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AhaIP

问题


多少好答案在等待一个好问题?面对困境,一定要问对问题——问对问题是决策第一步。问对问题有三个好处,更好地解决问题、更好地优化决策、 增加创造的可能。

问题就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别。

触发器并不等于问题。沿着触发器去解决问题,往往会让决策陷入困局,因为问题就问错了。好的问题能解决问题、放大结果、创造可能。让你眼睛发亮,怦然心动。



提问式管理


第一点,善于学习的人在反思和追问的时候,会尽量用“怎么”代替“为什么”。打个比方,你的女朋友要和你分手,你不甘心,想问她为什么要分手,对方八成是告诉你是一个分手的理由,虽然这也是个答案吧,但你除了痛苦之外,几乎什么都没得到。如果你把问题换成“我们怎么走到这一步的?”这时候,虽然不一定能挽回你们的感情,但至少你可以从这个失败的经历中学到点儿东西。工作的时候,你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提问,比如,不要问“为什么客户说我的产品不实用?”,而是要问“客户是怎么形成我的产品不实用的印象的?”不要问“为什么我找不到喜欢的工作?”而是要问“我是怎么规划自己的工作和能力的?” 第二点,善于学习的人,还会在标准层面问对方问题。不问对方是怎么看眼前这件事情的,而是问对方关于这类事情都考虑哪些因素。比如,追女孩的时候,如果女孩不积极,不要问“你为什么不喜欢我?”而是问“你的选男朋友的标准是什么?”同事不喜欢公司旅游的地点,不要问“你不喜欢去九寨沟旅游,那你认为去哪儿好?”而是问“关于部门年终旅游的活动,你是从哪些方面考虑的?” 你看,提出一个好问题,不仅能从问题中学习,如果加以引导,反过来还能促进学习能力。 我们再说一下怎么回答别人的提问。要想引导对方学习,最简单的一点,就是别给正确答案。因为正确答案都是一些知识性的事实,但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其实是对未知的探索,以及把知识和自己联系到一起的能力。正确答案是一种以知识为中心的思维模式。时间长了,你就会消化不良,得到回答跟没得到一样,读了书跟没读一样,参加了培训跟没参加一样。如果你不能把知识和自己联系起来,就解决不了问题,知识就没办法变成你的能力。 所以,如果你是个父母,孩子问你水为什么会流的时候,你就应该这么回答。你可以先称赞他一下,这个问题问得很仔细。接着启发他自己找答案,比如,你可以说“这个问题我也不太清楚,咱们一起去上网搜一下吧。”你也可以发散思维,从他的问题里,延伸出别的问题,比如“水变成冰还会不会流啊?”“除了水还有什么会流啊?”你还可以和他讨论,问问他过去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告诉他怎么能用上这个新知识,培养他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 你看,不断思考和深化自己的提问,比答案本身重要得多;尽力消化和联系你获得的知识,也比知识本身重要得多。这才是提问和回答的正确姿势。


敢于提问。


如果不懂,那就去问。即便是自己知道的事,也可以多问。你若谦虚坦率,对方定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随着年龄的增长,更要多问。所谓提问,既是向人学习的桥梁,也是提高工作质量的秘诀。所有工作都是以人为本,所以答案就掌握在这些人手中。日常工作中,比起仅凭自身所知去创造,不如多向人请教,因为后者会给你带来更多收获。


和专家做朋友。 我们常会被委托处理一些很专业的事,但在这些事面前,无论怎么努力,自己就是无法完成!这时,该做的不是铆足劲儿埋头苦干,而是向拥有该领域丰富经验的人求助。通过紧密交流,情况紧急时请他们伸出援手,借助他们珍贵的智慧及能力。换言之,从平时就该注意多多结交律师、系统工程师、专业看护等各类专家,必要时他们能成为强大的后援。



1、冒昧一下,想问一个有些刁钻的问题,怎样看待最富有的人都不是经济学家?像熊彼特这么伟大的经济学家最后也落得四处讲课还债的地步?

