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reator:先塑造养成好习惯,然后由好习惯来塑造自我。
写报告,写指引,都是一种写作及艺术创作。
导向行动,用户意识,默认公开,清单体。
未来职场,每个人都会变成一个“网络原点”,这时只有3种能力是重要的:
产品能力:理解需求,整合信息、解决某类型问题、思考、阅读、写作、产品化、共情、设计……;
传播能力:链接人脉、传播讯息,写作、表达、演讲、故事化……;
运营能力:自我管理和领导能力,高效能、时间管理、精力管理、自我驱动……;
怎么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呢?就是要敢去做,要跟更多人交流,跟创业的圈子交流,跟这些老板交流。在过程中,你会有更多的认知,也会更了解自己的盲点,不断改
1. 人每天有至少40%的行为,并不是大脑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不知不觉之间,被我们的习惯支配的。
2. 小成功也好,小变量也好,虽然开始是微小的,但是在一个不断重复和强化的系统中,就能撬动巨大的变化。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十大好习惯
平等尊重,关怀沟通,协作共赢。
冥想放松、早睡早起
日行万步、蔬菜水果
阅读思考、全局长远
复盘反省、压力应对
持之以恒、专业精进
HWPM
ABCDEF
何为“王阳明时刻”?
明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的荒僻之地。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在一种困顿和痛苦之中,结合自己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终于在一天半夜豁然大悟,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这一时刻,标志着千古心学的正式诞生,乃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事件。
这便是那个“王阳明时刻”。
王阳明顿悟之时所说的那句话,归结为八个字,其实就是禅宗的“本自具足,不假外求”。你所要的一切,你心中本来就全都有,不仅不必向外逐求,而且向外求本身就是一种虚妄。
为什么?因为大多数人都没有弄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所要的,是什么。
真正主导和左右我们内心感受的,其实是心中那一念。这一念起了,就注定要在得失之间挣扎、痛苦和沉沦。这一念不起或者放下,当下便是安宁、自在和永恒。
“一念之间”的真谛,就在这里。“本自具足”的真谛,也在这里。
“王阳明时刻”的真正意义,就是从“向外求”转为“向内求”。这种转变,是智慧的真正开始,觉悟的真正开启。向外还是向内,决定了你的一生是不是《心经》所说的“颠倒梦想”,你的人是不是《庄子》所说的“倒置之民”。
高效能人士的七大习惯分别是:
习惯一:积极主动(BE PROACTIVE)
习惯二: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习惯三:要事第一(PUT FIRST THINGS FIRST)
习惯四:双赢思维(THINK WIN-WIN)
习惯五:知彼解己(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
习惯六:统合综效(SYNERGIZE)
习惯七:不断更新(SHARPEN THE SAW)
“成果的取得靠挖掘机会,而不是靠解决问题。”
“为人服务,服务得越好,需求越多。”
“创造未来的行为就发生在今天。没有明天的目标,那今天的行动多半是重复昨天的事。”
好管理是一家坏公司的结果。
你不要去解决问题,而是要推动眼前的难题往机会发掘,就是未来目标那个方向去演化。
真问题,是永远解决不掉的,世界和平,是真问题,但是永远解决不掉的;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真问题,但是永远解决不掉的。
世界上最难也最该选择的一个观察事情的视角或者说身份,三个字——
未来者、你得站在未来的视角上,那个还没有发生的时间点上反过来看自己的现在,这是一个最有价值、也是最难的视角。
回到刚才那个问题,“躬身入局,入什么局?”答案是:入未来之局。用事后的眼光来看待当前的自我处境。
听起来好像也很简单,不就是说一个人要有长远眼光吗?
其实很难的。长远眼光这件事情比我们想象的都要难。
这就是从现在往未来看的视角。如果从未来往现在看呢?多干活、多学习,当然会有助于我们拿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然后一路再往前走。
这个事情不用纠结,集中自己的所有资源,拿下自己一定要拿下的目标,是最好的方式。
就像一个打仗的将军,为了胜利,一定是把能用的力量全部押上去。而不会想,我多派一个人上去,万一多了呢?岂不是亏了?
