这是实事求是,后面还加了一句,“诗译英法唯一人”,您不怕这名片递出去了,别人会有想法啊?

许渊冲:我实事求是。“书销中外百余本”,书在那儿了。“诗译英法唯一人”,这也是事实。这是六十年前的事了。六十年前,也就是1958年,我已经出版了一本中译英,一本中译法,一本英译中,一本英译法,就是说六十年前我已经一样出一本了,那个时候全世界没有第二个人。

1942年我翻的第一本书。翻诗是1939年。1939年对我而言,是个奇遇年。老师我碰到钱锺书。男同学,碰到杨振宁;女同学,碰到了周颜玉。我翻的第一首诗,就是《别丢掉》。

董卿:林徽因写的《别丢掉》,是您翻的第一首诗。

许渊冲:其实翻这个诗是因为喜欢一个女同学。

董卿:为什么喜欢女同学要翻这首诗呢?

许渊冲:《别丢掉》是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林徽因热爱徐志摩,但是她嫁给了梁思成。结果徐志摩的飞机撞山死了。林徽因走过徐志摩的故乡,见景生情: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所以见景生情啊。我感觉林徽因这个情感很真、很美,所以就把这个诗翻成英文了。然后寄给她。当时我写信给她,不知道她已经有人了。

董卿:所以您翻那个《别丢掉》也是白翻了。

许渊冲:也没有白翻,五十年后她给我回信了。

董卿:五十年后她才给您回信?

许渊冲:五十年后我得了大奖,报上登了。她在台湾看到这个消息,就回了我这封五十年前的信。在那个时候我也结了婚,她也结了婚。生活的每一天都能欣赏,失败有失败的美。回想当年,感觉还是很美的。而且我认为人生最大的乐趣是创造美、发现美。同样一句话,我翻得比人家好或者翻得比自己更好,在我就是乐趣。这个乐趣很大,别人夺不走的。

董卿:其实老爷子现在每天还要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钟,一般的年轻人都做不到。

许渊冲:我喜欢夜里做事。这也不是我说的,我“偷”来的,“偷”谁的?偷爱尔兰一个诗人托马斯·穆尔的。他说:The best of all ways(一切办法中最好的办法),To lengthen our days(延长白天最好的办法),To steal some hours from the night(是从夜里面偷几点钟)。

董卿:就是熬夜。(全场笑)

许渊冲:我就是每一天从夜里偷几点钟来弥补我白天的损失。

董卿:您现在天天还翻什么呢?

许渊冲:最近在翻莎士比亚。

董卿:还在翻莎士比亚,您不是已经翻了莎士比亚悲剧?

许渊冲:莎士比亚已经翻译出版了六本,一共交稿了十本。说老实话,能出一本是一本,不敢吹牛。活一天是一天。

董卿:我们现在都要定个小目标是不是?

许渊冲:如果我活到一百岁,我计划把莎士比亚翻完。

董卿:把莎士比亚翻完就意味着还有三十多本呢。

许渊冲:不到三十本。

董卿:我发现每一个小目标都很宏大。不过,对许老先生,我之前是很佩服他,今天跟他面对面交流之后,我很喜爱他。我就觉得,他怎么还能有这么充沛的情感!不仅仅是精力,是情感。在说到某一个动情处的时候,立刻就热泪盈眶。热泪盈眶是心还很年轻的标志。而且一说到翻译,他真的是乐在其中。你跟他说什么他最后都给你绕回去,绕到他想说的那件事情上。他真的很了不起。“床前明月光”我们都会背,但怎么翻?哪个英文好点儿的跟我说你敢翻。

许渊冲:这个不难翻。(全场笑)“床前明月光”是说月光如水,Pool of light,然后“低头思故乡”翻的是(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我沉浸在乡愁中。就是说我把乡愁也比作水,把明月光也比作水,这样,我就胜过前人的译本了。月光如水,我乡愁也如水,这样也就把那团圆的观念大概翻译出来了。不能光翻字,要想意蕴,这就是翻译的妙处,也是我得到乐趣的地方。

董卿:也难怪许先生翻译的《中国古诗词三百首》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评论为是“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样本”。但是你们都想不到,2007年,老先生就得了直肠癌,那个时候医生说,最多也就七年的生命了,是吧?