2、经济学除了能让我们更好地认清世界,还有什么作用?如何看待经济学对于每个人生活的价值?


如何看待最富有的人都不是经济学家?我认为要把“找钱”和“找知识”分开来,它们是人生的两个目标。不能认为如果挣不够钱,就算不上有知识;否则,我们直接把富豪称为经济学家、把每年的诺奖直接颁给当年的世界首富得了。


同样也不能以为,只要跟有钱人在一起,观摩他们的言谈举止,就能够掌握挣钱的必杀技;否则,我们就不用学习了,直接应聘富豪身边的工作人员得了。其实,在富豪身边工作的人,大部分也没有因此变成富豪。


把挣钱和求知分开来看,就不难理解经济学家财富状况的起伏了。他们可能是赚得少,也可能是花得多。我们不能说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挣得少吧,但他由于买了个城堡,到晚年还坚持登台献艺还房贷。


结合上面我对刘润老师的回答,我们就能明白,经济学不是一门关于个人如何挣钱的学问。所以,我们不以经济学家最后能挣多少钱,或剩多少钱,来评判他的学问的价值。同样道理,我们不能根据医生是否生病,来判断医学知识是否有用。


你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看待经济学对于每个人生活的价值?我个人的体会是,我常常回看那些我今天不以为然的观点、想法、言论,感觉好悬啊——我其实很容易就会变成那个我不以为然的人。


学习了经济学,我不仅学会了一些实用的知识和概念,比如成本的概念、利息的概念、公司治理的原理等等,还让自己看待社会上种种现象的时候,变得理性了,悦纳了,乐观了。对于你的这个问题,我一般就这么回答的。但内心深处,其实还有一层从未说出来的答案,那就是学习了经济学,我产生了优越感、精英感和使命感。


最近,我在看北大国发院同事马浩教授的新书《管理决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1月)。马老师的名言是“决策就是拍脑袋”,我读此书是想了解,脑袋如何才能拍得大致地对。





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书里是这么说的:


批判性地倾听和阅读,就是对自己耳闻目见的一切加以系统的评价,然后作出回应。就像是在纷繁芜杂的信息中淘金,批判性思维强调对信息进行思考、分析与检验,再选择性地相信和吸收。

今天大量的一手知识都没有在书里,而提问成了社会化学习的重要手段。一个好提问,首先要有小学生心态,对于问题要细心,还需要注意提前做功课、用高能量的词,以及指向清晰的、准确的语句去表达。


为了更好地理解批判性思维,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海绵式思维”。


所谓“海绵式思维”,就是面对外界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我们像海绵一样加以吸收、获取知识,轻松且毫不费力。

吸收外界的知识是我们一切学习的起点,但这种思维方式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我们只是被动地吸收,而缺少了评价和判断的环节,这无法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读到什么就相信什么,我们只会变成一只提线木偶。

批判性思维,正是与之相对的,一种“淘金”的姿态。就是把阅读和倾听的过程视作淘金的过程,别人的话是金子与石子的混合物,我们要做的就是带着不断提问的态度去聆听,去阅读。当对方向你兜售他的观点时,不是一味地接受,而是抱着一种随时与对方辩论的心态,不断披沙拣金,不断提问并思考问题的答案。与海绵式思维相比,批判性思维能够让我们掌握主动权,得到最合理的答案。

批判性思考者可不是“杠精”,它不是不假思索的批评或抬杠,而是用一颗理性的头脑,对信息进行筛选、评估和判断,作出回应,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是一个特别喜欢提问的人,他和人讨论问题时,常用诘问法,也称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疑难中产生。提问能够避免独断专论,能够帮助我们寻找正确的答案。批判性思维,能帮助我们明辨是非,做一个清醒、包容、谦恭的人。


