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AhaIP

香港历史中的街名



街道譯名有段故 細說香港中區街道命名法則認識香港百年發展史【藝文編按】香港不少街道名稱已有百多年歷史,特別香港島在香港發展初期具有重要地位,故中區街道的名稱有著許多有趣典故和歷史。本文摘自三聯書店《香港中區街道故事》的前言部分,主要介紹香港中區不同街道背後的命名故事,分別從中、英譯名和俗名中追溯香港舊日的地方歷史,從地道的街坊傳說了解香港。


香港街道的名稱看似雜亂無章,其實它們都各有起因,而且離不開「地名學」的範疇因此,研究起香港街道命名的由來,少不免觸及許多關於香港歷史的故事和街坊傳說查中國各大城市的街道,亦有一套命名的法則。 有些街道人名命名,有些街道以官衙所在地命名,有的街道名稱源於古代城門的位置,有的則冠以花草樹木的名字。 其中,也有不少街道是用吉祥句,或以其所在範圍內最特出的行業名稱命之。 在香港同樣有自己的街道命名法則,只因這裡是華洋雜處之地,一些街道也許先有英文名字而後才有中文譯名,但由於不同的年代或各異的社會背景,加上譯者的翻譯水平有所差別,遂出現了好些近似的街道名稱。 舉例說,港島中區既有文咸街,又有般咸道(曾一度被稱為「般含道」);「文咸」和「般咸」,實際上是同一人的名字,只不過是異譯,才會有一字之差罷了。 至於那位既稱「文咸」又稱「般咸」的人,正是香港第三任總督,他精通中文並給自己擬了一個很中國化的名字 - 文翰,可是香港早期的翻譯人員卻未有留意,才把本來謂之「文翰」的兩條街道,先後譯與此有出入的不同街名:





  说到香港的街道,你会想到什么?对,一个“窄”字。与北京相比,香港的许多街道并不宽,甚至有些拥挤,一个个“火柴盒”式的建筑见缝插针地紧密排列在街道两旁,高高耸起,压迫感十分强烈。


  你还会想到香港街道林立的霓虹灯广告招牌,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这无疑是鲜明的城市意象。而这些五颜六色的招牌,不经意间也给人与人之间留下了亲近的空间。


  你会注意到香港五花八门的街名吗?


  ●街名独特有“故事”


  香港虽然地方小,但街道众多,街道的名字也非常有“内涵”。沧海桑田,香港街道名称承载着香港的记忆和故事,张扬着这座城市的独特个性。


  在香港,

有的街道以具有独特风格或历史意义的庙宇和教堂所在地命名,如天后庙道、北帝街、教堂街、啰庙街及莲花宫街等;

有的街道以发展业务命名,如西洋菜街、花园街、鸭寮街、豉油街、书局街及琴行街等;

有的街道根据形状、特点和位置命名,如马蹄街、三角街、弓弦巷等;

有的街道以知名人士的名字命名,如庄士敦道是取自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曾经在港府任职的庄士敦,

佐敦道纪念曾经在20世纪初协助香港扑灭鼠疫的病理学家佐敦医生,

启超道纪念清末维新派领袖梁启超;

有的街道名字是为了纪念对香港影响较大的商人,如希慎道、宝珊道、寿山村道等;

此外,一些大财团、洋行名称,也被冠为街道名称,例如怡和街、勿地臣街、渣甸坊等。


香港是美食天堂,自然也有以“食物”命名的街道,比如糖水街、蚬壳街、咸鱼街等。

香港人信风水,自然也有以反映市民的愿望命名的街道,如百子里(百子千孙)、三多街(多福、多寿、多子)、安宁里(身心安宁)及兴隆街(生意兴隆)等。


  ●归类清晰有“功能”


  随着香港自由行的持续火热,尤其近年来,内地客赴港消费购物已成常态,香港富含本土特色的街道也成为游客青睐之处,游客购物不必东找西问,可以直奔目的地。比如香港的海味街、药材街、玩具街……只从街道名字就可以知道那是卖什么东西的地方。


  位于九龙油尖旺区的波鞋街,整条街约150米长,约有60多间售卖世界各地品牌时款运动鞋、各式运动服饰及体育用品的店铺。这条街是许多年轻时尚的“潮男潮女”们光顾之处。


