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reator:回归、打造及享受真我,创造更大价值及意义,艺术美感。
——Think Big. Do more or less. Enjoy.
独立自主,强强联合,沟通、协作及共赢,持续精进攀登…
一、健康、家人及事业
二、价值、擅长及兴趣
三、执行、沟通及协作
工作是修行,工作就是要持续完善,磨练心性,输出品质; 人生是旅行,用旅行时的欣赏心态来对待所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主人翁,物以稀为贵,创造高价值专利产品,沉浸并乐在其中…
慢就是快
快就是慢
少就是多
多就是少
无为即有为
有为即无为
三思而后行
谋定而后动
才不足则多谋
识不足则多虑
威不足则多怒
信不足则多言
勇不足则多劳
明不足则多察
理不足则多辩
情不足则多仪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走老路到不了新目的地。
储备,天道酬勤,量变质变,厚积薄发。
海阔天空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一语中的,四两拨千斤
一语不中,千言无用
交换,市场机制的基础
稀缺,高价值的关键
你以为是遗憾,人家以为是解脱
1,赚取薪酬
2,能力经验
3,事业价值
4,社会关系
5,心流幸福
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知足常乐,感恩常存。
那天我偶然翻字典,注意到上班的“班”字。班的原意是把一块玉分开。可是奇怪,后来怎么会有上班的意思呢? 仔细一查,把玉分开,后来引申出分布、排列的意思。分开了自然要排列,比如班级、班车。 再引申,有了群落的意思,比如领导班子、一班人马。 再引申呢?既然分布、排列了,就有了次序,有了好坏之分、三六九等。于是班又有了层次、档次和高下的意思,比如按部就班。 说到这儿,我就明白了,为什么去工作又叫上班。因为工作就是把自己纳入某种预先排列好的秩序里面。 弄明白了这个,恐怕我以后不会用“上班”这个词。因为工作的乐趣,在于改变秩序,而不是进入一个一成不变的秩序。 祝大家上班,不,工作愉快。
取舍智慧——在选择中,你不做什么,恰恰和你做什么一样重要。
如果我们不能自己主动安排人生中的优先次序,那么,就会在无形当中任由别人去替我们做出安排。你的时间空档和智力带宽,非常容易就会被老板、同事、家人、朋友迅速填满,直到梗阻。设定界限,才能获得自由,无论是财务自由、时间自由还是心灵自由。
第二个原则:聚焦。聚焦是一种自律、系统的方法。聚焦不是为了少做而少做,而是主张只做必做之事,尽可能做出最明智的时间、精力、财务的投资,总是在关注最重要的事情、最恰当的方式、最合适的时间。只有聚焦,才有可能分辨出人生中无意义的多数和有意义的少数。如果答案不是一个确定的 YES,那么就应该是一个肯定的 NO,总是谨慎地去选择,有所不为,才能达到自己人生的最高峰值。
取舍、聚焦、诚信,这三个原则就是巴菲特秉持一生的投资哲学和人生哲学,也是贯穿《跳着踢踏舞去上班》这本书的三个重要方面。这本书涵盖了46年的历史,差不多有巴菲特现在年龄的一半,比我们大多数听众已经走过的人生还要长。这几乎半个世纪的时间,也正是美国和世界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阶段。无论从巴菲特个人的微观角度来回顾他财富累积和成长的过程,还是从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宏观角度来重温跌宕起伏和风云变幻的历程,这本书都不断在告诉我们:时间是优秀的朋友,是平庸的敌人。对于自己深思熟虑过的结果深信不疑,用理智和诚信不断地和人性的弱点抗衡。如果你的选择是正确明智的,必然会收获意趣盎然的过程和不出所料的结果。
尽管巴菲特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但他并没有被一己私欲所拖累,这使他的思维更加清晰,决断也更加准确。在《跳着踢踏舞去上班》这本书当中,巴菲特这样总结自己的成功:“成功就是快乐,快乐是我的安身立命之本。我庆幸生命里的每一天都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和自己欣赏的人一起工作。我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到了办公室以后,总觉得自己如同躺在沙发上望着天花板,天马行空地在上面涂涂画画。这简直太有趣了。”
为什么人们会屡屡掉入沉没成本的坑?因为人有三个本质问题: 1、人都不喜欢后悔,不愿意接受之前投入的是浪费。 2、自我合理化,侥幸心理——总想着“其实也不定不好,再试试看。” 3、在公司里一旦承认错误,就面临惩罚,所以管理者倾向于把失败项目无限期拖延下去。如果决策人要为错误负责,他们就倾向于一直拖着。 一旦一个人被沉没成本套住,更关注“不要什么”,多过“要什么”。他就被过去套牢了。
很多人大学毕业好几年,过去专业知识早就全部消耗殆尽,有更好的方向,却苦苦不肯转型,就是一种沉没成本。公司躺在过去习惯的打法上,明知有更好的选择,但是因为熟练而不愿意学习,也是一种沉没成本。
最聪明的方式,就是止损。用专业投资的话来说,叫做“鳄鱼法则”。鳄鱼法则的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越挣扎,被咬住得越多。所以, 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机会就是牺牲一只脚。简单来说,止损就是一次重生。
最简单的止损方法依然是提问,一旦意识到自己有可能被沉没成本困住,问自己这个“如果我们从头开始”或者叫做“假装失忆”的问题:
如果今天我是首次从事这个工作,我会继续,还是放弃?