许渊冲:是。看见没有,生命自己可以掌握的。医生说你是七年寿命。我说七年也不错嘛!能活七年,我喜欢什么做什么。

董卿:那个七年您一样在工作是吗?

许渊冲:我七年还做出来不少呢。我记不住多少了,反正我照常做我的事,结果活得好好的,没事。

董卿:不仅活得好好的,到了2014年,就是医生所说的那个原本生命的终点,还拿了一个最高奖项。

许渊冲:对了。我已经忘记他说的话了。不知道哪一个作家说的了: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你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记忆。

董卿:说得真好!许先生当年念西南联大。西南联大的校歌中有一句:中兴业,须人杰。为了我们的国家,必须要成为杰出的人才。您做到了。再次向您致敬。


朗读者读本 诗经·小雅·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Livre de la Poésie Odes Un Soldat nostalgique

À mon départ,

Le saule en pleurs.

Au retour tard,

La neige en fleurs.

Lents, lents mes pas.

Lourd, lourd mon cœur;

J'ai faim; j'ai soif,

Quelle douleur!

(Traduit par Xu Yuanchong)

选自中国市场出版社《大中华文库·诗经》(汉法对照本)


如愿·人生七阶

[英]威廉·莎士比亚

世界就是一个舞台,男男女女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都有上场和下场的时候。一个人一生可以分为七幕:第一幕演的是婴儿,在奶妈怀里咿咿呀呀,吃吃吐吐。第二幕是学童,去上学时愁眉苦脸,走起路来慢得像蜗牛在爬行,放学时却满脸笑容,拿起书包就跑。第三幕是情人,唉声叹气像火炉上的开水壶,写一首自作多情的恋歌,赞美恋人的眉毛如一弯新月。第四幕是当兵,满口赌咒发誓,满脸胡子犹如豹皮。争功夺赏,吵嘴打架,在炮火中寻找水上的浮名。第五幕是做官。圆圆的肚皮里面塞满了肥鸡瘦肉,肚子胀得像个鸡蛋,眼睛尖得像针,胡子硬得像刺,说起话来引经据典,举起例来博古通今,就这样演出了一个当官的红人。第六幕变成了一个瘦老头。穿着拖鞋和邋遢的长裤,鼻子上架着眼镜,腰间挂着钱包,燕尾服紧束的裤腿在瘦削的大腿上却显得宽松,洪亮的声音又恢复了儿童时代的尖嗓子,听起来像哨音或笛声。最后一幕,结束了这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再现了第二个儿童时代,出现了遗忘的岁月:有眼无珠,有口无牙,有舌无味,一个一塌糊涂的晚年。

(许渊冲 译)

As You Like It

William Shakespeare

All the world'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They have their exits and their entrances,

And one man in his time plays many parts,

His acts being seven ages. At first, the infant,

Mewling and puking in the nurse's arms.

Then the whining school-boy, with his satchel

And shining morning-face, creeping like snail

Unwillingly to school. And then the lover,

Sighing like furnace, with a woeful ballad

Made to his mistress' eyebrow. Then a soldier,

Full of strange oaths, and bearded like the pard,

Jealous in honour, sudden, and quick in quarrel,

Seeking the bubble reputation

Even in the cannon's mouth. And then the justice,

In fair round belly with good capon lin'd,

With eyes severe and beard of formal cut,

Full of wise saws and modern instances;

And so he plays his part. The sixth age shifts

Into the lean and slipper'd pantaloon,

With spectacles on nose and pouch on side;

His youthful hose, well sav'd, a world too wide

For his shrunk shank; and his big manly voice,

Turning again toward childish treble, pipes

And whistles in his sound. Last scene of all,

That ends this strange eventful history,

Is second childishness, and mere oblivion,

Sans teeth, sans eyes, sans taste, sans everything.