  卖金鱼的地方也能形成街市,香港就是这样神奇的地方。金鱼街全段约300米长,以售卖各式观赏鱼及相关用品为主。香港人相信在家里养鱼可以带来好运,于是观赏鱼类很受欢迎。装在小塑料袋里的鱼,很快就会抢购一空。


  还有内地客的观光街——楼梯街。建于1841年至1850年的楼梯街,已经成为香港的历史建筑。常看香港片的人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警察抓坏人时,总要跑长长的阶梯,而坏人总会一不小心从阶梯上滚下。这条楼梯街宛如一条道德指标线,好人在此形象陡然光辉起来,而坏人总会得到应有的下场。


  太原街以卖玩具闻名,被称为“玩具街”。顾客置身其中,宛如到了玩具世界,童心焕发,洋溢着轻松欢快的氛围。还有以贩卖二手电器为主的鸭寮街、荷李活古董街、洛克道马桶街……


  不论好听的街道名称,还是实用的街道名称,不论是纪念性的街道名称,还是祈福性的街道名称,它们都丝丝入扣地折射着城市的个性,诉说着城市的历史,是一份珍贵的城市记忆。




  很多香港人对殖民地时代的历史知道多少呢?对香港街道命名认识多少呢?对香港百年老字号的兴衰又有几许了解呢?这一切虽然已成为尘封的过去,但历史是给后人作为一面镜子的,鉴古知今,认识过去就是为了未来走更稳固的路,今天开始,香港《成报》刊发“香港掌故系列”报道,带领读者一道走入时光隧道,在回顾历史的同时,更好地认识港人所立足的香港。


  该组报道第一篇向读者介绍了香港街道命名的一些背后故事。


  香港街道的命名,与英国人管治文化很有关连,例如以英皇室贵族、历任港督、英国历史名人,甚至是英国地名命名。


  香港境内总共有4,000多条街道,早年建设及命名的街道很多都有其典故,记录着当时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等等,英军在1841年占领香港,同年6月宣布香港为自由港,朝着成为转口港的目标发展,并划出维多利亚湾地段40幅土地公开投标拍卖,鼓励商人投资兴建楼宇,当时香港岛人口约5,000人。当时的香港街道大都是先拟定英文街名,之后再译成中文。而这些英文名字多为纪念英国皇室贵族、港英重要人物,包括当时在任的总督、辅政司及工务局首长,也有以富商和社会领袖名字来命名的。


  1842年2月,香港政府开始进行基建,首先建筑位于海旁市中心的第一条马路,为纪念维多利亚女皇,叫“Queen's Road”,起点在水坑口街,维多利亚女皇是“女皇”,应译为女皇大道,但当时的翻译员把Queen误译为“皇后”,所以得名“皇后大道”,港英政府曾于1890年澄清,但由于已沿用几十年,所以港府亦无意更改“皇后大道”的中文译名。其后皇后大道再向西区伸展,就分称为皇后大道中及皇后大道西。最后再向东伸展到湾仔之一段,叫皇后大道东。当年建设“皇后大道”中及东西两路时,把开山石块投入附近海边,成为现在的“新填地”。坐落在中环街市旁的域多利皇后街(Queen Victoria Street),同样是把“Queen”译为“皇后”,亦沿用不改。


  域多利道(Victoria Road)


  域多利道在坚尼地城西面,接连卑路乍街沿海向西伸展至华富道与薄扶林道,该公路是在维多利亚女皇时期约1910年代建筑的郊外道路,初期叫“维多利亚庆典道”(Victoria Jubilee Road ),后来改为Victoria Road,但不知何故,中文却不叫“维多利亚道”,而译成了“域多利道”。


  伊利近街(Elgin Street)


  伊利近街在1861年建成,由荷李活道曲折而上坚道,老香港无人不识。是以伊利近伯爵1861年到香港而命名的,当年他指挥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以全权公使身份签署了“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把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划入英国统治。


  英皇道(King's Road)


  1880年到20世纪初,英商太古洋行开发东区,兴建船坞、糖厂及货仓等,才开山劈石发展沿岸道路网。到1904年香港电车公司成立,行车路线从坚尼地至筲箕湾,但早年的电车路,由铜锣湾沿英皇道往筲箕湾那一段是单轨的,亦只有一架电车来往。所以,当时从筲箕湾要搭电车到中环,如果错过了需苦苦等候电车回头。故此早年有“英雄被困筲箕湾”一句流行语。当时这条由铜锣湾向东走马路并未叫做“英皇道”,正式命名是1935年6月21日,是为纪念英皇佐治五世的。