如果我今天是第一天接手这个项目,我会继续投入吗?
假如今天我是第一次遇见这个人,那么我还会继续和TA交往吗?
总之,站在“零点”,重新估价,然后再做出你的决策。
所谓“去人格化”,简单来理解,就有点像是把人“物化”。不把人当成人,而是把人当成完成任务的工具。具体到职场上,就是强调人理性的那部分,压抑感性的那部分;或者只注重和工作目标有关的部分,把生活、家庭和人际关系当成没用的东西摒弃掉。 一旦去人格化,人就会发展出一种“视人为工具”的态度,对周围的同事会变得非常冷漠。举个例子,同组的同事生病住院了,一般人是不是会同情,会发微信慰问一下?但是“去人格化”的人就不会,他只会想这位同事手里的活什么时候能交,会不会耽误进度?这样的人成了管理者,会对下属非常苛刻,没有人情味儿,慢慢地整个公司的工作氛围也会变得功利化。其他员工要么就适应这种氛围,自己也变成这种心态,要么无法适应,陷入长期压抑的状态。
第一条建议是:制造一个能让情绪资源自动恢复的心理壁龛。
什么意思呢?就是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去一个特定的地方,比如公司或家附近的公园,或者房间里某个布置得很舒服的角落。这个地方一定要能让你安静下来,你可以读一点书,听些音乐,或者做一做冥想。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每天都有一段时间,哪怕只有15分钟,是完全属于你自己的,由你自己做主。只要身处这个“心理壁龛”中,你的情绪资源就会得到补充。
第二条建议,是建立一个更广泛的人际网络支持系统。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工作以外,你都需要寻找一些伙伴,认识一些朋友,聊聊工作和爱好,说些能交心的话题。这样一个人际网络支持系统有什么好处呢?一方面,是你能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工作之外,还有更多的价值,避免“去人格化”倾向的出现。另一方面,当你碰到挫折的时候,他们会给你安慰和鼓励,变成一张心理上的安全网,把你给托起来,不让你掉下去。
陈海贤老师给出的第三条建议是:要经常思考“什么是我能控制的,什么是我控制不了的”。
为什么工作总会带给人很大压力呢?一部分原因就是工作中有很多事我们掌控不了,而我们的脑袋里老是要去想着这些事,这种时候人是最消耗情绪资源的。当你能时刻分清什么是你能控制的,不想那些你控制不了的事情,专心把自己能控制的部分做好,那你对工作就会多一份掌控感。
第四条建议是:把眼前的工作纳入你自我发展的长期规划中。
陈海贤老师说,在工作中最糟糕的心态,就是认为工作只是为了养家糊口,老板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心态,会让你把公司和自己当成是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关系,而这个时候,你的情绪资源会消耗得非常快。但是,如果你能把这份工作看作是你主动选择要走的一段路,专注于从中获得的成长,那你就能从压力中看到意义。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阿德勒哲学认为人生并不是一条通往某个目的地的线 —— 人生是无数个“点”的连续。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好好珍惜、好好体会,好好享受。这就好比旅游,并不是非要到达某个目的地才算旅游 —— 是从跨出家门的那一瞬间,旅行就已经开始了,路上每一处点点滴滴都值得欣赏。 你想成为一名钢琴大师,可以!但并不是成了钢琴大师才幸福。阿德勒不是不让你为目标而努力,他是让你享受练琴的每一刻。 换句话说,阿德勒希望你能认真地活着。认真不等于深刻,人生没必要深刻 —— 认真就行了。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那位主讲人说的大概是对的。如果你不能认真地活着,永远都在路上,永远都不喜欢当前的自己,那你真的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得到幸福。
所谓课题分离,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你只要为自己的课题负责,而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源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别人干涉了你的课题。
课题分离是自由社会的必然要求。人和人之间要有一个界限感,每个人为自己负责,人生就能简单化。 现在流行一句话叫“我爱你,与你无关”,我看这就是课题分离。爱谁、信任谁、帮助谁,那是你的课题,至于说这个人会不会爱你、会不会辜负你的信任、会不会对得起你的帮助,那是他的课题。 同样道理,我们完全可以说“我好好工作,与老板无关”。很多人抱怨领导和老板,说用人不公赏罚不明等等,但是你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那把工作做好就是你的课题 —— 至于说老板对你如何,那是他的课题。 这也是为什么现代人提供帮助的时候完全不应该指望回报。如果帮助一个人是为了让他报答,那你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 你是想要控制别人,你是在干涉别人的生活!这样的帮助谁敢接受?这不是阴谋诡计是什么? 越是现代社会,越容易接受课题分离。我们看现在在大城市生活的年轻人过年回家最不爱听亲戚唠叨。长辈们已经习惯了对他人生活的横加干涉,一见面问长问短……可是年轻人已经习惯了课题分离。