你看,就是因为打仗的将军心里有一个清晰的未来,所以,他才不在乎现在的冗余付出。《中庸》里面有句话说得好: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拥有一个未来视角,摆脱解决问题的视角,会帮到我们看到更多的人生真相。
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更简单的例子,比如你问我这样一个问题,说如何避免开会迟到,然后我跟你讲啊,应该提前出门规划好路线,甚至头天晚上不要睡太晚,要定好闹钟是不是挺有道理,但是没用的,开会迟到,是因为你不重视这个会议,你从潜意识里面抗拒这个会议。所以在行动上,整体上呈现出来了,允许自己迟到的行为模式,最终呼唤出来了迟到的结果,我即使给你100种方法,让你避免迟到,你都能遇到101种意外来帮你实现迟到的结果。
如果你是去和一个你最心爱的姑娘约会,你说你会迟到吗?如果是去彩票中心去领你中了500万大奖,你会问我怎么样才能不迟到吗?你不会的,所以你既然问出了怎样避免迟到的问题,那你就是从内心里已经默认了,我能接受迟到这个信念。
很多问题不用去解决,而要跳跃到未来去看。
有人问,如果我学习学不进去该怎么办?答,那就学。 有人问,如果我背英语单词背不下去怎么办?答,那就背。 有人问,如果工作不开心怎么办?答,那就开心点。 如果有人问,我想改变自己的命运,该怎么做?答,现在就去做。
你看,没有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只有你没有去未来的那个终点的问题。
冥想:精力恢复术
IPCreator:可以快速回笼注意力,并恢复放松,及第三人视角审视自我。
以梦为马
作者:李笑来
坐享,也许是最简单的大脑锻炼方式,这也是人类莫名其妙地已经运用了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大脑锻炼方式。已经有足够多的科学研究证明,它能使你的大脑皮层表面积加大,能使你的灰质变厚,它也能增强人们的免疫系统,它还能让人们摆脱抑郁症……
尽管简单,但也相当神奇。
虽然神奇,却又非常简单。
“坐享”,是我杜撰的一个词 —— 当然,是一个有理由的杜撰。
所谓知识(或者知识的基石,即,概念)的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 “是什么”(what) “为什么”(why) “怎么做/用”(how)
人类是可以用各种手段积累知识的,这也是人类优于其它动物的一个重要因素。
说实话,人类很神奇。历史上在很多领域里,经常是在完全不知道“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 的情况下,却早已经熟练掌握“怎么做”(how)……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不管三七二十一,用起来再说,从来就是人类的智慧。你现在知道为什么我主张不要闲着没事儿就学外语,而是一上来就要用了罢?(详见《人人都能用英语》)
事实上,深入了解“怎么做”(how) 其实是很难的。别看人类直立行将近 100 万年,在电子工业高度发达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科学家们费尽心机也造不出一个能像人一样双腿直立行走的机器人 —— 2015 年的时候,这个难题终于被攻克了,前后也居然花了全球精英差不多五十年的努力……
“坐享”这个词是我刻意造的中文词汇。在英文中,它叫 Meditation,翻译过来是“冥想”;在东方,它叫打坐、坐禅、禅修、内视、静观…… 其实静坐倒是个不错的词,可惜在中国它有另外的含义,不敢乱用。于是,只好生生编造了一个词:坐享。
为什么一定要刻意编造一个词呢?因为它现在与过往不同了,现在科学已经可以清楚地解释它的三个方面了: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所以我们确实有必要把这个今天已经被科学证明为有效的大脑锻炼方式与过往不那么清楚或者干脆错得离谱的解释尽量区分开来。当然,另外一方面是,我们对自己的操作系统有洁癖,只喜欢使用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