  香港于二次大战期间,曾沦陷在日军手中。日军将皇后大道中改称“中明治通”,英皇道则改为“丰国通”。


  太子道(Prince Edward Road)


  太子道位于九龙,西起大角咀,直伸至观塘道(彩虹邨),马路是纪念1922年访港的爱德华皇子而命名。初建成时叫宜华径(Edward Avenue),后改为“英皇子道”,战后再改中文名为“太子道”。 这个爱德华就是“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爱德华八世,1936年他把皇位让给其弟。


  公主道(Princess Ms Margaret Road)


  全名应是“玛嘉烈公主道”。她是英女皇伊利莎伯二世的妹妹,1966年访港主持“英国周”开幕典礼,当时港府把何文田区内的“楠路”改名纪念她。后来公主道扩建成为主要道路,玛嘉烈公主于2002年中风病逝。


  干诺道(Connaught Road)


  是纪念维多利亚女皇的第三个儿子干诺王子于1890年访港而命名,干诺道西在香港西营盘,由摩利臣街口起至西区石塘咀的山道口止,是贯通中西区最直的一条街道。干诺道中在上环,是从美利道街口起到上环摩利臣街口止。



以港督为名街道 随处可见


  香港街道名称多元化,不少还有来历,令游客甚感兴趣,不少新移民,甚至本港出生的青少一代,还不知道街名的出处呢!其中以殖民地时代香港总督命名的街道最多,年代愈久的港督,以其命名的街道愈接近上环、半山及山顶,可见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都集中在这一带,以历任港督名字来命名街道到底有几多呢?有的港督没有街道命名,却有其它建筑物命名,例如柏立基健康院、柏立基师范学院、戴麟趾美沙酮诊所、尤德爵士纪念基金、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等,亦有个别港督是没有留下命名纪念的,例如第21任港督杨慕琦爵士和末代港督彭定康。


  香港街道名称多元化,不少还有来历,令游客甚感兴趣,不少新移民,甚至本港出生的青少一代,还不知道街名的出处呢!其中以殖民地时代香港总督命名的街道最多,年代愈久的港督,以其命名的街道愈接近上环、半山及山顶,可见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都集中在这一带,以历任港督名字来命名街道到底有几多呢?有的港督没有街道命名,却有其它建筑物命名,例如柏立基健康院、柏立基师范学院、戴麟趾美沙酮诊所、尤德爵士纪念基金、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等,亦有个别港督是没有留下命名纪念的,例如第21任港督杨慕琦爵士和末代港督彭定康。


  砵甸乍街(Pottinger Street)


  砵甸乍是香港第一任总督(1843年6月-1844年5月)。1842年8月,在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时,他是英方的全权代表。1843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皇签署《香港宪章》,宣布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并委派砵甸乍爵士为香港第一任总督,同时亦兼任香港驻军总司令。砵甸乍正式就任港督后,组织香港政府,重新委任大小官员并组织行政、立法两局和成立高等法院。


  1858年,港府将一条用石皮砌成的街道取名为“砵甸乍街”,是用以纪念砵甸乍的功勋。砵甸乍街建造时,沿着皇后大道中的山坡向上连接荷李活道,用石块铺砌,故此华人将之称为石板街。石板嵌作一块稍高,一块稍低,以免下雨时路面湿滑造成危险。后来中区填海,砵甸乍街延伸到干诺道中,这一段非用石块砌成,但人们仍称为“石板街”。


  爹核士街(Davis Street)


  爹核士街在坚尼地城区,是该区的主要街道之一。爹核士街以戴维斯爵士名字命名,戴维斯爵士是一位汉学家兼“中国通”,他自己改了个中文“爹核士”,他是香港第二任总督(1844年5月-1848年5月)。早在1833至1835年间,他是驻华商务总监督。


  戴维斯爵士在任期间,香港进行首次人口普查,当时全港人口为23,988人,此后人口普查亦成为香港政府惯例。由于戴维斯的施政得不到当时英商支持,加上与下属不和,故他愤然辞职离港。香港很多法例都是他在任期间订立的。


  般含道(Bonham Road)