哈梦莱(节选)

[英]威廉·莎士比亚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演戏的目的都是要给自然或现实照照镜子,要给德行看看自己的面目,傲慢看看自己的嘴脸,时代和社会看到自己整体的形象和受到的压力。表演过火或者拖泥带水虽然可以博得无知观众的一笑,却会使有识之士感到痛心。你们应该把后者的批评看得重于前者的满堂掌声。

(许渊冲 译)

选自海豚出版社《哈梦莱》

四百年以前,他是一位杰出的戏剧家、诗人、演员、剧团掌门人;四百年间,他是戏剧舞台上的一个灵魂,是文学文本中的一种精神,是一代又一代文学家、批评家、翻译家、导演和演员们心中追逐的一道光芒,一种思想,一个境界;而今天,他不仅出现在剧院、图书馆、课堂、研究所,他还是银幕和荧屏背后的一个存在;他甚至是一件衬衣上的形象,一个商标上的符号。他的一句台词可能是一部小说的书名,一句诗可能出现在电影或电视中,甚至他剧作中人物的一句台词会成为人们的口头禅。很难想象,在未来的岁月中,他还能是什么,还能怎样出现在后人的眼中和心中,还能如何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和灵魂。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变化万千的身影中,在闪耀千秋的光晕后,他永不消亡。他就是威廉·莎士比亚。

中国著名诗人、翻译家 屠岸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Tune: Spring in a Pleasure Garden Snow

Mao Zedong

See what the northern countries show:

Hundreds of leagues ice-bound go;

Thousands of leagues flies snow.

Behold!Within and without the Great Wall

The boundless land is clad in white,

And up and down the Yellow River,

All the endless waves are lost to sight.

Mountains like silver serpents dancing,

Highlands like waxy elephants advancing,

All try to match the sky in height.

Wait till the day is fine

And see the fair bask in sparkling sunshine,

What an enchanting sight!

Our motherland so rich in beauty

Has made countless heroes vie to pay her their duty.

But alas!Qin Huang and Han Wu

In culture not well bred,

And Tang Zong and Song Zu

In letters not wide read.

And Genghis Khan, proud son of Heaven for a day,

Knew only shooting eagles by bending his bows.

They have all passed away;

Brilliant heroes are those

Whom we will see today!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选自中译出版社《许渊冲译毛泽东诗词》


约翰·克里斯托夫(节选)

[法]罗曼·罗兰

可爱的艺术,在阴暗的时刻……

生命消逝了。肉体和灵魂像波浪滚滚而去。岁月在老树的肉体上刻下了年轮。整个有形的世界都在除旧迎新。只有你,不朽的音乐啊,不会随波而去。你是内心的海洋。你是深刻的灵魂。在你明亮的眼睛里,生命不会照出阴暗的面孔。时热时冷、焦急不安、犹豫不定的日子,像飞渡的乱云远远离开了你。只有你不会成为过去。你在世界之外。你本身就是个世界。你有你的太阳,引导你的行星,你有你的引力、数量、规律。你和群星一样平静,在夜空中划出了光明的航线——像无形的金牛拉着银犁耕田。

音乐啊,平静的朋友,你的光辉如同月色,对被太阳的强光照累的眼睛是多么柔和啊!公共饮水池给人用脚搅浑了,要喝净水的灵魂赶快到你怀里来吸梦寐以求的奶汁甘泉。音乐啊,你是一个白璧无瑕的母亲,你纯洁的体内热情奔放,你湖光般的眼色像山川一样淡绿,你芦苇色的眼睛里包藏着形形色色的善和恶——你是超乎善恶之上的;无论善恶,只要藏在你体内,就超出了时间的范围;无论多少日子,对你说来,都只等于一天;死亡可以吞下一切,但没有咬你的利牙。

音乐,你安慰了我痛苦的灵魂;音乐,你使我平静、坚强、快乐——你给了我爱情、财富——我吻你纯洁的嘴唇,在你蜜一般的软发里藏着我的脸,把我发烧的眼皮贴着你温柔的手掌。我们都不说话,闭着眼睛。但我看见你眼里永不消失的光辉,我痛饮你嘴上醉人的笑容,我蹲在你心里听永恒生命的跳动。

(许渊冲 译)

选自中央编译出版社《约翰·克里斯托夫》

罗曼·罗兰是享誉世界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用戏剧写法国大革命,用名人传记写英雄主义,用小说张扬理想主义。他反对战争和暴力,倡导个人精神独立。“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曾经出现过崇拜罗曼·罗兰的狂热期,鲁迅、茅盾、郑振铎都曾向中国读者介绍过他;而他去世之后,宋庆龄、郭沫若、萧军、艾青、焦菊隐等都曾写过悼念文章。他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贝多芬传》因傅雷充满激情的译笔影响了几代中国人。那“扼住命运咽喉”的诗意表达,至今都是强人意志和理想主义的代名词。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这么评价罗曼·罗兰:“我们颂扬他文学作品中高尚的理想主义,以及他在描述不同类型的人们中表达出的怜悯心和真理之爱。”