所谓自我接纳,就是接受自己的水平确实不够,然后下次继续努力。这也是咱们讲过的斯多葛主义的立足点,关注你可以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
“他者信赖”。阿德勒要求我们无条件地相信别人。现在我们知道这一点有博弈论的支持。在长期博弈中,最好的做法是一开始就无条件地合作,如果被坑了下次再惩罚。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这三步其实是一套递进的逻辑。有了自我接纳,每个人承担自己的后果,你才不怕被别人背叛,你才会有他者信赖。有了他者信赖,把别人当做是伙伴,你才愿意做他者贡献。 做一个幸福的人,其实很简单。
我觉得把“awe”翻译成“敬畏”可能并不完全准确。中文的“敬畏”,是“既敬重又害怕”,似乎更接近英文的"revere"。比如说,有一位老师或者长辈学问人品都很好,你对他很敬重,同时他对你要求很严格,你对他还有点害怕,这是一种敬畏。又或者我们中国传统上对“神明”有一种敬畏感 —— 我知道你很厉害,我怕你,所以我不做坏事。 而“awe”则不太一样。我们产生awe的情绪,既不是因为对方有什么人格值得尊敬,也不是因为担心自身安全而感到害怕。Awe其实还更简单一些 —— 直观地说,就是看到一个特别大的事物,而感受到了自身的渺小。
现在心理学家有明确的定义,“敬畏”,就是看到一种比自身伟大得多的事物,你所产生的情绪。这个东西可能说特别大、特别美、特别高水平,或者特别重要,而你的体验就是感觉自己的整个世界观都需要改变才能理解它。 比如说,人生第一次面对一片空旷的大平原,很高的山,一望无际的海洋这些壮丽的景色,人会感到敬畏。再比如说,目睹自己孩子出生,这是生命的奇迹,你也会感到敬畏。 心理学家之所以研究敬畏,是因为感到敬畏,会让人的思想和行为有一些变化。 敬畏能让人更迷信。你会认为所有事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也许世界有一个更大的主宰,你可能更容易相信上帝存在。 敬畏能加强人的集体认同感。你感到自身的渺小,就越发愿意成为某个集体的一员。 敬畏能让人更愿意与人合作。有实验表明产生敬畏感之后,人会更愿意捐款和帮助他人。 敬畏还能让人更热爱和平。有调查研究发现,凡是上过太空的宇航员,都会表示在太空看地球的时候,那种敬畏会让他强烈地感到整个人类是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搞什么争斗呢? 而且我们喜欢体验敬畏。有研究发现《纽约时报》刊登的那些壮观的宇宙照片特别容易被转发,人们是在分享敬畏感。
乔纳森·海特的《正义之心》那本书就已经提到过。海特总结说,想要让人产生集体感,一共有三种方法: 敬畏; 服药,似乎存在一些致幻药物有这个作用; 集体按照相同节奏去做同一件事。我们日课几个月前有一篇文章《团结一致的集体感也是一种生理作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我想说的就是,敬畏,可以是“行为设计学”的一个手段。 我们日课之前专门讲过“行为设计学”,这是一套通过潜移默化的心理学手段,让人心甘情愿地、不知不觉地按照你的想法做事的方法。这是心理学家的黑科技。好了,现在我们知道,如果你想让别人认同一个集体,你可以先让他“敬畏”。 其实这一招人们早就在用了。为什么中国古代宫殿都修得那么气势磅礴?为什么天主教教堂都建得特别壮丽?也许就是这个意思。试想一位朝气蓬勃的青年武将,立了功被皇帝召见,平生第一次走进紫禁城,一看那巍峨空旷的宫殿,恐怕内心不管有多大的野心和自豪感,在气势上也得立即短三分。 事实上,“awe”在英文里可以做动词用,意思是“使之敬畏”。有些人研究awe,可能是为了awe别人。美军有个战术就叫“shock and awe” —— 使用远远超过实际需要的火力,对实力低于自己的对手发动突然袭击,向其展示强大力量,目的是一次性打服,也许他以后就不会再找麻烦了。
以我之见,所谓敬畏,就是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的认知范围之外的“恐慌区”的事物产生的情绪。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难得的美好体验!没有敬畏之心并不代表一个人很厉害,只能说明这个人的格局太小,只关心自己身边的一点事情。 但是,敬畏,应该是探索未知的开始,而不应该仅仅是一段旅游式体验的结束。 特别高的科技,特别漂亮的明星,特别牛的学者,都可能让人敬畏。我们面对这些东西人很可能迷失自我,就好像五十年代目瞪口呆地盯着电视看的观众一样。一旦进入这个状态,你就成了“行为设计学”的操纵对象。 可是如果你敬畏够了以后,能跳出来一步,你才能把这次敬畏体验变成认知升级的机会。
Comments