这有点像什么呢?当我们知道木头可以被点燃其实并不是所谓的“燃素”(Phlogiston)在起作用,而是我们肉眼根本看不见的空气里的氧引发了燃烧之后,我们需要抛弃过往的、采纳新的解释一样。这也好像那个被大伙出离愤怒地烧死的哥白尼用太阳替换了地球,“将太阳放到了宇宙中心”一样,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发生变化,在我们的感受上来看,太阳依然是早晨从东边升起来,晚上到西边落下去 —— 但事实就是事实,过去我们以为的事实是错的,庆幸的是,我们毕竟还是知道了正确的事实。
也许释迦牟尼是地球上第一个知道如何坐享的人,并由此构建了一个系统的、庞杂的、却也足够完整的解释理论:佛教。如此算来,人类练习坐享,因为坐享获得益处迄今为止至少有两千五百多年了,真是神奇得很……
现在从科学角度看来,坐享无非就是通过一种简单合理的方式锻炼自己的“元认知能力”。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它几乎决定了一个人是否有机会成长。所谓的元认知,指的就是“认知的认知”。也就是说,你能认知到你的认知,虽然有点拗口,但其实也不是那么难以理解。当你在思考的时候,你能意识到自己在思考,进一步还能意识到自己在思考什么,又进一步还能判断自己的思考方式、思考结果是否正确,更进一步还能纠正自己错误的思考方式或者结果,这就是元认知能力。
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第一章里我就提到元认知能力。拥有元认知能力的我们,思考可以非常复杂 —— 复杂到“我们甚至可以思考我们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是否确实是合理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
元认知能力几乎是一切学习与进步的最底层的、最根本的能力。一个人的潜力有多大,几乎完全取决于他的元认知能力有多强。人群中有相当数量的人甚至意识不到自己的思考,至于思考得对不对,过程是否有疏漏,结果合不合理,也完全无意识,更谈不上纠正自己的思考了。很多所谓个性强、脾气大的人,从最底层上来看,其实就是元认知能力困乏而已。因为这样的人其实没有分清楚谁是主人,谁是仆人,他们不明白这个很重要的道理: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一个器官…… 而不是反过来,你竟然隶属于你的大脑。
弗洛伊德的说法是这样的: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引方向。自我要驾驭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
用今天的说法,这个类比可能应该是:认知能力是马,元认知能力是马车夫……
你看,我们在不断升级我们的概念,以此获得进步。
元认知能力的强弱,与一个人大脑皮层的面积和灰质的厚度有着正相关的联系。过去人们误认为脑壳大的人聪明,现在我们知道了,决定一个人聪明与否的并不是脑壳大小,而是大脑皮层的面积。大脑皮层表面有很多沟回,沟回的多少,决定了最终大脑皮层表面积的大小,人和人之间的大脑皮层表面积大小甚至可能相差一倍以上。
可实际上,并不是谁决定谁,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不断有效地学习,我们的大脑获得更多的锻炼,最终的结果是大脑皮层表面积加大,灰质变厚;而反过来,大脑皮层表面积加大,灰质变厚,也会使学习能力有更大的扩展空间……
元认知能力的获得,一方面与知识的习得有关系,因为任何学习过程本质上来看都是“制造更多的沟回”;而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像锻炼胳膊上的二头肌一样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锻炼大脑 —— 坐享就是这种锻炼。