  般含道位于港岛的西区半山,东接坚道,西接薄扶林道。般含爵士是香港第三任总督(1848年-1854年4月),他的译名亦有叫“文咸”,般含道才是真正用他的名字命名来纪念他。由于文咸街命名于前,后来开发半山区用他名字命名时,为避免与文咸街混淆,故将中文译为同音相近的字,名为“般含道”。


  文咸东街位于中区,街口在皇后大道中近威灵顿街口,向西伸展,接回皇后大道中。文咸西街是在文咸东街末段起,向西伸展,接德辅道西,1851年12月28日中区皇后大道中大火,烧毁了470座中国式楼宇,死伤30多人。当时皇后大道中的北面一带是海滩,为方便清理火场的瓦砾,般咸总督下令将瓦砾用作填平海滩,这就是文咸东街近皇后大道中一段向下倾斜的原因,也就是文咸东街英文名不用Street而用Strand一字的原因。


  罗便臣道(Robinson Road)


  罗便臣道位于港岛半山区,东面与花园道相接,向西延伸至巴炳顿道止,是纪念第五任港督(1859年9月-1865年3月)夏乔士。罗便臣爵士。


  1861年1月19日,罗便臣爵士到界限街正式接收九龙半岛,当初界限街以南的一条马路曾经命名为罗便臣道,后来港岛半山区又建筑了罗便臣道,在邮递地址上均需注明“九龙罗便臣道”和“香港罗便臣道”。因此,后来为了避免混淆,在1907年便将九龙的罗便臣道改名,用另一位港督弥敦(Nathan)之名来命名,以免混淆。


  麦当奴道(MacDonnell Road)


  麦当奴道位于中环半山,西起花园道,东接坚尼地道。以第六任港督(1866年3月-1872年4月)麦当奴爵士的名命名。他在任职期间一个最大的成绩是应华人的要求成立“东华医院”,改善华人的医疗服务。


  坚尼地道(Kennedy Road)


  坚尼地道、坚尼地街、坚尼地台以及坚尼地城都因他而得名,坚尼地道的街名来自第七任港督(1872年4月-1877年3月)坚尼地爵士。这条街位于中环半山至湾仔。由于当时只有一条皇后大道,不能应付交通的需要,故此在半山开辟了这一条弯曲绕山脚走的坚尼地道。


  坚尼地爵士上任时,因面对走私活动而实施封锁海港,他动工兴建大潭水塘和建设鹤咀、青洲和歌连臣角三座灯塔。他任内积极开辟土地,填筑了西区岸边土地。这片沿海的新填地称为坚尼地城。早期港岛北面海边的街道英文名多为“Praya”,中文称“海旁”,因此坚尼地城沿海的一路叫做为坚尼地城海旁。“praya”一字不是英语,而是葡萄牙语。


  轩尼诗道(Hennessy Road)


  轩尼诗道是以第八任总督(1877年4月-1882年3月)轩尼诗爵士命名的。轩尼诗道位于铜锣湾与湾仔,东面接连怡和街,西面连接庄士敦道,是在轩尼诗总督离任20年后(约1920年)才正式命名的。


  宝云道(Bowen Road)


  宝云道是纪念第九任港督(1883年3月-1885年12月)宝云爵士。他在任内铺设了一条输水管从大潭水塘经湾仔峡到半山滤水池,为了使工程顺利完成,需开辟一条小路从黄泥涌峡到中区半山,后来这小路扩展为一条马路,并以宝云来命名。


  杨慕琦彭定康没留名纪念


  德辅道中(Des Voeux Road Central)及德辅道西(Des Voeux Road West)


  德辅道街道名是与第十任港督(1887年10月-1891年5月)德辅爵士有关。德辅道西以前原名叫“宝宁海旁西”,在1854至1859年间填海而成,是以第四任港督宝宁爵士命名的,因为是宝宁任内开始发展的填海计划,有宝灵海旁中西两部分。德辅上任时,他支援发展填海。当时大规模的填海计划是在中区,即干诺道中和干诺道西一带。当1904年工程完工时,为了纪念德辅的贡献,便将“宝灵海旁中”改名为“德辅道中”,而“宝灵海旁西”就改名为“德辅道西”。


  弥敦道(Nathan Road)


