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5.4亿年前,海底突然出现了多种生命形式,称为寒武纪大爆发。地球上所有复杂的生命都来源于此。科学家认为,生命突然在这个时期诞生的原因,只是海水的氧气水平略微增加到某个阈值以上。现在这个时间点,可能就是人工智能的寒武纪大爆发。-- phys.org
(一)
马斯克最近在推特上,说了一件往事。2009年,他与著名投资家芒格共进午餐。
他对芒格说,自己打算投资做特斯拉。芒格极其不看好电动汽车,认为肯定会失败,一条条给他分析理由,劝他不要做。
马斯克听了很难过,对芒格说,你的理由我都同意。但是,即便什么都不尝试,我们也会死,所以无论如何,我都打算尝试一下。
这条推特的下面,很多人留言,称赞马斯克的远见,感叹芒格年纪大了,太保守了。
我的想法有点不同。我觉得,这是大家不熟悉芒格,其实他和马斯克都是对的,都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像芒格那样谨慎,像马斯克那样做事。
芒格今年已经98岁了,一辈子都主张价值投资,不建议风险投资。有人问过芒格:"你年纪这么大了,你认为人生幸福的秘诀是什么?"
芒格就回答了三个字:低期望。如果你对什么都有较高的期望,一生都会很痛苦,低期望就比较容易感到满足。
所以,他对于任何投资项目都是低期望,都假定不利的情况将会发生,有利的情况很可能不会出现。电动汽车偏偏是风险特别大的项目,2009年世界上还没有成功先例,特斯拉那时总共只造出了147辆汽车,还卖不出去,怎么看都注定会失败。所以,芒格从理性的角度看,认为不该投这种项目。
马斯克其实同意芒格,也认为不宜对这个项目有期待。但是,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认定汽油车会被淘汰,电动车是未来的趋势,值得冒险。也就是说,马斯克是从科学和个人理想的角度,看待这个项目。
这两种立场并不矛盾,可以结合在一起。我们应该做一个积极行动的悲观主义者,对未来低期望,但只要是值得的,就坚定去做。当一个有前途的新项目出现在你面前时,不妨认定它很难成功,但是如果你相信这个项目,即便赚不到钱你也想做,那么无论如此,你要去试一下。
(二)
上周,我还读到一篇中文的短篇小说《星战值班员前传》,似乎跟今天的话题有关系,也放在这里说。
这篇小说网上有全文,但是我不确定有没有版权,就不放链接了。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中年人,前半生很不成功,流落在各种低薪岗位,做过停车场看门人、景区导游、酒店摆渡车驾驶员、剧组的勤务等等。有一天,他看到招聘广告,去应聘仓库管理员。上级告诉他,这个仓库存放着星球大战的物资,他的职责就是看管这些物资。
他听了很兴奋,自己终于成为某个重大事件的一部分,幻想着各种迎战外星人的场面。
但是,他上班后发现,生活跟以前没有什么两样,反而变得更加无聊,每天就是一个人面对一个个冰冷的货架。
"值班室在仓库一角。小的,干净的,水泥色。单人床,工作台,椅子,简易储物柜,洗手池,便池。一面可观察仓库情况的大玻璃,没有朝向室外的窗。 设定好的程序对机器人继续生效,它们一直工作到地面上一个货箱都不剩。收工后,它们成群结队地跑向充电区排队充电,充电完毕,它们又集中到一个休息区,每只刚一停稳,身上闪烁的蓝灯和运行中发出的小声音同时湮灭了,不久仓库里变得好安静。"
就这样过了好多天,生活日复一日。后来,他偶然间才知道,星球大战已经开始了,双方已经交战很久了。他这才意识到,即便有星球大战,他的生活也不会改变,依然是每天面对一仓库冰冷的货架。
小说就到这里结束了。你可以这样理解,小说的意思是,尽管这是一个星球大战的时代,风起云涌,但是它跟你无关,你只是一个仓库管理员,你的生活永远被局限在底层,无法参与这个时代。
我觉得,这就是当代的写照。这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但是普通人无法参与,只是时代的旁观者。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你不得不对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抱有低期望,不能盲目乐观自己会有好运。普通人很难遇到好运,反而任何一个小意外,就足以把你难倒。但是你不能放弃,必须多尝试,多去做,尽量参与,这样才可能会有改变。
上周,磁带的发明者、飞利浦公司的荷兰工程师 Lou Ottens 去世了。
这让我想起了往事。这里的年轻读者,可能从没有听过磁带,但是20多年前,它是我们接触流行音乐的唯一渠道。
那时,电台的音乐频道会播歌,要想反复听,就必须录音,或者购买歌手的专辑。我记得,最早一盒是7元,后来涨到了10元。对于学生是很贵的东西,买一盒要下很久的决心,买来以后会反复听几百遍。
现在完全不一样了,一个新专辑在网上发布,很少有人连着听几百遍吧,不知名歌手的专辑可能根本没人听。因为音乐实在太多了,随便一个流媒体网站,都是上百万的曲库,大家已经不会在一张专辑上花太多的时间了。
音乐家应该会怀念磁带的年代。那时,生活中缺乏音乐,人们才会那么投入地去听,歌手也会投入地创作。那时的歌曲真的会影响人生,甚至影响社会。
美国歌手鲍勃·迪伦因为他的歌词,得到诺贝尔文学奖。"一个人要经历多少旅途,才能长大 / 一只鸽子要飞过多少海洋,才能看到沙滩 / 一门大炮要发射多少次,才有和平 / 我的朋友啊,答案就在风中飘荡",成了一个时代的标志。要是他生在现在,到处是快餐文化,这种歌即使写出来,也不会有太大反响,最多就是在社交媒体上转发一阵子。
音乐的黄金年代,其实是它稀缺的年代。 现在的音乐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丰富到大家都不在乎了。歌手出一张专辑,跟发一条朋友圈差不多。
如果看得远一点,真正出大师的年代,是音乐更稀缺的时候。巴赫、贝多芬和莫扎特的年代,根本没有录音技术,想听音乐必须去现场。但是,偏偏那个年代出现了最伟大的音乐家,后世的技术提升了,却没人赶得上他们,这是为什么?
我猜想,原因可能跟稀缺有关系。稀缺意味着竞争少,所有问题都没有解决,你可以探索各种可能性和解决方案,容易出大师,影响后世。顺便说一下,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更早以前没有出现著名音乐家?因为欧洲人在17世纪才掌握了成熟的炼钢技术,可以制作钢丝琴弦,能够确定准确的音高了。
稀缺年代不仅诞生大师,也会诞生大公司。 现在的科技大厂,都是新技术的早期诞生的。PC 的稀缺诞生了微软和苹果,互联网的稀缺诞生了 BAT,手机 App 的稀缺诞生了美团和字节跳动。等到不稀缺的时候,再想变成巨头就难了。
这告诉我们,如果你真想做一番大事,就应该投入那些刚刚开始发展、供给还很稀缺的领域。否则,想要成功就好像在互联网年代当一个歌手。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