通过放松大脑,长时间只专注于身体的某一部分,坐享可以让一个人逐步通过运用不断加强自己的注意力。注意力,是认知的最重要方式之一。而在不断把被分散的注意力重新集中起来的过程中,练习者可以渐渐感受到、并越来越熟练地应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 —— 当他认知到自己的认知并没有按照应该的方式操作的时候,他会运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纠正自己的认知及其操作方式。
这种练习看似简单,却又实际意义巨大。不要轻视简单的练习,我们身体的每一个部分,其实都可以通过非常简单的方式加强。不说别的,走路够简单吧?每天多走一小时,对身体的帮助可以说是无限大 —— 即便这么简单的事情,也很少有人愿意做,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深刻意识到那么做的种种好处,更无法想象不这么做的巨大害处。
每天坐享一刻钟或者一小时,已经是足够的大脑锻炼强度。已经有足够的科学研究证明这样做带来的巨大好处,除了大脑皮层面积增大、灰质变厚之外,它还能加强人体的免疫系统。更为重要的是,当一个人的元认知能力加强的时候,他更容易转变为进取型人格,更难被情绪所左右,相对更容易冷静,更容易清楚地思考…… 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能够极大提高生活品质的活动。
太简单了,乃至于直接开始就好。
由于在坐享过程中,注意力足够集中的时候,全身放松的状态与人体在睡觉的状态几乎相同,所以,要注意保暖,注意风向。
可以找个毯子盖上膝盖;
不能有风持续吹到耳朵周围……
其中第二条尤其重要,三叉神经汇聚于耳部周围,不小心的话,可能会引起面部偏瘫。
至于姿势,其实并不重要,只要舒服就好。不一定非要盘腿…… 其实以下任何姿势都可以:
但脊背坐直倒是挺重要,因为最终,长时间弓着背可能更累。
稍微严肃一点的话,就从以下简单的步骤开始:
找个安静的地方
设定一个计时器(从五分钟或者十五分钟开始,渐渐延长到四十五分钟到一小时)
用你自己感觉舒服的方式坐好(最好脊背挺直)
闭上眼睛
开始深呼吸
将自己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呼吸上
一旦发现注意力转移到其它地方,就要刻意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
持续深呼吸……
直至计时器将你“唤醒”。
坐享几次之后,可以开始尝试在坐享过程中用你的注意力扫描你的整个身体。
从左脚的脚尖开始…… 左脚掌…… 左脚跟…… 左小腿 ……左膝盖 …… 左大腿…… 左臀…… 顺着脊柱一直到后脖跟…… 划到左肩…… 左上臂…… 左肘…… 左小臂…… 左手腕…… 左手心…… 左指尖…… 再回来…… 左手心…… 左手腕…… 左小臂…… 左肘…… 左上臂…… 左肩…… 沿着你的肩一直划到右肩…… 右上臂…… 右肘…… 右小臂…… 右手腕…… 右手心…… 右指尖…… 再回来…… 右手心…… 右手腕…… 右小臂…… 右肘…… 右上臂…… 右肩…… 回到后脖根…… 顺着脊柱一直到右臀…… 右大腿…… 右膝盖…… 右小腿…… 右脚后跟…… 右脚心…… 右脚尖……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感觉到某个地方不舒服。这样的时候,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那个不舒服的地方,仔细观察自己的感受,尝试着接受…… 这是个机会,也是个挑战…… 一旦能做到接受那个原本不舒服的感觉,接下来的感觉竟然是解脱……
尝试着在任何地方坐享。出租车上、火车上、飞机上、甚至颠簸的船上,或者干脆是在某个其实非常嘈杂的地方……
总而言之,要集中注意力、并且最终可以做到自如地控制注意力才算是坐享 —— 最终的目标是可以做到在越来越长的时间里自如地注意力集中,并且还能控制集中的注意力。而胡思乱想、放空,甚至睡着了,都算不上是坐享,对增大大脑皮层面积,增厚灰质没有什么具体的帮助。
这真是一个极好的“掌握最少必要知识之后就要马上通过践行进步”的好例子!