  弥敦爵士是香港第13任总督(1904年7月-1907年4月)。弥敦爵士是一位军人出身的内政官员,他十分重视香港的城市发展,在他主持下,港府制定了一个较完善的中区重建规划,同时亦开辟了九龙区的主要干道。1907年他任满离任,弥敦道(原名罗便臣道)因而得名。


  卢吉道(Lugard Road)


  “卢吉道”是以香港第14任总督(1907年7月-1912年3月)卢吉爵士命名。这条道路位于太平山顶,由缆车总站起,绕了一个半圈之后接上夏力道。卢吉道设计是只供行人使用,因路面颇为狭窄,中间有数段是悬空的栈道。沿途可以观赏维多利亚港风景,故以往香港八景中之“仙桥雾锁”和“飞桥夜瞰”,就是指这里所看的景致。


  卢吉在任期间,曾向英国政府建议将山东的租借地威海卫交还与中国,以作为中国将新界永久割让予英国的交换条件,但最后却不了了之。卢吉爵士亦提出香港需要有一所大学的构想,终在1912年3月香港大学举行开幕礼,他以港督身份兼任香港大学校长。香港大学之“卢嘉楼”、“卢嘉舍”宿舍及山顶的卢吉道都以他的名字命名。湾仔有条街道叫卢押道(Luard Road)是以军队指挥官卢押(Luard)命名,与卢吉(Lugard)爵士无关,两条街名很容易混淆。


  梅道(May Road)


  其街名道名与第15任港督(1912年7月-1918年)梅含理爵士有关。梅道位于近山顶位置,并设有山顶缆车的分站,接旧山顶道和马己仙峡道。


  卑利道(Peel Street)


  此街道名与第18任港督(1930年5月-1935年5月)贝璐爵士有关。这条马路位于半山区,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由摩罗庙交加街(Mosque Junction)起,经一段楼梯而与皇后大道中相接。太平山顶还有一条贝璐道(Peel Rise)。


  麦理浩径(MacLehose Trail)


  以香港第25任港督(1971年11月-1982年5月)命名的。麦理浩径位于新界大帽山,全长100公里,以西贡北潭涌为起点,绕过万宜水库,由东向西横贯新界,以屯门为终点,共分为十段,需要数日才可全部走完。


那个一头蓬松卷发的汉密尔顿·戈登先生,每周末我都会在路上见到几次。他作过英国的外相和首相。他离我住的地方只隔着一条街……我说的是那条以他命名的街道。香港有许多以英国官员命名的街道。虽然人们对这些异国名字见怪不怪,但未必知道这些路牌隐含着权力与历史的密码。

大量以人名命名的街道是香港城市文化的一个特点,而在中国其他城市极少看到冠以人名的路牌,更看不到以英国人命名的街道。例如在北京,除了孙中山、张自忠等三位抗日英烈之外,再无以其他现代名人命名的街道,即使毛泽东、邓小平也未享有这种殊荣。不以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街道名,这是毛泽东亲自立下的规矩。在当年社会主义阵营的十几个国家中,中国是唯一作出这样规定的国家。今日在中国一些大城市中所见的“中山路”、“张自忠路”都是过去国民党当政时留下的。

香港以人名命名街道是跟从英国的传统。表面上看,这是表彰和纪念那些人的军功政绩,但其实还有更重要的功能:用这些符号来体现英国管治香港的权力。最明显的就是那些以英王、英国内阁大臣及港督命名的街道。

除了宣示权力之外,路牌还具有讲述历史的功能。例如那些以鸦片战争人物命名的街道,它们的名字可以连成长长的历史文本,告诉我们英国殖民者如何来到香港:

“鸭巴甸街”是以英国政治家鸭巴甸四世伯爵命名。他的本名是乔治·汉密尔顿—戈登(GeorgeHamilton-Gordon)。一八四一年至一八四六年,他在卑利(RobertPeel)首相的内阁中担任外相。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是在上届政府──兰姆(WilliamLamb)内阁的後期爆发的。卑利内阁上台後,便由汉密尔顿—戈登主导制定对华政策。他秉承前任外相亨利·坦普尔(HenryTemple)的“炮舰外交”,强迫清朝政府接受不平等的条约,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及割让香港。

“士丹利街”是以作过三届英国首相的爱德华.史密斯—士丹利(EdwardSmith-Stanley)命名。一八四一年至一八四六年他在卑利内阁担任殖民地大臣时,正值在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他是负责中英谈判具体事务的内阁官员。据说他对佔领香港的意义以及香港的前途一直存有疑虑。可能因为这个因素,他力主把香港建成贸易自由港。