首先,批判性思维,不是怀疑一切、批判一切,而是对自己耳闻目见的一切加以思考、评价,再作出回应;其次,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不是原理,而是丰富的知识;最后,批判性思考,不仅仅是对他人言论进行批判性思考,还可以应用于我们自己的发言和写作中。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论是审视他人的论述还是组织自己的观点,首先,我们要找准论题,才能进行针对性的回应;其次,我们要找到论述中的理由和结论,识别其背后的假设,判断这一假设是否站得住脚;在结论处,我们要确保结论清晰可得,并且我们可以使用条件句,避免二分式的、非黑即白的结论。此外,我还有四个小提醒,分别是当心论证中的逻辑谬误、当心含糊不清的词语、欺骗性的数据,以及被省略不提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你规避那些思维的陷阱。

最后,我想说的是,成为一个批判性思考者,到底是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它说:批判性思考者的基本价值观是自主决断、好奇心、谦恭有礼和对好的论证的尊重。这句话,就可以作为批判性思维的注脚,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灯塔。

Eric S. Raymond 在2004年发表过一篇 How To Ask Questions The Smart Way 文章,最新版是2014年的3.10版,原文网址: http://www.catb.org/~esr/faqs/smart-questions.html 。 这篇文章写的非常好,我深受启发。然原文过于冗长,有很多信息也已经过时;网上的 中文版大多是照搬翻译,语感不佳,有浓厚的译制片配音的语调。且文章是站在国外程序员的视角写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程序员不符。为了更好的宣扬提问的智慧,于是我对原文做了大量的删减和本土化改造,更贴近中国程序员的实际情况。

如何做提问前的准备

在你向社区或者其他非亲非故的同行咨询技术问题之前,你应该先做以下事情

  1. 1. 在社区的 issue 或者 FAQ 中尝试寻找答案 。

  2. 2. 尝试使用 google 搜索,不推荐使用 baidu , 应使用关键词搜索,而不是口语化表述。如果使用的是国外的技术或框架,优先用英文关键词搜索。

  3. 3. 查看官方文档、使用手册。

  4. 4. 先自己思考或通过试验的方式尝试解决。即便解决不了,你也可以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

  5. 5. 先找自己团队或者认识的发量较少的朋友咨询。

  6. 6. 如果你是程序员,尝试阅读源代码以找到答案。如果你不是或者你认为自己不是,请忽略此条。

如果你做了上述事情,你就获得了向他人提问的资格。提问时,先说明你做了上述尝试,以及你从中发现了哪些关键信息,这会给对方留下一个好的映像。他们会觉得你是同道中人,也是一个努力上进的好青年。

审问之,慎思之。好的答案不是免费的,要么你付费咨询,要么请用一个好的问题来做交换。轻率的提问只能得到轻率的回答,或者如石沉大海。

如何提问

仔细挑选提问的论坛

在合适的地方提问,和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同样重要,永远不要到肯德基里询问麦当劳怎么走。 Github issue 和 Stack Overflow 通常是很合适的编程问题的论坛,如果你不明白 Stack Overflow 的含义的话,那就不适合在那提问了,百度贴吧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Github issue

如果你用到 github 上的开源项目,那你可以先到 github 的项目官网中去搜索 issue ,看是否有类似的问题。如果没有的话,你可以提一个新的 issue 。 在提 issue 时,需要遵守官方对 issue 定义的格式和内容要求,否则你很难得到回复。国内的开源项目,你被回复的可能性是比较低的。 毕竟国内程序员的压力都比较大,开源生态环境也有待改进。这不是某一个作者或者组织的责任,开源兴亡,匹夫有责,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Stack Overflow

Stack Overflow 是 Stack Exchange 旗下的一个子站, 谷歌对 Stack Exchange 的页面信息是实时索引的,如果你在谷歌中用英文关键词搜索的话,通常首页就会有 Stack Overflow 的搜索结果,如果没有的话,说明这个问题过于生僻或者关键词没用对。

如果你不会科学上网的话,你也可以用百度进行搜索,只不过多了一个步骤:

  • • 第一步:在百度里搜索 stackoverflow , 找到其官网并点击进入(注意避开广告)。

  • • 第二步:在 stackoverlfow 中进行关键词搜索。

Stack Exchange已经发展到超过100个站点 ,以下是最常用的几个子站点:

  • Super User 是关于通用计算的问题。如果你的问题和代码无关,或者你说的只是程序在网络连接上的问题,九成在这里问。

  • Stack Overflow 是关于编程问题。

  • Server Fault 是关于服务器和网络管理的问题。

有几个项目有自己的特定站点,包括Android、Ubuntu、TeX/LaTeX和SharePoint。请检查一下Stack Exchange以确定现在具体有哪些站点。

官方组织的聊天群通常响应最快

很多商业和开源项目都提供了聊天群,国外通常是 slack ,国内通常是 QQ 或 微信群 。在这些群里提问的话,通常会很快得到响应,而且群里都会有官方的技术支持人员解答问题。

使用有意义且明确的标题

在提问时,请使用简洁、清晰、一针见血的标题,自觉抵制那些无意义的口水话。『请问有没有人能帮帮我!!』 基本上与 在吗?同义。不要妄想用卑微、痛苦的语言去打动别人,技术社区不相信眼泪

愚蠢:

救命啊!这个系统宕机了!

明智:

java8 应用无响应,硬件资源正常

更明智:

springboot 项目启动阻塞,启动线程卡在 dubbo 注册方法

用清晰、条理化、拼写正确的语句书写

一个粗心与草率的提问者,通常也是一个粗心和草率的程序员,工作如此,生活亦如此。自己不认真对待遇到的问题,又岂能期望他人会认真对待。 用词正确简洁、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这样的问题更容易得到他人回复。 所有的技术社区都支持 markdown 语法(如果不支持,那它就不是一个技术社区),恰当的使用 markdown 语法,如高亮、加粗、列表等,能让你的问题更容易被他人理解。

如果你需要在英文技术社区提问,你可以借助 google 翻译将你的中文提问转成英文后进行提问。

描述问题应准确且有内容

  • • 仔细、清楚地描述问题的症状

  • • 描述问题发生的环境(主机、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

  • • 描述提问前做过的研究及其理解

  • • 描述提问前为确定问题而采取的诊断步骤

  • • 描述最近对计算机或软件配置的任何相关改变

  • • 如果可能,提供在可控环境下重现问题的方法

尽最大努力预测别人会提到的问题,并提前备好答案,这样可以提高沟通的效率。

如果你认为是代码有问题,则应该提供可复现的测试代码和样例,这会让你得到回复的几率大幅增加。

西蒙 · 泰瑟姆(_Simon Tatham_)写过一篇 如何有效报告Bug 的文章,我强烈推荐各位阅读。

别急于宣称找到Bug

当你在一个软件或开源项目中遇到问题,除非你 非常、非常 的有把握,否则不要大声嚷嚷找到了Bug , 轻则被打脸,重则被社区拉入黑名单。

提示:除非你直接定位到代码中的问题,或者出现和前面版本不一样的测试结果,否则你大概率是错的。

程序员听到别人声称找到 Bug 的第一反应是 “这不可能” ,第二反应是 “你用错了吧” 。 就算你真的找到 Bug 了,也应礼貌友好的指出。 大声嚷嚷:“你这写的啥呀,是不是没测试就发出来了呀” 对于解决问题没有帮助,只会得到“你行你上”的回复。

有节制的提出请求

直接要求他人帮你解决问题是愚蠢且自私的。在你遇到问题,寻求他人帮助时,你应抱着一定要自己解决的信念,别人只是给你提供解决思路和纠正错误。没有人有帮你解决问题的义务,合理有节制的提出请求,你才有可能得到他人的回复。