IPCreator:自己思考,选择,行为及为结果负责。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成年人
1.藏好自己,做好清理。
在韬光养晦的同时,也要做好清理,这不是残忍地消灭潜在的敌人,而是让你清除可能的隐患。
藏好自己的实力,真实目的和重要关系。
2.不做中,不做保,不作媒人三代好。
不要做吃力不讨好的事,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如果结局不好,极大可能会迁怒与你。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做事情之前没有计划和准备,就不可能获得成功。可以把这条应用在会议前、假期结束工作时、谈判时等等。
4.只考虑自己的爱好,可能会给好友们带来冒犯。
一味只顾自己的喜恶,年轻时叫做淘气,成年后就是任性了。
5.成人后要学会“延迟满足”。
先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以此获得更大的享受,得到利益最大化。
6.害羞的成年人,一定要尽早突破自己。
试着告诉自己:没有那么多人看着你,你要照顾好自己。可以参照文章《如何拯救一个害羞的灵魂》《如何做自己的人生导演》,改变自己害羞的特质。
7.大多数人认为的“我被公平对待”,指的是对方的所得\自己的投入=自己的所得\自己的投入。
然而在大多数劳资关系中,这个等式完全不成立。做为成年人,越早明白这个道理,就对你在职场中越有益。
8.永远不对不熟悉、不了解的人提出一些冒进的建议。
也不要打一场没有把握的仗。即使给建议,也尽量不给免费的建议。
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遇见小人,能用蝇头小利收买,获得一定帮助,那就这么做。
要想躲开底层的小人,变得富有和强大是最根本的解决方案。
10.成年人在感情和利益之间,不是一定要做出选择,这两者都是成年人维护关系的方式。
一个人只谈论利益,按照利益行事当然可以,但适当谈论感情,可以事半功倍。
《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
讨论了“中年危机”的四个典型场景:因为不再有年轻时的那么多机会而遗憾;因为做错了某个重要的选择而悔恨;因为死亡即将到来而恐惧;因为工作和生活没有意义而空虚。
我们应对悔恨情绪最好的办法,就是努力走好自己已经选择的道路。
总之,在我们为过去的选择感到懊悔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任何一种选择都会带来很多的不确定性。
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就认为,人生在世,不过是一个接一个的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欲望满足了之后就会无聊,然后迅速产生下一个欲望,继续痛苦。整个人生就像一只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摇摆,这就是人生的全部内容。
在塞蒂亚看来,叔本华犯了一个重要的错误。他认为人生里的所有追求,都像是在制定一个计划,然后完成它。如果确实如此,那叔本华对于人生的描述就是正确的。我们甚至还可以说得更悲惨一点:人生的所有追求都带有自我毁灭的性质,因为一个计划的完结也就意味着它的毁灭。
我们需要做的,不过是转变一下看待人生经历的方式,从计划-完成模式,转变到非终结性的享受过程模式,哪怕只是日复一日地辛勤工作、养育子女,我们依然可以换一个角度去看它,看在这些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什么。
那么对待婚姻正确的态度是什么呢?是我愿意和那个人一起享受生活,一起做那些看似日常的事情,这些事情本身就是意义所在。
真正的治疗是我们常说的四个字:“享受当下”。但是我们通常理解错了“享受当下”的含义,把它当作劝我们去醉生梦死、及时行乐。更好的理解是,把每一个当下都当作意义的来源去享受。那种非计划性的、非终结性的意义,其实不难获得,可以是散步,可以是读书,可以是做饭。
两条基本原理:第一,不要过于执着于“自我”。越是整天想着“我一定要幸福”“我一定要最多的幸福”,就越有可能感到不幸、遗憾、悔恨。尝试更多地把注意力转向自我和幸福之外的那些事情本身,在这些事情中寻找意义,我们反而会感到更加幸福。第二,我们要去寻找那些本身具有价值,而不是以目标和结果为导向的事情,比如享受和家人、朋友共度时光,享受学习新的知识,享受文学、艺术,当然还有哲学思考。
《积极的力量》
安慰剂效应+具体的方法
1、健康:运动、饮食、睡眠
2、学习:阅读、数学、记忆力
3、富有:定投、复利、指数
Go 语言只报告编译错误,从不发出警告。因为我们认为,如果值得警告,那就值得在代码中修复。如果不值得修复,那就不值得一提。
-- Go 官方文档
得知马斯克有了第9个孩子,我给他发短信:"恭喜你,你打算生多少个孩子啊?"
他回了一条短信:"火星上需要人类。"
-- 马克・库班(Mark Cuban)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