(以上文本均由许渊冲的好友、学生朗读。他们是:李亚舒,原中科院国际交流中心翻译部主任,中国译协副会长;黄必康,北大外国语学院教授;杨俊峰,大连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党争胜,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贾洪伟,许渊冲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陈寒,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边海玲,海豚出版社文学馆总监;洪健城、田小花、璐易分别是来自泰国、英国、匈牙利的留学生。)


1949年,哈佛语言学家齐夫(George Kingsley Zipf)做了长篇小说《尤利西斯》的词频统计。该书的长度是260,430字,总共用到了29,899个单词。它是单词量最大的文学作品之一。


他发现,单词的出现频率有规律地下降。词频第二名的单词的出现频率,是第一名的二分之一,第三名的出现频率是第一名的三分之一,第四名是四分之一,第十名是十分之一,第1,000名是千分之一,以此类推。

这被称为 Zipf 定律,即任何单词的词频,与该单词在词频表中的排名保持一个固定比例。


这个定律有两个重要推论。

(1)一种语言的常用词汇只包含少数单词。例如,在英语中,单词 the 占所有文本的7%,最常见的10个英语单词占到了所有文本的23%。

对于当今世界的大多数语言来说,仅仅100到150个常用单词,就占所有文本的一半左右。在希腊语的《圣经新约》中,319个单词占全书近80%的内容。

(2)当你掌握了这些高频常用词以后,遇到的所有词汇几乎都是低频词。

还是以希腊语的《圣经新约》为例,319个单词占文本的近80%,但剩下的20%包含了5118个不常用的单词,其中大部分单词只使用了一次。

推论二注定了精通一种外语是一件麻烦事。学习者入门以后,就不得不花大量时间,记住那些出现频率很低的词汇。以布朗大学语料库为例,该语料库一共包含了53,076个单词,其中36,135个单词在语料库的所有文献中出现次数不超过三次,它们占了词汇量的68%,但是仅仅在5%的场合使用。

更麻烦的是,这些不常见的词往往很重要,能够提供句子的关键信息。越少见的词对于了解句子含义越重要。

学习者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可以通过上下文去猜测含义。但是,一项研究表明,如果要从上下文中正确猜中单词含义,阅读者必须能够理解文本中至少95%的内容。

对于布朗语料库来说,15,851个单词可以覆盖语料库97.8%的内容。这差不多就是英美大学生掌握的单词数量。这意味着,如果你记住了15000个单词,再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就可以较有把握得猜出它的含义。

但是,对于外国人来说,想要通过几年学习,掌握15000个左右的英语单词,绝非易事。

很多网友问,《每周分享》的来源是什么,你从哪里得知这些消息?

我的消息来源主要是下面几个。

  • Hacker News

  • GitHub

  • RSS 订阅、Twitter 和 Facebook

多年来,我每天都会浏览这些消息来源,了解资讯,看到有意思的东西,就会写入《每周分享》。我从学生时代就有做笔记的习惯,《每周分享》只是把个人笔记公开了而已。

这些消息来源大部分是英语,中文的内容比较少,因为中文信息来源很难找。国内的媒体往往只报道,谁融到了多少钱、谁上市了、哪位高管又跳槽了......技术本身的报道是非常少的。另一方面,国内的氛围是,独家技术都不太愿意曝光,更别说写得清晰易懂了。

我希望,国内也能有 Hacker News 那样的技术资讯网站。《每周分享》只是第一步,看看有多少人对这类东西感兴趣。如果有那么一批读者,经常来看,那么进一步就可以做社区,共同创造一些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

1 view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28年的写作心法

28年的写作心法 “写点东西”这件事儿,困扰着不少同学。 工作汇报、年末总结、创意文案、个人简历......甚至发个微信,都涉及到了“写”这个动作。 可我经常听到一些同学说, 我觉得我写的东西,大气磅礴,我忍不住要给自己点个赞。 看的人却说,不知所云,你到底想说什么?...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