礼多人不怪

礼貌一点,使用『你好』、『』、『谢谢』,让别人明白你感谢他们无偿的帮助。

问题解决后有回复

有些人在他人帮助下解决了问题就销声匿迹,远走高飞。别人花费大量时间提供帮助,而他却在问题解决后不愿向帮助的人说明一下结果。

问题解决后向所有帮助过的人回一条消息,让他们知道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并再次感谢。有来有往,来日方长。

如果问题比较复杂,可以梳理总结一篇文章发出来,一来可以自己巩固,二来可以帮助他人。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如何理解别人的回复

RTFM和 STFW 意思是你的问题很傻很天真

STFW , 全名是 Search The F**king Web , 它还有个弟弟叫 RTFM, 全名是 Read The F**king manual 。 STFW 还有一个温和点的说法,叫 google is your friend ,对于不会科学上网的国内程序员,那就是 baidu is your friend 。

如果你收到这样的回复,那这就是你能收到的最好的答案,你应该照做,去网上查一下,或者看一下手册。这样的回复虽然有些难以接受,但你不应该觉得被冒犯,因为别人已经给了你正确的答案。如果你还觉得难以接受,你应该把 STFW 设置为你的屏保,时刻提醒自己,别再提这么傻的问题了。

对待无礼

国内的评论区已基本被杠精占领,技术社区这一片唯一的净土也难以独善其身,肆意的谩骂、互相 diss 已是司空见惯。评论区的提示信息不是请遵守法律 ,就是善意的提醒善语结善缘,恶言伤人心。这是必须承受之痛,欲练此功。。欲带皇冠,必承其重。

如果面对的是毫无意义的谩骂、轻视,这种纯粹的恶意仅仅是对方的一种发泄,目的就是引起你的愤怒。如果你愤怒了,那正中其下怀。

如果对方只是无礼的给出了有用的信息,那就说明他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嘴上说着不要,但想要帮助别人的心还是很诚实的。如果你愤怒了,反倒显的小气了。

别像失败者那样反应

技术上的争论应该是君子之争,就事论事,理越辩越明。 谩骂、诋毁,或者是如祥林嫂般去知乎上宣称自己遭遇的不公正待遇,这样的回应只会让自己变成自己讨厌的那个人。
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不要做意气之争,不要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无谓的争执上。 Big Endian or Small Endian , it's not a question .

如何更好的回答他人

前面都在说如何更好的提问,下面说说做为被提问的一方,如何更好的回答他人的问题。

  • 态度和善一点。 遇到难题时的压力可能会让人显得无礼或愚蠢,但你要知道,这并不是真实的他。他只是遇到难处了,宽容善待他人,也是体现自己的良好修养。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对初犯者私下回复。 对那些无心之失没有必要当众羞辱。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人非生而知之者,大家都是从麻瓜做起的,一个真正的新手也许连怎么搜索或在哪找FAQ都不知道。回复别人 STFW 合理但不合情。
  • 没有十足把握,就别信誓旦旦 一个听起来权威的斩钉截铁的错误回复比没有回复还要糟,不要随意许诺,信誓旦旦地说“就是这的问题”。时刻记住,谦受益,满招损。

  • 可以不帮忙,但别瞎闹。 不要在具体步骤上开玩笑,有些可怜的麻瓜真的会把 rm -rf /* 当成重启指令。

  • 探索性的反问以启发提问者打开思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探索性的反问、讨论比直接给出答案更难能可贵。

  • 从中发现自己软件的不足。当回复一个好问题时,问问自己 『如何修改程序或 FAQ 文档以免再次解答同样的问题?』。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如果你自己也是研究了很久之后才得到答案,那在回复他人时,不仅回复其然,最好是能回复其所以然。这个过程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9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28年的写作心法

28年的写作心法 “写点东西”这件事儿,困扰着不少同学。 工作汇报、年末总结、创意文案、个人简历......甚至发个微信,都涉及到了“写”这个动作。 可我经常听到一些同学说, 我觉得我写的东西,大气磅礴,我忍不住要给自己点个赞。 看的人却说,不知所云,你到底想说什么?...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