“歌赋街”与诗歌词赋无关,而是英军将领休·歌赋(HughGough)的名字。他原是驻印度麦索尔的英军司令。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时,他被调来担任英军总指挥,取代作战不利的懿律(GeorgeElliot)少将。香港的歌赋山和“歌赋山道”也是以他的姓氏命名。

“砵甸乍街”是以第一任香港总督亨利·砵甸乍(HenryPottinger)命名,本地华人则习惯称它“石板街”。砵甸乍原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官员。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他被任命为英方的全权公使,赴南京与道光皇帝的钦差大臣耆英进行谈判,代表英国在《南京条约》上签字。战後他被任命为第一任港督,但只做了一年便因政见不合而被调离香港。

“卑路乍街”是以英国海军军官爱德华·卑路乍(EdwardBelche)命名。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他作为“硫磺号”(HMSSulphur)的船长,参加了攻打广州、舟山等地的战役。在《南京条约》签字之前,卑路乍迫不及待、抢先率领英军在香港登陆,宣示英国正式佔领这个小岛。此後,他又趁机对中国沿海水域进行了勘测。

“伊利近街”是以英国政治家伊利近八世伯爵命名。他的本名是詹姆斯·布鲁斯(JamesBruce),作过北美总督、加拿大总督。在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他被派往中国,担任英方的全权谈判代表。即是他当年下令英军抢掠及焚烧北京“圆明园”,并迫使满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割让给英国。

布鲁斯的顶头上司正是那位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在兰姆内阁任外相的亨利·坦普尔。此时他作了内阁首相。香港的历史学者通常叫他“巴麦尊”(Palmerston)。其实这不是本名,而是他的贵族称号—巴麦尊子爵。他不是唯一享有此称号的人,前後共有四个“巴麦尊”,而他是第三代子爵。坦普尔作过三届外相和两届首相,因强硬推行“炮舰外交”而恶名昭著。他对十九世纪的中英关係有重要的影响,是两次掀起鸦片战争的祸首。

所以,这些路牌既是权力的隐喻,也是历史的见证。虽然鸦片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历史留下的印记每日可见。不过,现在许多人都未必了解这些街道与香港历史的关係,即使每天与这些历史人物同行,也视而不见。实际上,香港在历史教育方面长期存在“失忆”的问题,而这正是造成今日青年人身份困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香港回归二十年之后,我们应该怎样重新讲述香港的故事,这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交通四通八达,错综复杂,街道众多,根据地政总署的纪录,已经刊宪命名及年代太久远而没有刊宪命名的公共街道,再加上没有刊宪命名的私家街道,共有逾1万5千条。[1]至2017年9月,道路的长度共达2,107公里。而香港街道的名称亦五花八门。由于香港曾经是英国殖民地,所以当中有部分街道名称以英国地名或人名而命名,不过在英国治下,亦有不少街道以中国地方名或城市名来命名,这种中西文化汇聚,互相包容,亦成为香港的特色的一部分;此外,有些街道名称则以一些吉祥的用语或字眼来命名。亦有不少是以香港开埠以来各行各业的兴起及当地社区的发展而配合上的街道名称。


目录

  • 1 以英国王室贵族成员命名的街道

  • 2 以香港总督名字命名的街道

  • 3 以港英官员名字命名的街道

  • 4 以英军军官名字命名的街道

  • 5 以英国官员名字命名的街道

  • 6 以知名人士或机构名字命名的街道

  • 7 以中国地方名或城市命名的街道

  • 8 以英国地方名或城市命名的街道

  • 9 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地方名或城市命名的街道

  • 10 以世界其他地方名或城市命名的街道

  • 11 以邻近建筑物及地标命名的街道(不包括屋邨或屋苑等住宅建筑物)

  • 12 以各行各业命名的街道

  • 13 以食品命名的街道

  • 14 以动物命名的街道(不包括单一字眼系列的街名)

  • 15 以植物命名的街道(不包括单一字眼系列的街名)

  • 16 以数目字命名的街道

  • 17 以天体命名的街道

  • 18 以船只命名的街道

  • 19 以飞机型号命名的街道

  • 20 参见

  • 21 参考文献

  • 22 外部链接





8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